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焦山
山名。在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東北 長江 中,與 金山 對峙。相傳 東漢 處士 焦先 隱此,故名。有 定慧寺 、 華嚴祠 、 三詔洞 、《瘞鶴銘》等勝跡。向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韓世忠 曾駐此抗擊 金 兵。 宋 蘇軾 《書焦山綸長老壁》詩:“法師住 焦山 ,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東九里 江 中,與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漢 處士 焦先 隱此而名?;蛎?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劉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臨 江 ,嘗分兵戍此。 唐 時有 譙山 戍,蓋‘焦’與‘譙’通稱也?!?/div>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詩·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鄭玄 箋:“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詩·邶風·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淵?!?高亨 注:“仲氏,古代長子長女稱伯稱孟,中子中女稱仲,幼子幼女稱叔稱季。”一說指 春秋 衛(wèi) 戴嬀 。參閱詩經(jīng)毛傳。
(3). 漢 末 袁術(shù) 占有 長江 淮河 下游地區(qū),自稱為帝,號 仲氏 。又稱 仲家 。三國志·魏志·袁術(shù)傳“用 河內(nèi) 張烱 之符命,遂僭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術(shù) 以 袁 姓出 陳 , 陳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云:‘代 漢 者,當涂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 仲氏 。”
(4).指 漢 末 仲長統(tǒng)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嗚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載誰賞?” 李善 注引后漢書:“ 仲長統(tǒng) ,字 公理 , 山陽 人也。性俶儻,默語無常,每州郡命召,輒稱疾不就?!?/div>
《漢語大詞典》:祖生
東晉 名將 祖逖 ,率部渡 長江 時中流擊楫,誓復中原。所部紀律嚴明,得到沿途各地人民擁護,收復 黃河 以南地區(qū)。由于 東晉 內(nèi)部迭起糾紛,對他不加支持,他大功未成,憂憤而死。后世詩文常用此典故,稱 祖逖 為 祖生 。晉書·劉琨祖逖傳贊:“ 祖生 烈烈,夙懷奇節(jié)??坶辛鳎那鍍茨??!?唐 胡曾 《詠史詩·豫州》:“策馬行行到 豫州 , 祖生 寂寞水空流。” 宋 劉克莊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詞:“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 祖生 去后,有人來否?” 明徐復祚《投梭記·渡江》:“撫景追思,投鞭欲濟誰敢尸,矯矯 祖生 詞,嵬嵬 公瑾 祠?!?/div>
《國語辭典》:四瀆(四瀆)  拼音:sì dú
古代江、淮、河、濟諸水的總稱。見《爾雅。釋水》。江、淮、河、濟古時皆獨流入海,今淮奪于運河,濟奪于黃河,四瀆僅存其二。
《漢語大詞典》:落星
(1).山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北,北臨 長江 。相傳有大星落于此,因而得名。 宋 梅堯臣 《雪中發(fā)江寧浦至采石》詩:“ 落星 始前瞻,瞬目已后相?!?br />(2).樓名。在 南京市 東北臨 江 的 落星山 上。文選·左思〈吳都賦〉:“數(shù)軍事乎 桂林 之苑,饗戎旅乎 落星 之樓?!?劉逵 注:“ 吳 有 桂林苑 、 落星樓 ,樓在 建業(yè) 東北十里?!?前蜀 韋莊 《春日》詩:“ 落星樓 上吹殘角,偃月營中掛夕暉?!?br />(3).石名。 唐 劉禹錫 《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蘇州》:“眇小欺 湘 燕,團圓笑落星?!?/div>
《國語辭典》:江介  拼音:jiāng jiè
沿江一帶的地方。《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五》:「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鼓铣?。鮑照秋夜〉詩二首之二:「江介早寒來,白露先秋落?!?/div>
《漢語大詞典》:小孤
山名。在 江西 彭澤縣 北 長江 中,與 大孤山 遙遙相對。 清 吳偉業(yè) 《蕩子失意行贈李云田》詩:“ 小孤 白浪惡,腸斷征帆收。”參見“ 小姑 ”。
《國語辭典》:小姑  拼音:xiǎo gū
