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110  111  112  113  114  116  117  118  11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束草(束草師 )
釋洪正( 洪正 常 )
釋浮丘( 張 )
釋靈運(別稱 般若提婆 )
釋玄太(別稱 薩婆慎若提婆 )
釋秀師( 李 )
釋窺沖(別稱 質(zhì)呾啰提婆 )
釋藏師( 降魔藏歟 )
釋貞干( 武 )
釋道希(別稱 室利提婆 )
釋道昭( 康 )
釋道琳(別稱 尸羅缽頗 )
釋鑒源(勝集 )
釋順璟(別稱 獨步 )
金和尚( 王 )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忽見之京師平康坊菩提寺。所居不治房舍。夜則藉草一束。隨臥兩廡下。曰此頭陀行也。如是數(shù)年。綱維者謂其宿德。為搆房使歸。以便安養(yǎng)。且譏其狼藉。草曰。爾厭我乎。世不堪戀。何可久哉。是夜遂以所臥束草焚。至明骸骼俱化。唯馀灰燼耳。夫以束草之微。而燬七尺之軀。且無郁勃之氣。爆裂之聲。是非入三昧。以金剛力。摧血肉之身者。不能也。眾同塑其像于寺而奉之。有所祈禱。尤靈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束草師者。無何而至京兆平康坊內(nèi)菩提寺。其為人也。形不足而神俊。吟嘯自得罕接時人。且不言名姓。常負(fù)束藁坐臥于兩廊下。不樂住房舍?;蛟拼祟^陀行也。經(jīng)數(shù)年寺內(nèi)綱任勸其住房?;蛴姓V其狼藉。曰爾厭我邪。世不堪戀何可長也。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燼耳。且無遺骸。略盡污涂之臭。又無延燎驚咤之聲。計其少藁不能焚此全軀。既無孑遺。然其起三昧火而自焚也。眾皆稱嘆民多觀禮焉。京邑信士遂塑其灰為僧形。置于佛殿偏傍。世號束草師。禱祈多應(yīng)焉。 系曰。處胎經(jīng)中菩薩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愚惑眾生謂為菩薩遭劫火燒是也。比丘實未及此。無象此以惑人。如能用少芻??能焚巨骸。則可信矣。故書曰。民無胥诪張為幻。吁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常氏。未詳何許人。居岷蜀間。嘿持金剛般若經(jīng)。晝夜不輟。時沙門守賢。與鄰房。偶夜坐不能寐。聞隔壁聲。若有二人相語者。其一曰。我受命攝洪正柰何其旁有善神擁護。雖欲近傍。不可得。然而違限之罪。其何計以免之。其一曰。我知免矣。東門之地。有姓名相類者。今固民也。且嘗為僧。必將攝之以塞責(zé)。既而皆寂然。賢遽出門遍索。無所見。明日賢以語正。復(fù)往東門訊常氏。常氏之名洪正者。果昨夜死。賢始專業(yè)彌陀經(jīng)。至是亦改從金剛般若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洪正。俗姓常氏。未詳何許人也。居于岷蜀間蘭若。往因有疾所苦沈綿從復(fù)平寧。發(fā)誓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日以二十過為準(zhǔn)。精持靡曠。時鄰僧守賢夜坐見二鬼使。手操文牒私相謂曰。取攝僧洪正。一使曰。為其默念般若。傍有大奇荷護。無計近得。又患責(zé)限遲延。今別得計。見有直府東門者。姓常。又與僧同名。復(fù)曾為僧來。供爾攝去以塞違殿也。守賢聞之驚異。且志其事。明日密問門子常洪正已死。守賢先持彌陀經(jīng)。后改業(yè)焉。洪正后不測其終。 系曰。寧有同名異實者可互死耶。業(yè)不可移此??梢埔?。與其俗巫畫肖己形言可以代衰厄同也。通曰。琰摩王或是菩薩。以同名善者則舍。不善者攝之。此或是罪霜倏晞?wù)瞿陦?。故得舍旃。又其惡器方滿。復(fù)當(dāng)終期。故斯取也。茍以互實而取者。行教化焉。舍斯之外非常理所能知也已。
釋浮丘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張氏。太原人也。挺然奇表?;畚蚪^倫。博綜群書。言分雅俗。尤于瑜伽論志意加到。四方學(xué)者。爭造其門。然訥于宣剖。深藏若虛。于時哲公方盛有辨說之譽。獨知所推。許以法海之目歸焉。年七十馀終于所居之崇福寺。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浮丘。姓張氏。太原人也。挺然奇表慧悟絕倫。于瑜伽論差成精博。旁綜群書言分雅俗。四方學(xué)者爭造其門。然訥于宣剖敏于通解。深藏若虛。庸庸品類多所不知。于時哲公露其頭角。博聞強識之者懼其抵觸。豈況請馀乎。哲惟神伏丘之義學(xué)。故謂為法海焉。享年七十馀。終于所居。然未聞其有所著述矣。
