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18  119  120  121  122  124  125  126  12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神智( 大悲和尚 )
僧若冰(別稱 若水 )
釋慧恭( 羅 )
僧文喜(無著 別稱 禪門真知識 )
僧義存( 真覺大師 世稱 雪峰和尚 )
僧彥稱( 龔 )
僧智亮(袒膊和尚 )
僧高閑(十望大德 無上大師 )
僧義玄(別稱 臨濟 慧照大禪師、慧照禪師、慧照、慧照大師 世稱 臨濟禪宗、臨濟和尚 )
僧從諫( 無上 徑山第二祖 )
僧鑒宗( 無上大師 徑山第二祖 )
僧全豁( 清嚴(yán)、清嚴(yán)大師 世稱 巖頭和尚 巖頭 )
釋遂端( 張 )
僧貫休(德隱 姜德隱 禪月大師、功臣、姜體 姜 )
僧恒通( 李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0—887 【介紹】: 唐僧。婺州義烏人。俗姓力。出家云門寺。年十二,持《大悲心咒》,應(yīng)法登戒。常咒杯水以救百疾,時號大悲和尚。宣宗大中中入京兆,裴休為請院額曰大中圣壽。僖宗光啟三年元寂于東白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力氏。婺之義烏人。幼師事云門寺沙門惟孝薙落。年十二。日中一食。即持誦大悲心咒。尤精厲。屬會昌滅法。雖易形服。而志操不小變。大中初。教門復(fù)興。乃游越之諸暨。筑室以事禪燕。仍祝水以療疾。近遠求者。多獲效。于是施子日至。而眾以給。未幾入京師。會相國裴休。嘗夢一僧。久能憶其貌。及見智。宛然夢中者。大敬愛之。且其女為物所憑。狂寱莫治。智祝之七日頓愈。裴公因以其懿行偉績聞上。賜寺額曰大中圣壽。復(fù)以神策軍所鑄鐘一口。天后繡?藏經(jīng)五十卷賜之。而殿扁則公所手書者。光啟二年十二月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塔于邑之南山。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神智。婺州義烏人也。俗姓力。力氏之先。黃帝臣牧之后。漢有魯郡相力歸。因官居兗。遂為魯人也。祖考皆田畯。而以樸素相沿。智少有貞操懇樂舍家。就云門寺惟孝為師。年十二一食斷中。持大悲心咒應(yīng)法登戒。峻勵恪勤。俄屬會昌滅法。智形服雖殊誓重為僧。磨不磷而涅不淄。于時見矣。大中初年復(fù)道巡游暨陽考于禪室。且曰營廷之魚潛于藪澤。宜哉。此處吾之藪澤也。恒咒水杯以救百疾。飲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給無算。號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兆。時升平相國裴公休預(yù)夢智來。迨乎相見欣然。相國女即鬼神所被。智持咒七日平復(fù)。遂奏請院額曰大中圣壽。仍賜左神策軍鐘一口天后繡?藏經(jīng)五千卷。裴君為書殿額。智以光啟丙午歲十二月終于東白山。春秋六十八。法臘四十八。遷座歸暨陽南山入塔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誤作若水。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僧。李騭于文宗大和五年(831)住寺肄業(yè)時,與其結(jié)識。卒于懿宗咸通十年(869)李騭重游惠山寺以前。工書能詩。有詩集,已佚。事跡見《元無錫縣志》卷四?!?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釋慧恭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羅氏。閩人。母夢。所居地涌浮圖參天而娠。逮童孺。聰寤異常。年十七舉進士。偕計到京師。游終南山。睹祖師遺像于奉日寺。釋然有得。遂求隸本寺執(zhí)僧役。時安國寺。新創(chuàng)開壇。年二十二。始薙落受具戒。謁宣鑒禪師于德山。山問云會么。恭云作么。山云請相見。恭云識了也。山大笑。乃許入室。 山既示寂。偶客信州愛玉山之勝。而居焉。刺史為營西禪寺。聚學(xué)者數(shù)百人。未幾以其城市囂?。復(fù)入福州長溪之馬冠山。泉州之富陽山。所至檀施駢集。徒侶臻擁。志所欲。為立就。景福三年。率弟子觀覽天臺。州牧京兆杜雄。辟紫凝山。筑瑞龍院。以留之。天復(fù)三年癸亥十二月。忽命聲鐘。顧瞻左右云去。遂瞑目。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恭。俗姓羅氏。福州閩人也。家傳儒素不交非類。母妊之初。夢所居涌出浮圖上參于天。迨恭誕生嶷然聰悟。年十七舉進士。名隨計車將到京闕。因游終南山奉日寺。目祖師遺像釋然世網(wǎng)。遂求出家。操執(zhí)僧事備歷艱辛。二十有二適值新創(chuàng)安國寺受具足戒。尋乃游方。緣崄涉荒而無難色。嘗遇黑蛇傷指。不求醫(yī)而毒螫自銷。見魑魅占山。諭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山詣宣鑒禪師。領(lǐng)會風(fēng)飛。由茲道合。因掛錫施門人禮。鑒公順世后游玉山至信州。刺史營西禪院而禮之。其徒數(shù)百人。居歲馀。以郛郭喧繁復(fù)入福州長溪馬冠山。自馬冠抵泉州富陽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侶解缽禪坊立就。其為士庶向奉如此。景福三年與門人游天臺。州牧京兆杜雄留之而止。杜因創(chuàng)瑞龍院于紫凝山。祈恭興揚法席以悟淪迷。緇俗云馳。香花山積。天復(fù)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時。命眾聲鐘。顧瞻左右。促言云去。加趺瞑目儼然而化。春秋八十四。僧夏六十二。闡圓頓之宗居道德之最。歿無易名塔無題榜。足見浮名為桎梏耳。門人上足師遂植松負(fù)土力崇塔廟。所謂法空不壞因緣矣。因緣有之孝行曷傷于道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1—900 【介紹】: 唐僧。嘉禾人,俗姓朱。七歲出家。后往越州開元寺學(xué)《法華經(jīng)》,于趙郡受近圓登習(xí)《四分律》。懿宗咸通十年居杭州龍泉院,凡十一年。昭宗大順元年賜號無著。時稱禪門真知識。
槜李詩系·卷三十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歲剃染,遍參諸方。嘗往五臺,至金剛窟,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曰:“南方?!蔽淘唬骸澳戏椒鸱ㄈ绾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蔽淘唬骸岸嗌俦??”曰:“或三百、或五百。”喜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圣同居?!痹唬骸岸嗌俦姡俊蔽淘唬骸扒叭?,后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喜納其味,心意豁然。辭退。翁曰:“童子相送?!毕矄枺骸按撕翁帲俊痹唬骸按税闳羲?。”乃悟翁即文殊也?;淄?,乞一言為別。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yǎng)具,口里無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毖杂櫍c寺俱隱。但見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師子往來。時有滄州僧修政等至,尚聞山石震吼之聲。咸通三年,至洪州參仰山。一日煮粥,見文殊現(xiàn)鑊上,喜以攪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文殊涌空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焙笾仪ы暽?。光啟三年,錢王請住龍泉,奏賜紫衣,號無著。將順寂,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跏趺而逝。