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14  115  116  117  118  120  121  122  123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邱元素
釋云邃( 憑 )
僧智常( 至真禪師 赤眼歸宗、李萬卷 )
僧幽玄( 劉 )
僧廣宣( 廖 )
僧大顛( 楊 )
釋藏奐( 心鏡 朱 )
釋明覺( 猷 )
僧正原( 世稱 龜山和尚 性空大師 )
僧泠然(別稱 冷然 )
釋會宗( 蔡 )
釋大安( 延圣大師 圓智 陳 )
釋智藏( 黃 )
釋藏廙( 程 )
僧玄暢(申之 法寶 )
邱元素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元素。元和中拜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荊南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許人也。學優(yōu)而才贍。與人游。尤有恩意。每被詔入內(nèi)道場。順宗時。領(lǐng)譯務。憲宗初年。勾當右街諸寺觀。道釋二教事。別詔充西明千福兩寺上座。非道德。寧克爾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云邃。不知何許人也。通綜經(jīng)論解將行兼。仍貫群書號為該博。好遠汎愛人無間然。累朝詔入內(nèi)道場。順宗已來掌領(lǐng)譯務。憲宗初句當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別敕充西明千福兩寺上座。風猷淹雅綱任肅然。昔賢以道生比郭林宗。遂公有焉。次潤州棲霞寺釋清源。姓憑。南徐延陵人也。稚年貞素長亦弗群。俗態(tài)不拘法流爰入。造涉公為弟子焉。學贍經(jīng)律人罕疇匹。棲于攝山積其齡稔。長慶初工部尚書李相國德裕鎮(zhèn)于浙西。洗心道域延居京口。咨稟禪要雅契夙心。及贊皇去郡。返錫棲霞終于住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駐錫廬山之歸宗院。參訪之徒群擁。樂天白公。以司馬貶江州。獲往來咨決心要。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遷。尤加悅服。一日問曰。教中謂須彌納芥子。固其理也。又謂芥子納須彌。亦豈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讀萬卷書。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頂放踵。身不過若干尺爾。萬卷書向何處著。渤俛首。頃之。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從前只是依它知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你。亦無汝用心處。珍重。僧問如何是玄旨。常曰。無人能會。問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無汝用心處。僧曰。豈無方便。常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常敲鼎蓋三下云。還聞否。僧曰聞。常曰。我何不聞。僧無語。常打趁。常與南泉行腳。一日煎茶相別次。南泉問曰。從前與師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問。畢竟作么生祗對。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畢竟作么生祇對。常乃翻卻茶銚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個語話。滴水也消不得。僧問。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來。乃拈起帽帶曰。還會么。官曰。不會。常曰。莫怪老僧頭風。不卸帽子。常入園取菜次。畫圓相圍菜一株。謂眾曰。輒不得動著者個。眾不敢動。少頃常來。見菜猶在。便以棒打趁眾僧曰。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來參。忽蛇過其前。當钁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觕行沙門。常曰。座主歸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為己禍福也。曰熏摩。以求滅去。而目為之赤。世號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其法風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僧幽玄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27后 【介紹】: 唐僧。幽州人,俗姓劉。弱冠投并州賢禪師出家。憲宗元和二年,游方至江左,住會稽大云寺。移居湖心龜山妙喜古寺。九年,觀察使孟簡為構(gòu)大院。十二年,登南岳。十三年,洪州刺史殷祐請住洪州東明寺。敬宗寶歷中,置戒壇度僧。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劉姓幽州人。弱冠禮并州賢禪師落?。久之遂得心法。元和二年。振錫江左。見會稽大云寺鼓寂鐘喑。食輪不轉(zhuǎn)。嘆曰。此獨不可以行化耶。乃持一缽走阛阓。而施者響應。因使寺主開堂接眾。如諸方法。未幾。徙居湖心龜山之妙喜廢寺。九年平昌孟簡來鎮(zhèn)斯郡。為大其寺之規(guī)模。而一新之。十二年。去游南岳結(jié)庵絕頂以居。豫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十九年迎住東明寺。寺建于晉安帝時。玄侶之集。至今猶盛寶歷中奏。易額世福。且置戒壇其內(nèi)。復詔度僧。凡寺之像設(shè)。皆玄所致云。大和元年。沈中丞傅伽信向。又造佛閣五層于寺之南。既而逝。第二漆布其全身。