釋靈運 朝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靈運師者。襄陽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懷耿介情存出俗。追尋圣跡與僧哲同游戲南溟達西國。極閑梵語利物存懷。所在至處君王禮敬。遂于那爛陀畫慈氏真容菩提樹像。一同尺量妙簡工人。赍以歸唐廣興佛事。翻譯圣教實有堪能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玄太法師者。新羅人也。梵名薩婆慎若提婆(唐云一切智天)永徽年內(nèi)取吐蕃道。經(jīng)泥波羅到中印度。禮菩提樹詳檢經(jīng)論。旋踵東土行至土谷渾。逢道希師覆相引致。還向大覺寺后歸唐國。莫知所終矣。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釋秀。俗姓李氏。汴州陳留人。習(xí)禪精苦。初至荊州后移洛都天宮寺。深為武太后所敬禮。玄鑒默識中若符契。長安中入京住資圣寺。忽戒禪院弟子滅燈燭。弟子留長明燈亦令滅之。因說火災(zāi)難測不可不備。嘗有寺家不備火燭。佛殿被災(zāi)。又有一寺鐘樓遭火。又一寺經(jīng)藏焚爇。殊可痛惜。寺眾不知其意。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鐘樓及經(jīng)藏三所。唐玄宗在藩時。嘗與諸王俱詣作禮。留施一笛。玄宗出后。秀召弟子曰謹(jǐn)掌此。后有要時當(dāng)獻上也。及玄宗登極達摩等方悟其言。取笛以進。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瘞于龍門山。道俗奔赴數(shù)千人。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釋窺沖 朝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窺沖法師者。交州人。即明遠室灑也。梵名質(zhì)呾啰提婆。與明遠同舶而汎南海。到師子洲。向西印度。見玄照師。共詣中土。其人稟性聰睿善誦梵經(jīng)。所在至處恒編演唱之。首禮菩提樹。到王舍城遘疾竹園。淹留而卒。年三十許。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藏師。姓王氏。趙郡人也。父為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于人。藏七歲只影閑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歟。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贊禪師。師意其法器。乃發(fā)擿之。應(yīng)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zhí)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踰月徹部。登即剃落受具習(xí)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fā)俄投麈尾。九州靈跡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魔。我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也。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議之有。時眾莫不異而欽之。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皞之墟有緣。尋入泰山。數(shù)年學(xué)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言訖而終。春秋九十一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貞干。俗姓武氏。云中人也。神宇高邈以禪默為務(wù)。曳錫踽步南訪靈跡。及至故障有昆山寺者。林泉秀茂。則宋支曇諦嘗考室于此。味道崇化二十馀載?;暣嫜?。至元嘉中創(chuàng)成大伽藍。屬武宗廢教。其寺屏除。干至止于茲。與范陽盧君襲同興弘覺法師第二生名跡。寺成進士姚扶有詩。干后游今秀州長水。見靈光寺邑民欲樹巨殿。時盧令移邑字民。欣然相遇。干悉先知。或云。得他心宿命之明焉。遂請干首唱。而惡偃室之囂。寓殿基后。編苫為淺室而居。四方檀信弗召自臻。又與僧令恭君道等累歲方成今殿。其最高廣海內(nèi)罕比。事畢[挈-刀+力]弊囊振舊錫歸北。莫知其終。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道希法師者。齊州歷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唐云吉祥天也)乃門傳禮義家襲搢紳。幼漸玄門少懷貞操。涉流沙之廣蕩。觀化中天。陟云嶺之嵚岑。輕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檢難護遂便暫舍。行至西方更復(fù)重受。周游諸國遂達莫訶菩提。翹仰圣蹤經(jīng)于數(shù)載。既住那爛陀。亦在俱尸國。蒙庵摩羅跛國王甚相敬待。在那爛陀寺頻學(xué)大乘。住輸婆伴娜(在涅槃處寺名也)專功律藏。復(fù)習(xí)聲明頗盡綱目。有文情善草隸。在大覺寺造唐碑一首。所將唐國新舊經(jīng)論四百馀卷。并在那爛陀矣。凈在西國未及相見。住庵摩羅跛國遭疾而終。春秋五十馀矣。后因巡禮見希公住房。傷其不幸聊題一絕。七言 百苦亡勞獨進。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盡傳。燈志溘然于此遇途窮。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八