白光照室,竹樹同色。塔于靈隱山之西塢。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嘉禾御兒朱氏子。母方娠夢。得三蒂桃吞之。而產(chǎn)。孩孺卻葷膻味。七歲依邑之常樂寺僧清國出家。國蓋其舅氏也。使習(xí)經(jīng)懺。乃遂薙落。俄學(xué)法華。及閱天臺文句于越州之開元寺。即事敷演。開成三年。登具足戒。無何屬會昌變。故操行愈益屬。大中初。再獲度于鹽官之齊豐寺。大慈山性空禪師。指使參方。咸通壬午歲。見仰山寂公于豫章觀音寺。頓契心法。仰山因令曲知常住。一日有客比丘。中后求食。食既盡。喜以事冗偶未食。遂饋客。頃之仰山問曰。求食比丘。已證果位。汝給之否。答輟已分給之。仰山曰。汝得利益。何可言耶。七年還居馀杭之千頃山。十年檀越劉嚴(yán)馬徵等。請居龍泉古城院。居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巢寇掠地馀杭。又徙霅之馀。不亭避之。刺史杜孺休以仁王院邀焉。光啟三年。錢謬始牧杭。疏以龍泉廨署迎致。即今之慈光院也。僧問如何是涅槃相。喜曰香煙盡處驗。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喜喚院主曰。者師僧患顛。問如何是自己。喜默然。僧罔措。再理前問。喜曰青天夜蒙昧。不向月邊飛。 大順初。威勝軍節(jié)度使董昌。與武肅同表薦。賜紫衣。乾寧四年。賜號無著。光化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坐逝于廨署。壽八十。夏六十。十一月二十二日。塔于靈隱山之西塢。 喜性資純謹(jǐn)。至誠可格物。廣明元年夏。螟蝗蔽天下。則野為之赭。喜以柱杖。標(biāo)袈裟畎澮中。厲聲叱之?;葻o下者。是歲一境之內(nèi)。獨喜所耕十頃。為有秋。將終之時。方丈發(fā)白光。竹樹皆變白。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文喜。嘉禾語兒溪人。姓朱氏。開成年間進具。初習(xí)四分律。兼講法華。常往五臺山禮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問南方佛法住持眾數(shù)。師皆答已。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又問多少眾。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師罔然。吃茶畢。令童子送出門。俄失所在。但見高林深谷而已。后參仰山契悟。命為典座。一日見文殊跨獅子緣鼐側(cè)。師訶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咸通中。筑室千頃山居之。光啟三年。錢武肅王請住馀杭慈光院。奏賜紫衣及無著號。光化三年。移住無著院。是冬夜半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趺坐而化。時方丈發(fā)白光垂樹同色。建塔靈隱之西塢。 贊曰。 未見仰山  五臺遭賣  既見仰山  何勞緣鼐 物罕為奇  客頻招怪  咄咄文殊  草賊自敗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文喜。姓朱氏。嘉禾御兒人也。母氏方娠夢吞桃三蒂。至誕彌不味葷膻。七歲詣本邑常樂寺僧清國下出家。國即喜之渭陽也。勒誦經(jīng)并懺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開元寺學(xué)法華經(jīng)。集天臺文句即時敷演。則救蟻分中便能講訓(xùn)也。開成二年屆趙郡受近圓登習(xí)四分律。屬會昌澄汰變素服。內(nèi)秘之心無改。遇大中初年例重懺度。于鹽官齊豐寺講說。后往禮大慈山性空禪師。誨之曰。子何不學(xué)善財遍參乎。咸通壬午歲至豫章觀音院見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異貌僧就求齋食。喜減己食饋之。仰山預(yù)知。故問曰。此果位僧求食。汝供給周旋否。答曰。輟己分回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頃山。筑室居之。十年馀杭劉嚴(yán)合馬。徵請居龍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歲巢寇掠地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請住仁王院。光啟三年武肅王錢氏。始牧杭郡降疏請住龍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順元年威勝軍節(jié)使董昌武肅王同年發(fā)表薦論。兩賜紫衣。乾寧四年奏師號曰無著。光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終于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終時方丈上發(fā)白色光。竹樹變白。十一月二十二日遷塔于靈隱山西塢。喜形貌古樸骨強而瘦。戒德禪門真知識也。初喜寓居霅川。廣明元年夏有蝗飛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將拄杖懸掛袈裟標(biāo)于畎澮中。其蟲將下遂厲聲叱之。悉翻飛而去。十頃之苗斯年獨稔。其感通如此。或云所傳得馬祖細(xì)衲袈裟以為信寶矣。遷葬之后。天復(fù)二年壬戌八月中。宣城帥田頵應(yīng)杭將計思叛渙。縱兵大掠。發(fā)喜塔見肉身不壞如入禪定發(fā)爪俱長。武肅王奇之。遣裨將邵志祭。后重封瘞焉。
神僧傳·卷第八
無著文喜禪師。入五臺山求見文殊。忽見山翁。著揖曰。愿見文殊大士。翁曰。大士未可見。汝飯未。著曰未。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童子進玳瑁杯。貯物如酥酪。著飲之覺心神清朗。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曰多少眾。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曰龍蛇混雜凡圣同居。曰眾幾何。曰前三三后三三。遂談?wù)摷澳骸N堂右?。行未遠悽然悟翁即文殊也。不可再見?;淄悠蛞谎詾閯e。童子有無垢無染即真常之語。言訖童子與寺俱隱。但見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獅子往來。白云忽覆之不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2—908 【介紹】: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謁芙蓉山恒照大師。后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懿宗咸通中歸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廣福院,因稱雪峰義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門徒常數(shù)千人。僖宗賜號真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歲出家,17歲落發(fā)。宣宗大中間,北游吳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鑒。懿宗咸通六年(865)歸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稱雪峰和尚。僖宗時賜號真覺大師。四方禪侶從學(xué)者,常年有1500人,歷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間,其門人遍布閩粵江浙一帶,開云門、法眼二宗?!?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独m(xù)藏經(jīng)》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二卷,錄其談禪之語,并錄詩偈43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歲求脫俗。