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邱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4461,分298頁顯示  上一頁  96  97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崇業(yè)(安國 )
釋懷空( 梁 )
釋慧明( 丹陽公 陳 )
僧智升( 耳 )
釋楚金( 大圓禪師 下見金字 )
僧進平( 吳 )
僧守直( 堅道 )
僧希遷( 石頭和尚 無際大師、無際 )
僧行思( 行思 青原行思 洪濟大師、弘濟 )
高適(達夫、仲武 渤??h侯、丘尉 世稱 高常侍 行第 三十五 )
釋思公( 李 )
釋真亮( 侯 )
丘為
僧懷玉( 節(jié)峭然 )
僧恒月( 韓 )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初莫知所從來。俄偕弋陽道岸。依文網(wǎng)律師。究毗尼學。服勤罔怠。黌肆推為元長。夙與淄川恪齊名。而挺特剛毅過之。聞望之美。徹于宸冕睿宗朝。斥舊邸造寺。號安國。詔業(yè)居之。仍入承明殿薰脩。授上菩薩戒。施與優(yōu)渥。時菩提寺。方治殿宇。業(yè)悉以所得助其役。蓋其平生未嘗畜長也。開元中。屬微疾。顧弟子曰。吾數(shù)窮化盡。汝曹其謹循戒檢。無令放逸。遂終于所居。西明寺之別院是。于澄照寔適孫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崇業(yè)。不知何許人也。初同弋陽道岸。學毗尼于文綱之法集。業(yè)之服勤淬礪罔怠。黌肆之間推居元長。與淄州名恪齊名。挺拔剛毅過之。美聲洋洋達于禁闥。睿宗圣真皇帝操心履道。敕以舊邸造安國寺。有詔業(yè)入承明熏修別殿。為帝授菩薩戒。施物優(yōu)渥。僉回舍修菩提寺殿宇。抑由先不畜盈長之故也。開元中微疾。囑弟子曰。吾化窮數(shù)盡。汝曹堅以防川無令放逸。語訖終于所居寺之別院。業(yè)即南山之嗣孫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出蜀之閬州梁氏。幼得度于鄉(xiāng)里耆阇山之廣福寺。既稟具。游方見大寂于鐘陵。獲記莂焉。后掛錫彭城安豐山燕默。未嘗干謁。而施者自至。不數(shù)載卒。成大伽藍。間有僧乘空而造其居者。晝夜繞垣墻行不輟。而蓮華輒隨步以生。見者異之。如是閱數(shù)日。遽辭空曰。卻后三五載。當復此相依附矣。遂乘空去。興元元年??帐炯?。壽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始入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懷空。姓梁氏。閬州人也。幼適本州耆阇山廣福院削染。得戒之后游方慕學。于大寂禪法洗然明暢。后至彭城安豐山掛錫。宴默不數(shù)載間成大伽藍。嘗有一僧乘空而至。繞垣墻不息?;蜍b蓮華或時履地。人或瞻睹。數(shù)日之后禮辭空。且曰。我三五稔卻來依附。言訖不見。空以興元元年滅度。春秋八十八。長慶元年二月方遷入塔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漢太丘長陳寔之后。晉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于陳。封丹陽公。祖令雙溪谷熟二縣??剂钐m陵。遂家焉。明則蘭陵產也。丱歲舍父母出家。受具習律。嘆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棄其諸侯以耕。而況我輩之學空寂者乎。紛紛諍論。一何至于此極哉。乃詣方巖究心法。天寶初。將游五臺。會淮汴阻兵不果。仍筑蘭若三所于宛陵之石門。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獵。自明以慈悲化攝。皆革心不相傷忤。五年戾止魚陂。時有瑀公。神異僧也。見曰。南祖?zhèn)鹘唐兴_。來何晚也。他日與登魚陂之顛。見東南有峰。秀拔可愛。因指以謂瑀公曰。告宿緣在茲。庶幾其可得乎。八年詔天下度人。州將韋南金。舉明高行。黑白狀請。隸州之寧化道場。明辭。改隸佛川。即魚陂所望之峰也。按郡志。地故梁吳筠宅也。昔有于青山之南。斸出古佛二軀。而水隨以騰涌。由是其地得名。旁有吳王古祠。巫以禍福撼閭里。致血祭。明至泊舟祠下。風雨驟作。林木屋瓦飛折。頃之霽。一偉丈夫。前拜。謁受戒。且請徙道場其地。及道場之徙。偶獲銅盤土中。盤底銘慧明字。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示疾以逝。壽八十四。臘五十一。樹塔于寺之西山。而葬靈輿焉。得法弟子?;劢饣勖羧缰?。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幼平顏真卿。獨孤問俗杜位裴清。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慧明。俗姓陳氏。漢太丘長寔之后。世居穎川。永嘉南渡祖為司徒掾。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陳封丹陽公。祖為雙溪谷熟二縣令??紴樘m陵長。乃為蘭陵人也。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惡履于葷園口不嘗于鮮器。神夢髣髴如聞法音。既而誕焉。年漸及丱方祈舍俗。父母偕聽。至受具時即開元七年也。習學律藏嘗謂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吾雖不舍律儀而惡乎諍論紛紛。若心印心之法。至矣哉。乃西詣方巖頓開心地。天寶中有愿于清涼山?;淬曜璞骷葱吲c禪客遇同游宛陵。于上石門置蘭若三所。有大[虥-兒+巾]來擾如撫尨焉。時薦饑。群盜欲至必號呼先告。往往有徵焉。先是此鄉(xiāng)好弋獵。明化之皆焚罝網(wǎng)器仗矣。至天寶五年爰止乎魚陂道場。有瑀公者。白土史宗之流。跡邇行轍世莫之識。始相見曰。南祖?zhèn)鹘唐兴_來何晚耶。他日同登魚陂峰頂。見東南有山蒼瑯獨秀。謂瑀公曰。吾與此山宿有緣矣。天寶八年有制度人。州將韋南金舉高行黑白狀。請隸名州中寧化道場。明固辭改隸佛川。