沙門道昭。自云簡州人也。俗姓康氏。少時因得疾不悟云。至冥司見善惡報應(yīng)之事。遂出家。住太行山四十年。戒行精苦。往往言人將來事。初若隱晦后皆明驗。嘗有二客來。一曰姚邈。舉明經(jīng)。一曰張氏。以資蔭。僧謂張曰。君授官四政慎不可食祿范陽。四月八日得疾當(dāng)不救。次謂邈曰。君不利簪笏。如能從戎亦當(dāng)三十年無乏。有疾勿令胡人療之。其年張官于襄鄧間。后累選。嘗求南州。亦皆得之。后又選果授虢州盧氏縣令。到任兩日而卒。卒之日果四月八日也。后方悟范陽即盧氏望也。邈舉不第從知于容州假軍守之名三十年。累轉(zhuǎn)右職。后因別娶婦求為儐者。因得疾服嫗黃氏藥而終。后訪黃氏本末。乃洞主所放出婢是胡女也。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道琳法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羅缽頗(唐云戒光)弱冠之年披緇離俗。成人之歲訪友尋真。搜律藏而戒珠瑩啟。禪門而定水清。稟性虛潔雅操廉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養(yǎng)靈。既常坐不臥一食全誠。后復(fù)慨大教東流時經(jīng)多載。定門鮮入律典頗虧。遂欲尋流討源遠游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而屆郎迦。歷訶陵而經(jīng)裸國。所在國王禮待極致殷厚。經(jīng)乎數(shù)載到東印度耽摩立底國。住經(jīng)三年學(xué)梵語。于是舍戒重受。學(xué)習(xí)一切有部。律非唯學(xué)兼定慧。蓋亦情耽咒藏。后乃觀化中天頂禮金剛御座菩提圣儀。復(fù)至那爛陀寺。搜覽大乘經(jīng)論。注情俱舍。經(jīng)于數(shù)年。至于鷲嶺杖林山園鵠樹。備盡翹仰并展精誠。乃游南天竺國搜訪玄謨。向西印度于羅荼國住經(jīng)年稔。更立靈壇重稟明咒。嘗試論之曰。夫明咒者梵云毗睇陀羅必棏(丁澤反)家。毗睇譯為明咒。陀羅是持。必棏家是藏。應(yīng)云持明咒藏。然相承云此咒藏。梵本有十萬頌。唐譯可成三百卷?,F(xiàn)今求覓多失少全。而大圣沒后阿離野那伽曷樹那。即龍樹菩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漬意斯典。在西印度經(jīng)十二年。專心持咒遂便感應(yīng)。每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咒求如意瓶。不久便獲。乃于瓶中得經(jīng)歡喜。不以咒結(jié)其瓶遂去。于是難陀法師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頌。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頌之內(nèi)。離合咒印之文。雖復(fù)言同字同實乃義別用別。自非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因。后陳那論師見其制作功殊人智思極情端。撫經(jīng)嘆曰。向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fù)何顏之有乎。是知智士識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淺深矣斯之咒藏東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故咒藏云。升天乘龍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咒是親。凈于那爛陀。亦屢入壇場希心此要。而為功不并就。遂泯斯懷為廣異聽。粗題綱目云爾。道琳遂從西境轉(zhuǎn)向北天。觀化羯濕彌羅。便入烏長那國。詢訪定門搜求般若。次往迦畢試國禮烏率膩沙(佛頂骨也)自爾之后不委何托。凈回至南海羯荼國。有北方胡至云。有兩僧胡國逢見。說其狀跡應(yīng)是其人。與智弘相隨擬歸故國。聞為途賊斯擁還乃覆向北天。年應(yīng)五十馀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鑒源者。不知何許人也。素行甄明范圍律道。苾芻表率何莫由斯。后講華嚴(yán)經(jīng)號為勝集。日供千人粥食。其倉簞中米粟才數(shù)百斛。取之不竭。沿夏涉秋未嘗告匱。其冥感如此。其山寺越多徵應(yīng)。有慧觀禪師見三百馀僧持蓮燈凌空而去。歷歷如流星焉。開元中崔冀公寧疑其妖妄。躬自入山宿。預(yù)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燈現(xiàn)。兼紅光可千尺馀。冀公蹶然作禮嘆未曾有。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然復(fù)庭前柏樹上晝現(xiàn)一燈。其明如日橫布玻瓈。山可三里所。寶珠一顆。圓一丈熠爚可愛。西嶺山門懸大虹橋。橋上梵僧老叟童子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如相迎送交過之狀。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放通身光??筛吡呤摺?fù)見大松林后。忽有寺額篆書三學(xué)字。又燈下垂繡帶二條。東林之間夜出金山。月當(dāng)于午。