父母以其幼。未許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潤寺。存侍焉。寺有律師慶玄。操行峻特。存見而遽拜之曰。我?guī)熞病K炝舨豢蠚w。十七年落發(fā)。謁芙蓉山恒照大師。屬會昌之禍。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興大法。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寶剎寺。歷攬名山。遍扣禪會。卒獲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營雪峰之居。天下錫衲響應(yīng)影隨。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潁川陳公。俱仰入府。問道要?;蛞月勚易诨实?。遣閩人陳延效賜紫伽梨。并真覺師號。歲辛亥。杖屨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審知。始以侍中入閩。據(jù)有其地。而存適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還自吳。王氏大加禮異。齋僧構(gòu)宇。設(shè)像鑄鐘。復(fù)時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或油幢。臨席聽法。其熊罷之士。漁獵之民。皆變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存云。阇梨行腳為什么事。 存問僧。近離什么處。僧云離浙中。存云。船來陸來。僧云。二途不涉。存云。爭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礙。存便打。 上堂。舉拂子云。者個為中下。僧問上上人來如何。存舉拂子。僧云。又道者個為中下。存以拂子驀口打。 存因舉六祖風(fēng)幡話。乃云。大小祖師。龍頭蛇尾。好與二十柱杖。時大原孚上座侍立。聞之咬齒。存云我適來與么道。也好與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醫(yī)以藥進。存卻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滅。壽八十七。臘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則玄沙師備。云門文偃。洞巖可休。鵝湖智孚。長慶慧棱。鼓山神晏。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義存。長慶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縣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凈謹(jǐn)愿。存生而鼻逆葷血。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像。其容必動。以是別垂愛于膝下。九歲請出家。怒而未允。十二從家君游蒲田玉潤寺。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遽拜之曰。我?guī)熞?。遂留為童侍焉。十七落發(fā)來謁芙蓉山恒照大師。見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興釋氏。其道也涅而不緇。其身也褎然而出。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訖巡名山扣諸禪宗。突兀飄飖云翔鳥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數(shù)百咸莫測之。德山曰。斯無階也吾得之矣。咸通六年歸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就師已嗣德山)累累而疑關(guān)。存拒而久之。則有行實者。始以存同而議曰。我之道魏魏乎。法門圍繞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環(huán)控四邑峭拔萬仞。崷崒以支圓碧。培樓以??群青。怪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壑隱見龍雷。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樹皆別垂藤蘿。?茸而以為之衣。交錯而不呈其形奇姿異景不可殫狀。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誠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躡蘚陟險升幽。將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靈。翌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云庵既立月構(gòu)旋隆。繇是柅法輪于無為。樹空門于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斯則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趨之若召。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穎川陳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交使馳懇。存為之入府從人愿也。其時內(nèi)官有復(fù)命于京語其道。其儕之拔俗悟空者。請蛻浮華而來脫屣。僖宗皇帝聞之。翰林學(xué)士訪于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于是乃錫真覺大師之號。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歲朔遽然杖屨。其徒啟而不答。云以隨之。東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jù)閩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禮于禪林。馥存之道常東望頂手。后二年自吳還閩大加禮異。及閩王王氏誓眾養(yǎng)民之外雅隆其道。凡齋僧構(gòu)剎必請問焉。為之增宇設(shè)像。鑄鐘以嚴(yán)其山。優(yōu)施以充其眾。時則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每將儼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僅乎一紀(jì)勤勤懇懇。熊羆之士因之投跡檀那。漁獵之逸其或弭心鱗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閩王走醫(yī)。醫(yī)至粒藥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餌之。其后札偈以遺法子。函翰以別王庭。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云木慘悴。其夜十有八刻時滅度。俗壽八十有七。僧臘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爾日奔走閩之僧尼士庶。巷無居人。閩王漣如出涕。且曰。師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復(fù)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徒之環(huán)足其趨也。馳而愈離。辯而愈惑。其庶幾者。一曰師備。擁徒于玄沙(今安國也)次曰可休。擁徒于越州洞巖。次曰智孚。擁徒于信州鵝湖。其四曰惠棱。擁徒于泉州招慶。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燈化物。皆膺圣獎賜紫袈裟。