奉之閣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幽玄。俗姓劉。幽州人也。夙懷出俗之愿。年及弱冠方遂前心。投并州賢禪師而了玄契。元和二年振錫江左。至會稽大云寺見三學僧柅定食輪資緣都闕玄言發(fā)響應檀越供贍。未幾移居湖心龜山妙喜古寺。九年屬平昌孟簡鎮(zhèn)于越。枉駕問道。遂構(gòu)成大院。十二載復登南岳棲止絕頂。十三年豫章太守商祐篤重其道。命住東明寺。即東晉安帝世之所造。僧數(shù)繁湊。寶歷中為奏改為世福。兼置戒壇續(xù)敕改為度僧寺。其間形像皆玄之化導。大和元年沈傅中丞又加信向。玄于院南別造佛閣五層功就。謂弟子曰。福事無盡生涯有期。物有闕然后人庀具。吾終后可將尸漆布安閣下。言訖而化。門人特旁立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蜀中人。俗姓廖。與劉禹錫最善,憲宗元和、穆宗長慶兩朝,并為內(nèi)供奉。賜居安國寺紅樓院。工詩,與當時詩人多有唱和。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詩僧。俗姓廖,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人。德宗貞元間居蜀。憲宗元和間入長安,初住大興善寺,后奉詔住安國寺紅樓院。以詩應制供奉十余年。當時詩人白居易、韓愈、元稹、劉禹錫、李益、張籍、薛濤等,皆與其有詩唱和。約于敬宗寶歷間因事被逐出紅樓院,文宗時復入。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七二、《唐才子傳》卷三。有詩集《紅樓集》,又有《僧廣宣與令狐楚唱和》1卷,皆不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凡17首,以近體應制詩為多。又與李益、杜羔等聯(lián)句,存詩數(shù)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楊。初居羅浮山,后歸潮州靈山。與韓愈友善,愈言其聰明識道理,論甚宏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禪宗僧侶,石頭希遷法嗣。隱居潮州靈山。憲宗元和十三年(818),韓愈因諫迎佛骨貶至潮州,召大顛至州郡,留十數(shù)日。后欲歸山,作詩偈一首辭別韓愈。韓愈另有與其書三札,真?zhèn)螁栴}向有不同意見?!?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事跡另參見《韓昌黎集》卷一八《與孟尚書書》?!?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釋藏奐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生蘇州華亭之朱氏。方娠及產(chǎn)。人聞異香氣。為兒時。嘗墮井中。若有物以舉而出之者。丱歲禮道曠禪師薙落。弱冠詣嵩山受具。母每想念。輒涕泣。因爾喪明。迨歸省。即能視如故。母喪哀毀。廬墓致禎祥。以孝名鄉(xiāng)里。見靈默大師于五泄山。獲悟入。涉會昌大中教門盛衰之變。守道自若。及洛陽再造長壽寺。詔居之。手緝梵夾。以完大藏。嘗謂人曰。吾前身。寔四明天童山曇粹也。宿緣且至。吾其歸乎。會南海楊公收典姑蘇。建精舍。迎奐。因東還。大中十二年。鄞檀越任景求愿。悉捐其家。奉三寶。慕奐行義。祈請為開山第一世。眾擁留不聽往。奐以棕拂遺之曰。此在即我在爾。尚何疑。既說法。玄侶云委。且為筑一墩西北隅。植柏五根其上。以表五百墩。曰此水地吾以鎮(zhèn)之。俄剡??裘甫犯鄞。一日其徒二千人。盡執(zhí)兵突入。奐瞑目宴坐堂上。賊臨以鋒刃。色不撓。賊悸懾??垲^謝罪去。賊平。州上其事。詔賜寺額棲心。以旌奐德。而天童亦時所涖止也。咸通七年秋。示微疾。預戒弟子曰。七日之后。吾且逝矣??蓹?quán)窆天童巖。更三年而阇維焉。八月三日終。壽七十七。臘五十七。十年八月三日。弟子遵遺命從事。獲舍利數(shù)千粒。色紅翠可愛。十三年。弟子價休。詣闕請謚。詔謚心鏡。塔曰壽相。刺史崔琪撰文勒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誕常聞異香。為兒時嘗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頗有徵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尋游方訪道。復詣五泄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合。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會昌人中衰而復盛。唯奐居之熒不能惑。焚不能熱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gòu)長壽寺。敕度居焉。時內(nèi)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大藏。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于故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為院迎奐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執(zhí)兵晝?nèi)?。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道??芷街葑嗾埜念~為棲心寺。以旌奐之德焉。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huán)堂擁榻堵立云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F(xiàn)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臘五十七。預命香水剃發(fā)。謂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quán)窆天童巖。