金銀二色燈列于知鉉師墳側(cè)。韋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設(shè)三百菩薩大齋。菩薩現(xiàn)形捧燈。僧持香燈引挹之。爐在寺門矣。白中令敏中睹瑞興立此寺。大中八年改額曰開照。源律師道化與地俱靈哉。弟子傳講東川所宗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鑒源。不知何許人。素行甄明。后講華嚴(yán)經(jīng)號為勝集。日供千人粥食。其倉簟中米粟才數(shù)百斛。取之不竭。沿夏涉秋未嘗告匱。冥感如此。后多徵應(yīng)。有慧觀禪師。見三百馀僧持蓮燈凌空而去。歷歷如流星焉。開元中崔冀公寧疑其妖妄。躬自入山宿。預(yù)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燈。現(xiàn)兼紅光可千馀尺。冀公蹶然作禮嘆未曾有。時松間出金色手長七尺許。有二菩薩黃白金色閃爍。然復(fù)庭前柏樹上晝現(xiàn)一燈。其明如日。橫布玻瓈。山可三里所寶珠一顆圓一丈。熠爚可愛。西嶺山門懸大虹橋。橋上梵僧老叟童子。間出有二炬爛然空中。如相迎送交過之狀。下有四菩薩兩兩偶立。放通身光可高六七十尺。復(fù)見大松林后。忽有寺額篆書三學(xué)字。又燈下垂繡帶二條。東林之間夜出金山。月當(dāng)于午。金銀二色燈列于知鉉師墳側(cè)。韋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設(shè)三百菩薩大齋。菩薩現(xiàn)相焉。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家系。故難詳練。其重譯學(xué)聲教。蓋出天然。況乎因明之學(xué)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達。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于是歟。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于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極成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根。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璟為宗云。不離于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大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雖然終仰邊僧識見如此。故嘆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聲振唐蕃學(xué)包大小。業(yè)崇迦葉。唯執(zhí)行于杜多。心務(wù)薄拘。恒馳聲于少欲。既而蘊藝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彼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于此量作決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奘師。暗中機發(fā)善成三藏之義。惜哉。璟在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義教也。見華嚴(yán)經(jīng)中始從發(fā)心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蛟啤.?dāng)啟手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墜。時現(xiàn)生身陷地獄焉。于今有坑。廣袤丈馀。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系曰。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其教也。是故好白者。以黑為污。好黑者以白為污焉璟怒心尤重。猛利業(yè)增。如射箭頃墮在地獄。列高僧品次起穢以自臭耶。通曰。難信之法易速謗誚。謗誚豈唯一人乎。俾令眾所知識者直陷三涂。乃知順璟真顯教菩薩也。況乎趙盾為法受惡。菩薩乃為法亡身。斯何足怪。君不見尼犍外道一一謗佛。而獨使提婆生陷。后于法華會上受記作佛。靜言思之。
金和尚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西河平遙人。童年依高巖山出家。軀干偉碩。其長一丈。其大十圍。言語質(zhì)野。無文采。而先知災(zāi)福。如讖緯。迄終。而鄉(xiāng)里至今猶祭禮焉。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遙人也。所生之地豬坑村。幼而魁岸為人魯質(zhì)。所作詭異與平人不類。于嵩巖山出家。其后身裁一丈腰闊一圍。言事多奇差。終后如在。鄉(xiāng)人供祭之乞愿。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鄭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