而玄沙級宗一大師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駿奔四海學(xué)人。所出門生形色不類何邪。玄沙乘楞嚴(yán)而入道。識見天殊。其猶諺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嘗在明經(jīng)。故有過師之說。一則雪峰自述塔銘。已盡其致也。一則玄沙安立三句決擇群見。極成洞過歟。今江表多尚斯學(xué)。此學(xué)虛通無系了達逍遙勿拘。知乘急也。雪峰化眾切乎杜默禪坐。知戒急也。其能各舍一緩以成一全。則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2—920 【介紹】: 五代時僧。吳郡常熟人,俗姓龔。初于本地講習(xí),鳩聚同好,號為毗尼窟宅。吳越王錢镠欽重之,常召其設(shè)齋持法。后住持蘇州破山興福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龔氏。吳郡常熟人。志務(wù)求師。晚得繼宗記主。而請學(xué)焉。儕類響臻。律風(fēng)孔扇。其地遂為毗尼淵藪。 嘗有虎。夜伏寺閣哮吼。稱察知其中獵矢而然也。念將登閣救之。弟子諫阻。以為虎鷙獸也。動輒有所傷。且彼方以藥發(fā)而狂。大人雖慈憫一切?;蛘咂湟姳┠魏?。三鼓矣。眾皆困臥。稱獨持炬火。拔虎所中矢?;㈠舳D首。若拜謝狀。明日獵者朱德。謂虎已死。而求之于寺。稱以矢示之。而德亦尋悔過。 武肅錢王。殊加敬重。每脩佛事。必召稱誦祝施食。一日覆肩衣墮地。俄而如故。若有物為搭之者。往往見鬼神。侍立其旁。貞明六年六月。卒于破山興福寺。壽九十九。 又有壽阇黎者。專志南山鈔。唐末。揚氏僭有江南之地。頻召府第供養(yǎng)。不畜長。翛然自得。誠莫可以世俗事干其慮者。方臨壇秉羯磨。而忽爾告殂于覆釜山側(cè)。楊氏聞訃驚嘆。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彥稱。姓龔氏。吳郡常熟人也。揭厲戒津錙銖塵務(wù)。勤求師范唯善是從。末扣擊繼宗記主得其戶牗。乃于本生地講導(dǎo)。同好鳩聚律風(fēng)孔扇。號為毗尼窟宅焉。先是海隅巫咸氏之遺壤。招真治之。舊墟古寺周圍不全垝垣而已。嘗一夜有虎中獵人箭。伏于寺閣哮吼不止。稱憫之。忙系鞋秉炬下閣言欲拔之。弟子輩扶遏且止者三四。伺其更闌各睡。乃自持炬就拔其箭?;⒌⒍率告椦n櫡Q而瞑目焉。質(zhì)明獵師朱德就寺尋虎。稱告示其箭。朱德悛心罷獵焉。武肅王錢氏知重。每設(shè)冥齋召行持明法。時覆肩衣自肱而墮還自塔上?;蛞姽砦镫S侍焉。所謂道德盛則鬼神助也。以貞明六年六月終于山房。年九十九歲云。次壽阇黎者淮浦左右貞諒不群。防護正念時少雙偶。傳南山律鈔。極成不看他面。唐季楊氏。奄有廣陵。頻召供施。四遠崇重食唯正命。不畜盈長戶不施關(guān)。及臨壇度弟子。正秉羯磨。未周三法。忽爾坐亡于覆釜之畔。聞見驚嘆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宣宗大中間,住泉州開元寺。又曾結(jié)廬于德化縣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時號袒膊和尚。亦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宣宗大中間泉州開元寺僧。曾結(jié)廬于德化縣戴云山。常袒膊行乞,時號袒膊和尚。生平事跡見《泉南雜志》卷上?!?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湖州烏程人。出家開元寺,后入長安,住薦福、西明等寺。宣宗大中時召對,賜紫衣,加號十望大德。后歸鄉(xiāng)里開元寺,卒。工書,尤善草書。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高閑。湖州烏程人。出家開元寺。后入長安。住薦福西明等寺。大中朝賜紫。加號十望大德。后歸鄉(xiāng)里。卒于本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湖之烏程人。髫年辭俗。受具。隸居開元寺。博學(xué)無不通。尤工字畫。其于草書?;蛞员戎畯埿裨?。游京師。稟聽經(jīng)律于薦福西明等寺。宣宗詔入殿。前揮染賜紫衣。仍獲與臨洗懺戒壇。號十望大德。以老乞歸。終于寺。弟子鑒宗。傳其筆法。賜號無上大師。閑平居。每以白纻作草隸。今苕霅好事家。猶有存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曹州南華人。俗姓邢。從黃檗山運禪師出家,參學(xué)諸方,不憚艱苦,行業(yè)純一,得佛法要意。住真定臨濟院。卒謚慧照大禪師,后人稱臨濟禪宗,為禪宗五大宗之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7 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末禪僧。嗣洪州黃檗希運而得禪法。宣宗大中八年(854)后,住鎮(zhèn)州臨濟院,世稱臨濟和尚。禪鋒峻峭,開臨濟宗一派,為唐末禪門五宗之一,在五代至兩宋間影響巨大。卒謚慧照禪師。其論禪之語,后人輯《鎮(zhèn)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二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邢氏。曹州南華人。幼負(fù)出塵之志。及落發(fā)進具。即慕禪宗。初依希運禪師。止黃檗山。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玄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檗便打。如是三問。三遭打。遂辭黃檗。參大愚。愚問什么處來。玄云。黃檗來。愚云。黃檗有何言教。玄舉前話。且問愚以遭黃檗打。過所在處。愚云。黃檗恁么老婆心。為汝得徹困。汝猶不知。反從我覓過耶。玄于是大悟云。元來佛法無多子。愚因揕其衣領(lǐng)。詰之云。適來汝尚不知其過。而今又道佛法無多子。汝見個什么如此。玄無語。但筑愚肋下三舉而已。愚拓開云。汝師黃檗。非干我事。玄即走見黃檗。檗云。尿床鬼子。來來去去作么。玄云。只為老婆心切。檗云。大愚饒舌。待見與他一頓。玄云。說什么待見。即今便是。遂鼓檗一掌。檗笑云。者風(fēng)顛漢。敢來這里捋虎須。參堂去。 玄一日辭黃檗。檗云。什么處去。玄云。不是河南。即是河北。檗枮柱杖便打。玄捉住柱杖云。者老漢莫盲枷瞎棒。已后錯打人去在。檗喚侍者。把將柱杖拂子來。玄喚侍者。把將火來。檗云不然。但將去。汝后坐斷天下人舌頭在。玄還鄉(xiāng)黨。俯徇請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禪苑。上堂云。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面門出入。汝若不識。但問老僧。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云。無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上堂。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命。我在先師處。三度吃棒。如蒿枝拂相似。如今更思一頓。誰為我下得手。時有僧云。某甲下得手。玄與柱杖。其僧?dāng)M接。玄便打。咸通七年丙戌四月十日將示滅。乃集嗣法諸徒。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如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偈畢坐逝。謚慧照。塔號澄靈。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義玄。俗姓邢。曹州南華人也。參學(xué)諸方不憚艱苦。因見黃檗山運禪師。鳴啄同時了然通徹。乃北歸鄉(xiāng)土。俯徇趙人之請。住子城南臨濟焉。罷唱經(jīng)論之徒皆親堂室示人心要。頗與德山相類。以咸通七年丙戌歲四月十日示滅。敕謚慧照大師。塔號澄虛。言教頗行于世。今恒陽號臨濟禪宗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鄧州南陽人,徙居揚州,俗姓張。