即疇昔魚陂所望之峰。梁吳均故宅之所。地志云。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軀。莫知年代。獲像之地靈泉涌起。因名佛川焉。泉側有吳王古祠。風俗淫祀濫以犧牲。于是明夜泊廟間雷雨薦至林摧瓦飛。頃之雨收月在。見一丈夫容衛(wèi)甚盛。明曰。居士生為賢人死為明神。奈何使蒼生每被血食。豈知此事殃爾業(yè)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為之。禮懺再三。因與受菩薩戒。神欣然曰。師欲移寺。弟子愿舍此處永奉禪宮。后果移寺于祠側。獲銅盤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建中元年正月示疾。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晝冥。猛虎繞垣悲嘯而去。十二日奄然長往。春秋八十四。僧臘五十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傳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若鹙子采菽之倫也。菩薩戒弟子刺史盧幼平顏真卿獨孤問俗杜位裴清深于禪味。俾晝公為塔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居長安西崇福寺。學大小乘,尤善毗尼宗。以《大藏目錄》真?zhèn)蜗鄟y,乃于玄宗開元十八年撰《開元釋教錄》。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智升。開元中崇福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未詳何許人。懸解二乘。尤善毗尼。然于著述蓋出天性。每以大藏之目。雖有聶道真道安明佺等。所撰晉魏漢等錄。亦姑以記其翻傳歲月。人物名字耳。若其同本異出。以一為二。以舊為新。后先渾淆。真?zhèn)坞s濫。則其過不可枚舉。乃于開元十八年庚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其甄別之至。遂能黜江泌女子之文。以塞妖忘之源。后有作者如圓照之貞元錄。猶相去遠矣。又續(xù)道宣內典錄一卷。靖邁圖紀一卷。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智升。未祥何許人也。義理懸通二乘俱學。然于毗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達今古。每慊聶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師。各著大藏目錄記其翻傳年代人物者。謂之晉錄魏漢等錄。乃于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最為精要何耶。諸師于同本異出舊目新名。多惑其文真?zhèn)蜗鄟y?;蛞唤?jīng)為兩本?;蛑纷鲃e翻。一一裁量少無過者。如其舊錄江泌女子誦出經(jīng)。黜而不留??芍^藻鑒杜塞妖偽之源有茲獨斷。后之圓照貞元錄也。文體意宗相岠不知幾百數(shù)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內典錄十卷。靖邁出圖紀四卷。升各續(xù)一卷。經(jīng)法之譜無出升之右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程氏。其先廣平人。今占籍京兆之盩庢。母高氏。夜夢佛。有妊。七歲薙落。十八誦法華通大義。三十誓建多寶佛塔。用工之際。玄宗夢見楚金字于虛空中。詰朝遣使召問。乃為成之。且增其級。又于翠微悟真二寺。各建一塔曰吾他日必棲遁于此。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右脅而逝。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七。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開府邠國公竇文場奏。千福寺楚金。是臣得戒和尚。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jīng)今六十馀年。僧等六時禮誦。經(jīng)聲不絕。已歷四朝。未蒙旌德。奉詔謚大圓禪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楚金。程氏之子。本廣平郡今為京兆之盩厔人也。母高氏夜夢諸佛。因而妊焉。生實法王之子也。行素顏玉神和氣清。七歲諷法華。十八通其義。三十構塔曰多寶。四十入帝夢于九重。玄宗睹法名下見金字。詰朝使問罔不有孚。于時聲騰京輦。遂慕人構塔。累級而成。有同反掌。嘗于翠微悟真捫蘿靈趾。乃曰。此吾棲遁之所。遂奏兩寺各建一塔。咸以多寶為名。此外吟詠妙經(jīng)六千馀遍。寶樹之下髣髴見于分身。靈山之中依俙覿于三變。心無所得舌流甘露。瑞鳥金碧棲于手中。天樂清泠奏于空際。凡諸休應皆不有之。乃曰。法象王之法駕。回人主之宸眷。承明三入揚法六宮。后妃長跪于御筵天華分散而不著。明皇題額肅宗賜幡。豈榮冠于一時。亦庶幾于佛在也。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時右脅示滅焉。薪盡火滅雪顏如在。昭乎上生于安養(yǎng)之國矣。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七。天子憫焉。中使吊焉。敕驃騎大將軍朱光暉監(jiān)護。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龍首原法華蘭若塔之。初金髫年寫法華經(jīng)。不衣縑繒。寒加艾納而已。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隨象王之子也。紫閣峰草堂寺飛錫碑文。吳通微書。至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開府邠國公竇文場奏。千福寺先師楚金是臣和尚。