已周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后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fā)塔視之。儼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shù)千粒。其色紅翠。十三年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謚。奉敕褒誄易名曰心鑒。塔曰壽相。奐在洛下長壽寺。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任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后當有圣者居之。比奐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奐將離姑蘇。為徒眾留擁。乃以棕拂與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諭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zhèn)之?;蛟?。力何可致。奐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朱。蘇州華亭人。母娠及誕。常聞異香。為兒時。嘗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尋游方訪道。復詣五泄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合。洎周洛再構(gòu)長壽寺敕度居焉。時內(nèi)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大藏。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為院。迎奐居之。剡??求甫。率徒二千。執(zhí)兵晝?nèi)?。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過。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心寺。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F(xiàn)疾告絕門人號慕。乃權(quán)窆天童巖。已周三載。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后。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fā)塔視之儼若平生亦以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shù)千粒。其色紅翠。弟子戒休。赍舍利奉敕誄。易名曰心鑒。塔曰壽相。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其先河內(nèi)猷氏。祖官嶺南。因徙家。為建陽人覺素習儒業(yè)。而于玄學。尤所慕尚。宿聞大寂唱禪道于佛跡嶺。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歷諸方。遍嘗法味。留徑山數(shù)夏。躬樵汲之勞。而無所憚。復禁足杭城之大云寺。頃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巔。會范陽盧公。自中丞出守錢唐。迎居大云。領(lǐng)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遠囂。遁于天目山檀信趨向。卒成梵宇。長慶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猶不雨。野燒四逼。且及院。溪澗盡涸莫可撲滅。其徒惶懅。請它徙。覺曰無遽。吾于此山有緣。已而雷雨驟作。聞者嘆異。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滅。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明覺。俗姓猷。河內(nèi)人也。祖為官嶺南。后徙居為建陽人也。覺儒家之子風流蘊藉好問求知。曾無倦懈。宿懷道性。聞道一禪師于佛跡嶺行禪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愿觀方。衡岳天臺四明遍嘗法味。復于徑山留心請決。數(shù)夏負薪面皯手胝。下山至杭州大云寺。禁足院門。續(xù)移止湖畔青山頂。結(jié)庵而止。屬范陽盧中丞向風躬謁。召歸州治大云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嫌遠囂隱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四郡。有上下龍?zhí)渡畈豢蓽y。怪物往往出于中。有白鹿毛質(zhì)詭異。土人謂為山神也覺遁是中檀信為禪宇。長慶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燒院。僧惶懅。覺曰。吾與此山有緣火當速滅。少選雷雨驟作其火都滅。遠近驚嘆。以太和五年七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2—869 【介紹】: 唐僧。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八歲出家于本州藉山寺。憲宗元和十二年,至建州乾元寺受戒。尋往浙東婺州,謁五泄靈默,得傳心印。后住福州龜山,世稱龜山和尚。喜作詩偈,流傳頗廣。卒謚性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2—869 俗姓蔡,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出家于本州藉山寺,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在建州乾元寺受具足戒。