及壯,忽信佛理,舍妻兒出家。登戒后,頗了禪旨。尋住洛陽廣愛寺。武宗會昌中被迫歸俗。宣宗初,仍歸舊寺。卒年八十余。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張氏。其先南陽人。后徙廣陵。性倜儻。為鄉(xiāng)里所畏服。有善相者。謂曰。子身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素不愿仕進。未知所以榮寄也。曰非獨以仕進為榮寄。方壯歲。忽謝遣妻子。求薙染。甫登戒品。因悟心宗。尋掛錫于洛下廣孝寺。慕道之賓。紛然參訪。民間尤敬事之。設(shè)食必位對賓頭盧尊者曰。固生羅漢也。會昌沙汰。諫烏帽麻袍。得皇甫氏溫泉之別業(yè)匿焉。夏嘗入定于后岡喬木下。一日雷電。風(fēng)雨大作。他在者皆驚走。諫跏趺坐自若。徐向空叱曰。惡畜生敢爾。大中初。歸洛下。時廣陵所生之子長矣。偶來覲。遇諫于院門不識也。乃從問所在處。諫詭指之曰。東南。子去。因闔戶不復(fù)出。咸通七年。丙戌夏。遍詣檀越辭別。且戒諸弟子玄章等。秋七月朔。旦起盥手焚香。稱慈氏如來。右脅臥而逝。年八十馀矣。玄章等。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施諸鳥獸。三日視之。肌貌如生。卒無侵毀者。于是又以西竺法焚之。收合馀燼。起白塔于道旁。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于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于閭里間為時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心不愿仕于榮寄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越壯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甫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玄理。方數(shù)十載同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指訂俾其開覺。尋游洛下廣愛寺掛錫。時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請諫設(shè)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欽奉皆此類矣。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令沙門復(fù)桑梓。亦例澄汰。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氏之溫泉別業(yè)后岡上。喬木駢郁巨石砥平。諫于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補毳事。忽遇頹云駛雨霆電擊石烈風(fēng)兼至。凡在此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加趺而坐。若無所聞?wù)??;騿栔G曰。惡畜生何爾。大中初宣皇詔興釋氏。諫還歸洛邑舊居。其子一日自廣陵來覲。適與諫遇于院門。威貌嚴(yán)莊不復(fù)可識。乃問曰。從諫大德所居。諫指之東南可尋。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網(wǎng)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歲夏五月。忽出詣檀越家。辭別曰。善建福業(yè)。貧道秋初當(dāng)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脅而臥。呼門人玄章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于物無心無為流轉(zhuǎn)。無生滅法一切現(xiàn)存。今乃生也有涯。暫與爾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fù)視之肌貌如生。一無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jīng)宿有狐狼跡。唯啖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馀燼起白塔于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焉。次有杭州徑山院釋鑒宗。湖州長城人也。姓錢氏。即禮部侍郎徽之孫。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啖之紿云。他畜之肉。未幾病間。孝譽聞于親里。乃求出家。時州開元寺有上都臨壇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高閑。閑善草隸。嘗對懿宗御前書。甚高華望。宗誓禮為師。后出學(xué)涉通凈名思益經(jīng)。遂常講習(xí)。閑公亦示其筆法。漸得鳳毛焉。倏往謁鹽官悟空大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卻復(fù)故鄉(xiāng)勸人營福。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東峰徑山焉。道俗歸心恢揚法教。出弟子尤者天童山咸啟。敕賜紫衣。背山行滿皆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遷塔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表請。追謚大師曰無上。祖門傳號為徑山第二祖。時吳興沈修者。自號白牙先生。述德為贊記焉。
神僧傳·卷第九
釋從諫。姓張氏。南陽人。徙居廣陵為土著姓。身長八尺眉目魁奇。越壯室之年忽頓悟真理。遂舍妻子從披削焉。于是研精禪觀心境明白。不逾十載耆年宿德皆所推服焉。及來洛師遂止敬愛寺。既年德并成緇黃所宗。每赴供皆與賓頭盧尊者對食。其為人天欽奉若此。唐武宗嗣歷改元會昌。愛馭鳳驂鶴之儀。薄點黑降龍之教。乃下郡國毀廟塔令沙門復(fù)。初諫公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枚之溫泉別業(yè)。后岡上喬木駢郁巨石砥平。諫公夏日常于中入寂?;蜓a毳事。忽一日頹云駛雨。霆擊石傍。諸兄走往林中。諫公恬然跏坐若無所聞?wù)?。諸兄致問。徐曰。惡畜生而已。至大中初宣宗復(fù)興內(nèi)教。諫公歸東都故居。其子自廣陵來覲。適與諫遇于院門。威貌崇嚴(yán)不復(fù)可識。乃拜而問從諫所居。諫公指曰。近東頭。其子既去遂闔門不出。其割裂愛網(wǎng)又如此。咸通丙戌歲夏五月。忽遍詣所向信家。皆謂曰。善建福業(yè)。貧道秋初當(dāng)遠行。故相別耳。至秋七月朔。清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遂右脅而臥。呼門人玄章等誡曰。人生難得。惡道易淪。唯有歸命釋尊勵精梵行。龍華會上當(dāng)復(fù)相逢。生也有涯與爾少別。是日無疾奄化。行年八十馀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尸于建春門外尸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復(fù)視之。饑貌如生無物敢近。遂覆以餅餌。經(jīng)宿有狼狐跡。唯啖餅餌而豐膚宛然。乃依天竺法阇維訖。收馀燼起白塔于道傍。春秋奉香火之薦焉普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6 【介紹】: 唐僧。湖州長城人,俗姓錢。錢徽孫。早以孝聞,出家依湖州開元寺僧高閑。高閑善草隸,傳其筆法。后參鹽官齊安,得悟禪法。尋歸鄉(xiāng),傳徒講法。懿宗咸通三年,住杭州徑山院,為徑山第二祖。卒于山。吳越時,追謚無上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錢氏。湖州長城人。祖徽禮部侍郎。父晟不仕。臥病久之。宗刲股肉作羹以進。