于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jīng)今六十馀祀。僧等六時禮念經(jīng)聲不斷。以歷四朝未蒙旌德。敕謚大圓禪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9—779 【介紹】: 唐僧。京兆人,俗姓吳。早年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通諸經(jīng)論。后于洛陽遇荷澤神會,遂歸依禪宗。后住唐州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請入城講法。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京兆吳氏子也。蚤歲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風表端雅。諸大經(jīng)論。皆所研究。臨文消釋。聽者忘倦。后于洛下。遇荷澤會師。悟心法。嘆曰。吾今日乃知從外得者。皆非也。至唐州居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迎入城中舉唱。領指者眾。及滅年八十一。大歷十四年三月。塔于山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進平。姓吳氏京兆人也。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風表端雅。諸經(jīng)大論皆所研尋。銷文鍊注令人樂聞。末思禪觀。于洛下遇荷澤會師了悟。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難乎哉。后至唐州遂居西隱山。刺史鄭文簡請入城闡揚宗旨。示滅年八十一。大歷十四年三月入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0—770 【介紹】: 唐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范,字堅道。依蘇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復游方尋禮,歷二百余郡。從善無畏受菩薩戒,從普寂傳楞伽心印。入五臺山,轉《華嚴經(jīng)》二百遍。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舉高行,隸名大林寺。代宗大歷二年,移住杭州靈隱寺。浙中名僧,多從之受業(yè)。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堅道。姓范氏。錢唐人。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既薙染。遂依蘇之支硎寺圓大師。受具戒。登壇之夕。獨見光長丈馀。久之乃滅。蓋其得戒之相也。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乃遍禮天下圣跡。以博所聞見。尋從無畏三藏。受菩薩戒。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論二十過。南山律抄四十過。始愿誦華嚴經(jīng)。即于中夜夢。神人以一珠施之。覺而惘然。如珠在握。旋入五臺山中。攬閱凡二百過。以畢其愿。且披大藏三過。開元二十六年。詔舉高行。因隸貫廬山大林寺。大歷二年。移藉天竺靈隱峰。五年三月。寓止龍興凈土院。謂其徒曰。夫至德之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然彼欲以長繩系白日者。豈足以同語此哉。以其月之二十九日。告終。壽七十一。臘四十五。建塔以窆。門人皎然如晝?yōu)橹憽?/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守直。字堅道。錢塘人也。姓范氏。齊信安太守瑝之八葉。禮既冠眾君子器之。夙有丘園之期。不顧玄纁之錫。遂詣蘇州支硎寺圓大師所受具足律儀。是夜眼中光現(xiàn)長一丈馀。持久方滅。蓋得戒之驗也。后抵江陵依真公。三年練行。尋禮天下二百馀郡。圣跡所至無不至焉。見無畏三藏為受菩薩戒。聞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宗論二十馀遍。南山律鈔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雙機。在乎圓音未嘗少異乃立愿誦華嚴經(jīng)。還于中宵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惘惘然如珠在握。是歲入五臺山轉華嚴經(jīng)二百遍。追夙心也。宏覽大藏經(jīng)三過。廣正見也。至開元二十六年有制舉高行。俗道請正名隸大林寺。后移籍天竺住靈隱峰。時大歷二年也。至五年三月寓于龍興凈土院。謂左右曰。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示其心然也。而愚夫欲以長繩系彼白日。安可得乎。吾景落桑榆豈淹久也。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終春秋七十一。僧臘四十五。其間臨壇度人多矣。顯名者洞庭辯秀湖州皎然惠普道莊會稽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晝公著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寶初,結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者甚眾。卒謚無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度圃娡饩帯反嬖?首。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端州高要人。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著《參同契》,為世所稱。