往浙東婺州,契五泄靈默心印,為其法嗣。后住福州龜山,世因謂之龜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謚性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二書及《淳熙三山志》存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冷然。憲宗、穆宗間僧人。與費冠卿同時,有過往。曾至池州九華山化成寺。事跡據(jù)《全唐詩》卷四九五費冠卿詩考知?!?a target='_blank'>唐詩紀事》卷七三作唐末僧,不確。《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蔡氏。荊州人。少隸公安寺出家薙落。長慶初。忽染瘵疾。工施藥石。莫足療。中痞外瘦。雖衣食不自勝。因發(fā)愿。畢世誦金剛般若經(jīng)。以祈生善趣。至五十過。夜夢有人使開口者。既開口。為出發(fā)喉中千馀莖。又夢吐螾長寸許。僅閱月遂愈。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之陳氏子。幼年入道。資質(zhì)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縣之鳳棲寺靈感壇。寺始名乾元。壇名兜率。當安受戒時。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錫上其瑞。詔改今名。俄游洪井。獲聞律學之要。造臨川石鞏山。見慧藏禪師。受半人之記。北入五臺。每裸浴龍池中。觀者驚悚。安自若。后禮溈山大圓禪師。時崔貞孝方廉使豫章。重聞安譽。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詔賜號延圣大師。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謚圓智。塔號證真。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回御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有所得。及咨參律學夜聞二僧談論。遽了三乘之旨。乃以所習付之同人。之臨川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擬學人。安服拜未興。唱曰。看箭。安神色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安游五臺入龍池沐浴。雖久寖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后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證前聞而為量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則魏公之季父。深契玄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譽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圣大師。賜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續(xù)詔贈圓智大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化而衣天雨而浴。咨法弟子慧長。入關(guān)揚安之德。故有追謚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前烈。遂著文頌德。詩人周樸篤重安。時入山致禮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黃氏。豫章上高人。父為州掾。尤嗜出世學。嘗攜藏入報國寺。聽供奉皓月講涅槃。輒能微解經(jīng)意。即辭父母。從開元寺宗法師薙染。時年才十三。久之謁大寂禪師。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長安元顥盧公素尊事之。舉奏入內(nèi)供養(yǎng)。詔住華嚴寺。于是四方參請之侶。飆馳云凝。其利益于天下。有不可以語言盡者。大和九年。終于寺而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智藏。姓黃氏。豫章上高人也。父為洪州椽。藏隨父入報國寺。見供奉皓月講涅槃經(jīng)。微體經(jīng)意樂入佛門。年甫十三割恩愛辭父母。于開元寺宗法師所受學。后修禪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長安。廬元顥素奉其道。舉奏入內(nèi)供養(yǎng)。敕令住華嚴寺。輦轂之間玄學者孔熾。就藏之門若海水之歸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終于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釋藏廙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程氏。衢州信安人。蚤歲志求出家。元和中。詣長沙岳麓寺。依靈智律師落發(fā)。長慶三年。登具戒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所。語同業(yè)曰。教門繁廣難尋。然有總門而不探討。是可謂智乎。于是游湘潭。登龍牙山。遇馬素弟子。方說法山中。一日語廙曰。蘊界不真。有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復從誰得。廙于言下領(lǐng)悟。未幾。避會昌之禍于鄉(xiāng)里之柯山。大中六年。郡牧崔公壽。別于郡之龍興寺。構(gòu)禪室以居之。閱數(shù)年至嘉禾。眾留居至德伽藍。崔公鈞守姑蘇。久聞廙名。邀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居招隱寺。秋反嘉禾永安寺。蓋信士呂京。舍別墅以造者。乾符中。盜冠充斥。