病因愈。孝譽遠著。時高閑以內(nèi)供奉上都臨壇大德。居州之開元寺。閑善草書。聲名藉甚。宗請禮以為師。而剃染焉。謁鹽官悟空大師。獲印記。咸通三年辛巳。巡歷名山。遂止天目東峰之徑山。道俗歸心?;院腙U。有弟子洪諲。以講論自矜。宗謂之曰。佛祖正法。直截亡詮。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見。泯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諲聞茫然。禮辭游方。至溈山悟旨。乃知宗訓(xùn)為不誣也。七年丙戌。閏三月五日示滅。塔全身于大寂巖下。梁乾化五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表請謚曰無上天下號為徑山第二祖。云芽先生吳興沈敬脩述贊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7 【介紹】: 唐僧。泉州人,俗姓柯。初游長安,后居鄂州巖頭院。僖宗光啟間天下紛亂,全豁為地方武裝所剽掠,責(zé)其供饋,不能,遂殺之。后僖宗賜謚清嚴(yá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7—886或887 俗姓柯,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出家于泉州靈泉寺。于長安西明寺受戒后,居保壽寺習(xí)《涅槃經(jīng)》。南歸住余杭大慈山,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鑒。于鄂州唐年山(一作唐寧山)創(chuàng)巖頭院而居,世稱巖頭和尚。后遇盜而被害。謚清嚴(yán)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傳》卷二三、《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出泉州柯氏。少挺特。器度宏偉。依清源誼公薙落。趨長安西明寺照公。受具戒。即往保壽寺習(xí)經(jīng)律。頃之偕雪峰存公。欽山邃公。北造臨濟。屬臨濟歸寂。乃謁仰山。才入門。提起坐具云。和尚。山欲舉起拂子?;碓撇环梁檬帧@^參德山。提坐具上法堂。徘徊瞻顧。德山云作么?;磉椭?。山云。老僧過在什么處。豁云。兩重公案。遂下參堂。山云。者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至來日上方丈問訊。山云。阇梨是昨日新到么。豁云是。山云。什么處學(xué)得者虛頭來?;碓啤D臣捉K不自謾。山云。他后不得孤負(fù)老僧。一日豁入方丈。側(cè)身立問云。是凡是圣。山喝?;矶Y拜。后有人舉似洞山。山云。若不是豁上座。大難承當(dāng)。豁聞之乃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錯下名言。我當(dāng)時一手揖一手捺。 雪峰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拓缽至法堂。峰因曬炊巾。見之云。者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拓缽向什么處去。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豁?;碓啤4笮〉律讲粫┖缶?。山聞即呼至問云。汝不肯老僧那?;砻軉⑵湟?。山至來日上堂?;碛谏们?。撫掌大笑云。且喜老漢會末后句。直是天下人無柰他何。雖然如此。也只得三年。 豁與雪峰欽山聚話次。雪峰忽指一碗水。欽山云。水清月現(xiàn)。雪峰云。水清月不現(xiàn)?;硖叻攵ァ?豁與雪峰同辭德山。山問甚么處去?;碓?。暫辭和尚下山去。山云。子他后作么生?;碓?。不敢孤負(fù)和尚。山云。子憑何見。有此說。豁云。智過于師。方堪傳授。智與師齊。減師半德。山云。如是如是當(dāng)善護持?;矸粹钟诙赐ブP龍山。僧問。無師之人還有出身處也無?;碓啤B暻肮烹€。云堂堂來時如何?;碓拼唐蒲邸柸绾问亲鎺熞??;碓?。移取廬山來向汝道。 上堂。謂諸徒云。吾嘗尋究涅槃經(jīng)。三兩段文。似衲僧說話時。有僧禮拜請舉。豁云。第一段義道。吾教意如伊字三點。東方一點。點開諸菩薩眼。西方一點。點斷諸菩薩命根。上方一點。點著諸菩薩頂。第二段義道。吾教意如摩醯首羅。擘開面門。豎亞一只眼。第三段義道。吾教意。如涂毒鼓。擊一聲。遠近聞?wù)呓詥?。時小嚴(yán)上座出問云。如何是涂毒鼓?;硪詢墒职聪?。舉身橫亞云。韓信臨朝底。 光啟初。徙唐年山。鑿巖置院。號巖頭。值天下大亂?;砻空Z人曰。我死要當(dāng)大叫一聲。三年四月八日。賊群聚院中。索供饋。知事輩皆遁匿。獨豁坐堂上。賊揮突。不為動。乃剚刃其腹?;砉蠼小B暵剶?shù)十里。竟卒。阇維獲舍利以葬。僖廟賜謚清嚴(yán)。塔號出塵。南岳釋玄泰撰碑頌德。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宏遠而疏略。禮清源誼公為師。往長安造西明寺照公。與受滿足法。即于左街保壽寺。聽尋經(jīng)律決擇綱宗。垂成講導(dǎo)。振錫南指。詣武陵德山。藥病相應(yīng)更無疑滯。后居所鄰洞庭。地曰臥龍。乃筑室而投憩焉。徒侶影隨。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巖巉崒。立院號巖頭歟。凡所施用皆削繁總兀然而坐任眾圍繞。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事。實于逆順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碇倒鈫⒁褋碇性嗍轮T侯角立狂賊來剽掠。眾皆回避?;砦╆倘?。賊責(zé)弗供饋。忿怒俾?lián)]刃之。曾無懼色。當(dāng)光啟丁未歲夏四月八日。門人權(quán)葬。葬后收焚之。獲舍利七七粒。僖宗賜謚曰清嚴(yán)。塔號出塵。葬事檀越田詠兄弟率財營構(gòu)。南岳釋玄泰撰碑頌德。提唱斗峻。時號巖頭法道。難其領(lǐng)會焉。 系曰。休豁二師何臨難無茍免乎。通曰。凡夫之難是菩薩之易。經(jīng)生累舍。此烏悕哉。昔安世高累累償債。去若拂塵業(yè)累才輕??嘁郎肀M換堅固之體耳。神仙或從刃殞者。謂之劍解。況其正修證果之人。觀待道理不以不令終為恥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張姓。隸業(yè)明州之德潤寺。平生專以持誦法華經(jīng)為恒業(yè)。咸通二年。趺坐以逝。頃之而蓮華青色出其口者七莖。近遠爭睹。以為希有。葬之東山。屢發(fā)光影。及二十馀年。眾復(fù)啟其封而視之。顏貌如生。于是迎歸其寺。加漆布。而奉安于真身院。寺即吳太子太傅都卿侯闞澤讀書堂也。額德潤。即澤字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遂端。姓張。不知何從而來。德潤寺求師。其為人也質(zhì)直清粹不妄交游。師授法華經(jīng)。誦猶宿構(gòu)。人皆駭嘆。至乎老齒勤而無懈。十二時間恒諷不輟。咸通二年忽結(jié)跏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遠近奔走皆至觀禮。邑人同心造龕窆于東山之下。二十馀年墳塋屢屢光發(fā)。后開視之形質(zhì)如生。眾迎還寺漆纻飾之。今號真身院存焉。伊寺者吳太子太傅都鄉(xiāng)侯闞澤書堂。后舍為伽藍。其題額取澤字也(今普濟寺是也)。 系曰。端終口出優(yōu)曇缽華是乎。聞諸輪王出世海中道上方生是華。今像末豈有是邪。通曰。為感其人而應(yīng)則不可以時拘也。譬猶麟非中國之物。感明王而至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2—912 【介紹】: 五代時僧。婺州蘭溪人,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七歲投本縣和安寺出家。苦節(jié)峻行,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精其奧義。錢镠重之。后入蜀,王建待之厚。工草書,時人比之閻立本、懷素。善繪水墨羅漢,筆法堅勁夸張,世稱“梵相”。有詩名。嘗有詩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人呼得得來和尚。