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有傳。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厭惡葷血。及生岐嶷。異群童。既冠重然諾。色氣和易。性剛悍。為人所畏伏。鄉(xiāng)俗多淫祀。順時率椎牛釃酒。歌舞叢祠中。以祈福。而遷往往毀叢祠。奪??v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嘗有災禍。近遠由是稍信。尋趨曹溪。禮大鑒。鑒器之。因曰。茍欲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遷笑曰諾。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開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羅浮而歸。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游池水中。覺而自喜。曰。龜靈智。池性海。茲吾與師。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處曹溪。遷復往承之。當是時。思公之門。學者莫之計。思公指遷語人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造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如臺。絕出物表。遷就結庵。以居其上。世因號石頭和尚。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曹溪之徒也。猶曰。石頭真師子吼。師子兒聞能無勇猛。由是門人日進。 問如何是解脫。答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答誰垢汝。機敏而當。皆此類。廣德二年。門人請下居梁端。時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云。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壽九十一。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共建塔于東嶺。塔成之三十年。當長慶中。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元尚祖風。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軻追迎前烈。為文其碑。謚無際。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懷孕不喜葷血。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shù)十。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聞大鑒禪師南來學心相踵。遷乃直往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為我弟子當肖遷。[這-言+(占@口)]爾而笑曰。諾既而靈機一發(fā)廓若初霽。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覺而占曰。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麇至。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或問解脫。曰誰能縛汝。問凈土。曰誰能垢汝。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于東嶺。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敕謚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 【介紹】: 唐僧。吉州廬陵人,俗姓劉。初見禪宗六祖慧能,深器異之。后居青原山靜居寺,闡揚禪法,開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后傳法于希遷。開元中圓寂,敕謚洪濟大師,門徒尊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鐳氏。廬陵安城人。幼歲出家。每群居論道。思惟嘿然后聞曹溪法席之盛。乃往參禮。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么來。思曰。圣諦亦不為。祖曰。又道不落階級。思曰。圣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祖將示寂。謂思曰。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茍得其人。何患不信。吾今留衣。永鎮(zhèn)山門。以絕爭端。汝當分化。無令斷絕。思得記莂。住青原山凈居寺。有沙彌希遷。問于六祖曰。和尚百年后。希遷未審當依附誰。祖曰。尋思去。及祖順世遷每兀坐。想念而已。第一座咄曰。汝師兄名行思。汝師所言尋思者。政欲使汝依附師兄。語意分明。汝何迷執(zhí)。遷便禮辭祖龕。徑造凈居。思問曰。子何來。遷曰曹溪思曰。將得什么來。遷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恁么用到曹溪作么。遷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問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思曰。汝今識吾否。遷曰。識又爭能得。又問。和尚出嶺來多少時。思曰。我卻不如汝早晚離曹溪。遷曰。希遷不從曹溪來。思曰。我亦早知你去處也。遷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思問遷汝什么處來。遷曰。曹溪。