廙曰盜終不至此。后果然。五年十月十二日。安坐而化。弟子號哭。乃復蘇。明年三月望前。遍別眾以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藏廙俗姓程。衢州信安人也。幼歲神氣朗暢貌質(zhì)魁然。元和中告親求出家。志不可卻。直造長沙岳麓投靈智律師。請事剃染。智師察其強愿不群。乃攝度之。既披法服尋于武陵開元寺智總律師受具足尸羅。當長慶三年也。因聽律范旋窮篇聚。語同業(yè)曰。教門繁廣然有總門。總門之急勿過舍筏。遂遍參禪宗。遇馬素門下高足住龍牙山。知廙法器。異日告之曰。蘊界不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當何所名。復從誰得。廙一言領(lǐng)會千轍同歸。龍牙曰。我法眼不蒙掩矣。既遂所求大得安靜。卻回柯山。蓋避會昌之搜揚也。至大中六年??つ链薰珘壑刂?。于州龍興寺別構(gòu)禪室延居之。數(shù)年北至嘉禾。信士歸依請留住至德伽藍。又往姑蘇。時崔公鈞作守此郡。聞廙名久。請居南禪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寶。命住招隱寺。其年秋卻返嘉禾。信士呂京舍別墅造今永安院。時乾符中群寇紛紜禪侶分散。廙曰。盜終不至此。及期寇從別道行。果無所損。其先見如此。五年十月十二日。滿院陰云雉鳴烏噪。安坐而化。弟子號哭卻穌。至六年三月中辰前。別眾后終。享年八十二。僧臘五十六。時澹交為廙作真贊。至乾寧中僧神贊進狀乞追謚號塔名。名士吳重裕書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7—875 【介紹】: 唐僧。宣城人,字申之。俗姓陳。年二十往福州兜率戒壇受具足戒。后游長安,受三學大德,益廣見聞。武宗會昌中廢教,暢上表論諫,并撰《歷代帝王錄》。奏上弗聽。宣宗大中中入內(nèi)講道,賜紫。懿宗賜號法寶。有《顯正記》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申之。宣城陳氏子也。甫九齡。即依涇縣水西寺之清逸上人。教授經(jīng)法。年十九。獲薙落。滿歲受具于福州兜率戒壇。尤知究習律藏。越中之游厭足異聞。乃趨京師西明寺從慧正師。遍討律師宣公行道勝跡。遂受三學大德之職。會昌廢教。眾議宜上表以諫。庶幾上聽而停罷前詔。于是兩街僧錄靈宴辯章等。共推暢為首。悉錄歷代帝王事。進奏弗聽。大中初。賜紫伽梨。詔充內(nèi)外壇大德。咸通間。詔充追福院首領(lǐng)。兼總持寺維那。署上座。脩懺悔法。加佛號一萬五千并請以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一部八卷。入藏。詔許之。乾符初。賜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壽七十九臘五十九。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長安縣高陽小梁村。四年尚書禮部侍郎崔沆勒文其碑。次頌德。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玄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為塔摘葉為香。年九歲于涇邑水西寺。依清逸上人教授經(jīng)法。年十九削發(fā)。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壇受具足戒。聽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繒細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說。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毗尼教跡。因棲惠正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京城三學大德益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鐘堙厄則會昌廢教矣。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兩街僧錄靈宴辯章同推暢為首。上表論諫。遂著歷代帝王錄。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服。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而莫救。殆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壞戶重開炎崗息熾。暢于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內(nèi)談論。即賜紫袈裟充內(nèi)外臨壇大德。懿宗欽其宿德蕃錫屢臻。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千佛名經(jīng)。又奏請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一部八卷。皆入藏。暢時充追福院首領(lǐng)。又充總持寺都維那。尋署上座。暢講律六十座。度法者數(shù)千人。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卷三寶五運三卷。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義出意表文濟時須。乾符中懿宗簡自上心。特賜師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滅。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弟子賜紫惠柔大德師遂宗紹。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長安邑高陽鄉(xiāng)小梁村。四年丁酉歲尚書禮部侍郎崔沆與暢交分殊深。著碑述遺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