有《禪月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隱,俗姓姜,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7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學(xué),后漫游江西、吳越。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昭宗乾寧元年(894)往錢塘謁錢镠,受禮遇。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天復(fù)二年(902)得罪成汭,流放黔州。冬潛逃南岳隱居。三年入蜀,為王建所重,賜號禪月大師,特建龍華院居之。后梁乾化二年十二月卒。生平見曇域《禪月集序》、《宋高僧傳》卷三〇。休十五、六歲即有詩名,后廣交詩友,與當(dāng)代名詩人陳陶、方干、許棠、李頻、張為、曹松、吳融、羅隱、羅鄴、韋莊、齊己等皆有唱酬。又工書善畫。吳融稱:“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fù)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際?!?《西岳集序》)孫光憲稱其詩“骨氣混成,境意卓異”(《白蓮集序》)。今存《禪月集》25卷。《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7首、斷句6,補題1首。
唐詩匯評
貫休(832-913),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俗姓姜,字德隱。少向佛,師安和寺僧圓貞。與鄰院童子處默于習(xí)經(jīng)之馀更相唱和,詩名漸著,大中中受成。咸通中,于洪州開元寺聽《法華經(jīng)》。數(shù)年后,親登講筵。后返婺州。乾寧初、謁浙東錢镠。西游江陵,初為成汭所禮,居龍興寺,后被譖,流放黔州。遂入蜀,王建甚禮遇之,呼為“得得來和尚”,賜號禪月大師,卒。休善畫,師閻立本,又工草書,世稱“姜體”。集初名《西岳集》,吳融為序;休卒后,弟子曇域集其詩丈為《禪月集》三十卷,今本存詩二十五卷,佚去文五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全唐詩補逸
貫休,俗姓姜氏,字德隱,蘭溪人。補詩二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一
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婺州蘭溪人。七歲投本邑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乾寧初獻詩吳越武肅王。復(fù)北謁荊帥成汭。后忤汭。黜出黔中。再游荊南。高季昌館之龍興寺。天復(fù)中入成都。王建留住東禪院。署號禪月大師。尋建龍華道場。令居之。累加龍樓待詔明因辨果功德大師翔麟殿引駕內(nèi)供奉經(jīng)律論道門選練教授三教元逸大師守兩川僧箓大師賜紫大沙門。梁乾化二年卒。年八十一。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德隱。金華蘭溪姜氏子。七歲。父母使依邑之和安寺圓貞禪師。為童侍。日能誦法華經(jīng)。千言不啻。所居與處嘿鄰。而同時薙染。故襟誼視他尤密。每隔籬談?wù)?。旁聽皆驚異。始受具戒。詩名已大著。復(fù)往豫章。究經(jīng)論??ぬ赝鯌V篤敬。后蔣瑰命監(jiān)洗懺戒壇。唐乾寧初。謁吳越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以頌平越之功。王悅。贈遺豐腆。且樹碑。悉紀(jì)贊佐諸臣之名。而并列休詩于碑陰。以歸美朝廷。于是吳越獲賜鐵券。號功臣。則休與有力焉。休于書知六法。畫善水墨。眾安橋強氏。嘗請休作十八羅漢像。識者謂入神品。曰當(dāng)吾下筆時。非想見其真。不敢也。 過歙。見唐安寺蘭阇梨。三年。南登衡岳。北訪荊帥成汭。汭加禮。館之龍興寺。會內(nèi)翰吳融謫宦。遂相追從。融為休。序其集。未幾?;蛴凶P休于汭者。命遷公安。以待辨。乃題研寄意曰。入匣始身安。卒游蜀。署禪月大師。蜀主每見。則以得得來和尚呼之。蓋其初以詩獻蜀主。有三衣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之句也。乾化二年終。春秋八十一。葬成都北門外。塔曰白蓮。弟子曇域集其文。冠以融序。行世。名士韋藹議其著述。有風(fēng)刺體。系乎教化。誠不在二李白賀下。又廣成先生杜光庭。評其書。瘦勁可愛。號姜體。韋莊詩曰。豈是為貧常見隔。定應(yīng)嫌酒不相過。休肥而矬。蜀相王鍇影堂贊。殊能言其體裁。故茲聊舉其梗槩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貫休。字德隱。俗姓姜氏。金華蘭溪登高人也。七歲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日誦法華經(jīng)一千字。耳所暫聞不忘于心。與處默同削染。鄰院而居。每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異焉。受具之后詩名聳動于時。乃往豫章傳法華經(jīng)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xùn)且勤。本郡太守王慥彌相篤重。次太守蔣瑰開洗懺戒壇。命休為監(jiān)壇焉。乾寧初赍志謁吳越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愜旨遺贈亦豐。王立去偽功。朝廷旌為功臣。乃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休善小筆得六法。長于水墨形似之狀可觀。受眾安橋強氏藥肆請。出羅漢一堂云。每畫一尊必祈夢得應(yīng)真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自此游黟歙與唐安寺蘭阇梨道合。后思登南岳。北謁荊帥成汭。初甚禮焉。于龍興寺安置。時內(nèi)翰吳融謫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融為休作集序則乾寧三年也。尋被誣譖于荊帥。黜休于功安。郁悒中題硯子曰。入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將圖僣偽。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賚隆洽。署號禪月大師。蜀主常呼為得得來和尚。時韋藹舉其美號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存于教化。體調(diào)不下二李白賀也。至梁乾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皆官葬。塔號白蓮。于城都北門外升遷為浮圖。乃偽蜀乾德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歲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曇域。癸酉年集師文集。首安吳內(nèi)翰序。域為后序。韋莊嘗贈詩曰。豈是為窮常見隔。只應(yīng)嫌酒不相過。又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鄉(xiāng)人也。休書跡好事者。傳號曰姜體是也。嘗睹休真相肥而矬。蜀宰相王鍇作贊。曇域戒學(xué)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許慎說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之體也。

作品評論

吳融《禪月集序》
(貫休)上人之作,多以理勝,復(fù)能創(chuàng)新意,其語往往得景物于混茫之際,然其旨?xì)w必合于道。太白、樂天既歿,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誰?