思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者個么。遷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思曰。子莫曾到西天否。遷曰。若到即有也。思曰。未在更道。遷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思曰。不辭向汝道??忠押鬅o人承當。即令遷馳書到南岳曰。汝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去。遷至彼。未呈書。便問讓和尚云。不慕諸圣。不重己靈時如何。讓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沈淪。不慕諸圣解脫。讓休去。遷回。思問。曰。子送書達否。遷曰。信亦不通。書亦不達。思曰。作么生。遷舉前語。卻曰。發(fā)日蒙和尚許鈯斧子。便請。思垂一足。遷禮拜神。會來參。思問什么處來。會曰。曹溪。思曰。曹溪意旨如何。會振身而已。思曰。猶滯瓦礫在。會曰。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思曰。設有與。你向什么處著。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廬陵未作么價。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眾跏跗而逝。僖宗謚弘濟。塔號歸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隱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
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shù)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
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
《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
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
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響而急。
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
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常科,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
《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七言歌行,高調合準繩,岑體多軼蕩。
《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
《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
《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別處。
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
《唐詩歸折衷》
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載酒園詩話又編》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
《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
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棖彬。
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
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
《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
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恒陽李氏。蚤歲出家于州之龍興寺。既獲染薙。游伊洛。見普寂禪師。暢演心要。而樂之。遂蒙記莂。隱居南雍夾石山。聞望日起。會牛公治漢南請入城禮敬。固辭以疾。牛公亦不之強也。檀共相繼于道。學徒侁侁。以承教戒。虛來實往。有足尚者。興元初。示疾而滅。春秋八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思公。姓李氏。恒陽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龍興寺。得度后游伊洛間。見普寂禪師開暢禪法。寂始見提誘尋徹鉤深。至南雍隱夾石山。翛然自處。屬牛公觀政漢南聞其聲績。請入城。謝病不應其命。牛帥亦不奪其志。檀施相望學眾侁侁。若栴檀之圍繞焉。以興元初年示疾歸滅。春秋八十四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侯氏。景城人。幼年于州之開元寺。依智體師披染。刈薪汲水。習行頭陀。受具已。入嵩少普寂禪會。日有省解。居龍門山。問津者交集。聲名益以隆顯。屬留守尚書王公鐸保??是邦。聞而慕重。召居廣愛寺以便供養(yǎng)。其教人未嘗有倦色。而陶冶之妙。良器出焉。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門人。以桑榆末照。誠難挽留。再三囑累而終。年八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洛京廣愛寺釋真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訓儒雅辭彩粲然潔素持操與群少年有異。