1.稱謂:(1)妻子稱丈夫的姐妹為「小姑」。唐。王建〈新嫁娘詞〉三首之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挂卜Q為「小姑子」。(2)稱父親最小的妹妹為「小姑」。
2.少女。唐。溫庭筠蘭塘〉詩:「小姑歸晚紅妝淺,鏡里芙蓉照水鮮?!?br />3.小道姑或小女巫。宋。陸游賽神曲〉:「老巫前致詞,小姑抱酒壺?!姑?。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六出:「長生會,蓮花觀里一個小姑來?!?/div>
《國語辭典》:岷江  拼音:mín jiāng
河川名。在四川省境,源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西北岷山,南流經(jīng)成都市、眉山市、樂山市,至宜賓市注入長江。
《漢語大詞典》:夔門(夔門)
指 瞿塘峽 。因地當 川 東門戶,故稱。為 長江 三峽之一。 宋 陸游 《新春感事》詩之四:“憶到 夔門 正月初,竹枝歌舞擁肩輿?!?陳毅 《重過三峽》詩:“千萬險灘皆穩(wěn)渡,水頭如劍破 夔門 。”參見“ 瞿塘峽 ”。
《國語辭典》:瞿塘峽(瞿塘峽)  拼音:qū táng xiá
地名。位于四川省奉節(jié)縣東的白帝城,至巫山縣的黛溪鎮(zhèn),長約八公里,為長江三峽之一。兩岸巖壁高峙,江水怒激,峽口滟滪堆,矗立江心,形勢險惡,為全蜀江路的門戶。也稱為「廣溪峽」、「夔峽」。
分類:瞿塘峽
《國語辭典》:鸚鵡洲(鸚鵡洲)  拼音:yīng wǔ zhōu
長江中的沙洲。在今湖北省漢陽縣西南。相傳東漢禰衡曾在此作鸚鵡賦,因而得名。
《國語辭典》:上江  拼音:shàng jiāng
1.長江上游?!侗笔贰>砣?。崔挺傳》:「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非德無以為固?!埂端鍟>硭娜?。河間王弘傳》:「上江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饑餒,半菽不充?!?br />2.安徽、江蘇兩省稱上、下江。上江指安徽省,下江指江蘇省。
《國語辭典》:西江  拼音:xī jiāng
河川名:(1)珠江上游三江中最長的河川。全長二千一百九十七公里,由郁、黔、桂三江匯流而成,入廣東省始稱「西江」。其干、支流都可通航,大輪船終年可至蒼梧,小輪船夏季可到邕寧。(2)位于浙江省。源自黃巖縣,流入永寧江,匯歸東海。
《漢語大詞典》:荊吳
(1). 春秋 時的 楚國 與 吳國 ,后泛指 長江 中下游地區(qū)。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 荊 吳 鄭 衛(wèi) 之聲,《韶》《濩》《武》《象》之樂?!?晉 陸機 《辯亡論上》:“﹝ 孫權(quán) ﹞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jù)山川,跨制 荊 吳 ,而與天下爭衡矣?!?唐 李群玉 《洞庭驛樓雪夜宴集》詩:“目窮 衡 巫 表,興盡 荊 吳 秋?!?br />(2). 漢 初封建的九個同姓諸侯國之一。漢書·諸侯王表:“東帶 江 湖 ,薄 會稽 ,為 荊吳 ?!?顏師古 注:“ 文穎 曰:‘即今 吳 也。 高帝 六年為 荊國 ,十年更名 吳 ?!?荊吳 ,同是一國也?!?/div>
《漢語大詞典》:江沱
亦作“ 江沲 ”。 長江 和 沱江 。亦指 長江 流域和 沱江 流域。書·禹貢:“浮于 江 、 沱 、 潛 、 漢 。” 陸德明 釋文:“ 江 、 沱 、 潛 、 漢 ,四水名?!?南朝 齊 謝朓 《和王長史臥病》:“顧影慙騑服,載筆旅 江 沱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張素蓋而縈州嶼,馳白馬而越 江 沲 ?!?唐 杜甫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詩:“為我謝 賈公 ,病肺臥 江 沱 ?!?明 李夢陽 《贈何舍人赍詔南紀諸鎮(zhèn)》詩:“錦帆暮閃 江 沱 日, 江 沱 秋交多烈風。”
《漢語大詞典》:馬當(馬當)
山名。在 江西省 彭澤縣 東北,北臨 長江 。山形似馬,故名。相傳 唐 王勃 乘舟遇神風,自此一夜達 南昌 。 唐 陸龜蒙 《馬當山銘》:“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 太行 ,在水曰 呂梁 ,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 馬當 ?!?明單本《蕉帕記·揭果》:“湖波滉瀁,與恩波一樣汪洋。正思天目一瓣香,底事仙風助 馬當 ?!?清 方文 《馬當山》詩:“ 馬當山 至 滕王閣 ,六六江程一信風。”
《漢語大詞典》:五洲
(1).地名。在今 湖北 浠水縣 西南 長江 中。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東顧 五洲 之隔,西眺九派之分?!?錢振倫 注:“水經(jīng)注:‘ 江 水又東逕 軑縣 故城南,城在山之陽,南對 五洲 也。 江 中有五州相接,故以 五洲 為名。 宋孝武 舉兵 江州 ,建牙洲上,有紫云蔭之,即是洲也。’”一說此“ 五洲 ”疑指“ 五湖 ”而言。見 錢仲聯(lián) 補注。
(2).見“ 五大洲 ”。
《國語辭典》:五大洲  拼音:wǔ dà zhōu
世界陸地舊分為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合稱為「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