孫光憲《白蓮集序》
議者以唐宋詩僧,唯貫休禪師骨氣混成,境意卓異,殆難儔敵。
鑒誡錄
唐有十僧詩,選在諸集中,唯禪月大師所吟千首,吳融侍郎序之,號曰《巨岳集》,多為古體,窮盡物情。議者稱白樂天為“廣大教化主”,禪月次焉。
五代詩話引《西清詩話》
至于羅隱、貫體,搏志于偏霸,爭雄逞奇,語欲高而意未嘗不卑,乃知天稟自然,有一定而不能易者。
瀛奎律髓
(貫休)為詩有極奇處,亦有太粗處?!氨M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為人嘲作《失貓》詩,此類是也。然道價甚高,年壽亦高。
唐才子傳
(貫)休一條直氣,海內(nèi)無雙,意度高疏,學(xué)問叢脞,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氣,樂府古律,當(dāng)時所宗。雖尚崛奇,每得神助,馀人走下風(fēng)者多矣。昔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果憎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過也。
唐音癸簽
貫休詩奇思奇句,一似從天墜得;無奈發(fā)村,忽作怒罵、令人不堪受。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至晚唐而敗壞極矣,不待宋人……甚則粗鄙陋劣,如杜荀鶴、僧貫休者。貫休村野處殊不可耐。如《懷素草書歌》中云:“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搭著棗木?。”此何異傖父所唱鼓兒詞?又如《山居》第八篇末句云:“從他人說從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寧。”豈不可丑!然猶在周存、盧延讓上,以尚有“葉和秋蟻落、僧帶野云來”、“青云名士如相訪,茶渚西峰瀑布冰”數(shù)語,殊涵清氣也。
《東目館詩見》
貫休不肯平易,時極嵚崎之致,而意旨頗嫌徑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4—905 【介紹】: 唐僧。邢州平恩人,俗姓李。家傳士族,幼而知學(xué)。年十三,入鵲山為僧。年二十,于本州開元寺受戒。后往長安薦福寺,習(xí)經(jīng)律七八年,頗窮教義,復(fù)棄而習(xí)禪。往湖南遇長沙景岑,遂嗣之。懿宗咸通末,居宣州謝仙山瑞圣院,四方僧俗多歸之。僖宗末,避亂至明州。昭宗大順二年,州牧黃晟請居雪竇寺,盛化一時。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主邢州平恩李氏。年十三。既終父母之喪。遂依師于鵲山。披覽梵典。年二十。乃蒙恩剃度于州之開元寺。未幾受具。尋隸薦福寺。聽習(xí)經(jīng)律。因曰。摩騰入漢。譯著斯文。圣胄來梁。復(fù)明何事。由是載詢南方。見招賢岑大師。岑問何處人。答曰。邢州。岑曰。我道不從彼來。答曰。和尚還住此也無。 岑示滅。通以弟子。執(zhí)心喪禮。游宣城。尚書崔寓待之加厚。辟瑞圣禪院于謝仙山邀之以居。中和文德之間。群盜擾攘。大順二年。通領(lǐng)徒至四明。州牧黃君晟。卜筑雪竇。留以接眾。蔚然盛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沐浴坐逝。春秋七十二。夏臘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遷神于塔。塔在院之西南二百步。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恒通。俗姓李。邢州平恩人也。家傳士族幼而知學(xué)。蘇秦顯達猶懷二頃之田。元亮孤高不羨五斗之祿??v越掞天擲地拖紫腰金。瞬息浮華豈裨來業(yè)父母終禮。年甫十三潛入鵲山訪道依師。既罷丘墳唯披釋典。精虔懺誦。懇侍巾瓶不弭初終。蒙恩剃度。年二十于本州開元寺具戒后。往京兆薦福寺聽習(xí)經(jīng)律。七八年間尋窮藏教。乃曰。摩騰入漢譯著斯文。圣胄來梁復(fù)明何事。因辭北闕徑請南方。遇招賢岑大師。大師問曰。何處人也。曰邢州人也。招賢曰。我道不從彼來。通曰。和尚還住此無。于是有滯皆伸無疑不決。后指洞山石霜皆往參焉。招賢示滅。通以弟子禮事之咸通末游宣城。尚書崔寓素奉禪門攀迎莊肅。睹通儀表拔俗問答往還。崔甚悅服。于謝仙山奏置禪院號瑞圣。請以居之。四方毳衲之徒不邀自聚。博陵方議奏薦師號。堅讓遂寢。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通領(lǐng)徒至四明。大順二年郡牧黃君晟。請留居雪竇焉。蔚然盛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躬入浴室。卻坐繩床。集眾焚香勤勤付囑。合掌而逝。春秋七十二夏臘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遷石塔于院之西南二百馀步?;蛟弧MㄅR終言我龐勛也。此非也。高僧無作為行錄而無此說。若觀年臘。龐勛豈正弱冠來逃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