忽以樊籠為厭。且曰。去情除饉是所愿也。遂于本州開元寺智休師下披染服。然其刈薪汲水率先于人。習行頭陀行。受具已游嵩少。遇普寂獎訓頓開蒙昧。入龍門山居而禪默。問津者交集聲望日隆。屬留守尚書王公鐸保釐。聞而欽奉。召入廣愛寺別住居焉。示人禪觀匪倦教詔。得道者亦多矣。以貞元四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門人。以桑榆末照誠難久留。囑累而終。年八十八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嘉興人。玄宗天寶初擢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奉養(yǎng)繼母,以孝聞。年八十余致仕,母猶無恙。善為詩,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卒年九十六。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嘉興(今屬浙江)人,初累舉不第,歸山讀書數(shù)年,于玄宗天寶二年(743)進士及第。與王維、劉長卿相友善。以孝敬繼母聞名于世。為人謙恭揖讓,舉動有禮。累官太子右庶子,96歲卒,時德宗貞元年間。生平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才子傳》卷二。有集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3首,多寫田園風物?!度圃娡饩帯费a詩5首。
唐詩匯評
丘為(約702一約797),嘉興(今屬浙江)人。累舉進六不第,歸山讀書數(shù)年,天寶二年(743)方登進士第。累官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騎常侍致仕。年卒九十六。為詩長于五言,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唱和。有《丘為集》,已佚。《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王維甚稱許之,嘗與唱和。
《唐詩解》
丘為,蘇人,未免染吳音,然亦清情不凡。
《載酒園詩話又編》
讀丘為、祖詠詩,如坐春風中,令人心曠神怡。其人與摩詰友,詩亦相近,且終卷和平淡蕩,無叫號嘄噭之音。唐詩人唯應幾近百歲,其詩固亦不干天和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2 俗姓高,丹丘(今浙江寧海南)人。臺州涌泉寺僧。持律法,重名節(jié),日念彌陀佛5萬,誦《彌陀經(jīng)》30萬卷?!?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四有傳,并存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高氏。丹丘人。夙薙落。隸涌泉寺。業(yè)毗尼。且時行懺悔法。日稱彌陀名號五萬口。然誦彌陀經(jīng)亦不小置。積其平生所誦。且三十萬卷云。天寶元年六月九日。俄見化如來。遍滿空界。有擎銀臺從窗入者。玉曰。我不得金臺不往。于是銀臺自隱。玉加精進倍常時。后空中有聲報曰。今頭上光暈已生??墒纸Y佛印跏趺而坐。以待佛至。頃之光明充室。玉輒麾使觀者退曰。此是佛光慎勿觸。十三日丑時。忽現(xiàn)白毫光相。玉曰。若聞異香。我報將盡。弟子慧命問其所往何剎。玉以偈答云。清凈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脩道來經(jīng)十劫。出示人間服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說偈已。光明香氣遍滿空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諸大眾身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因微笑坐逝。后刺史段懷然。作詩贊之曰。我?guī)熞荒畹浅醯亍7饑细鑳啥葋?。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臺。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懷玉。姓高。丹丘人也。執(zhí)持律法名節(jié)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通誦彌陀經(jīng)三十萬卷。至天寶元年六月九日。俄見西方圣像。數(shù)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銀臺從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臺銀臺卻出。玉倍虔志。后空聲報云。頭上已有光暈矣。請跏趺結彌陀佛印。時佛光充室。玉手約人退曰。莫觸此光明。至十三日丑時再有白毫光現(xiàn)。圣眾滿空。玉云。若聞異香我報將盡。弟子慧命問。師今往何剎。玉以偈云。清凈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我修道來經(jīng)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玉說偈已香氣盈空。海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含笑而終。肉身現(xiàn)在。后有贊云。我?guī)熞荒畹浅醯?。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銀臺。一云。是臺州刺史段懷然詩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懷玉。姓高氏。丹丘人也。執(zhí)持律法名節(jié)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其一日念彌陀佛五萬口。通誦彌陀經(jīng)三十萬卷。翌日俄見西方圣像數(shù)若恒沙。有一人擎白銀臺從窗而入。玉云。我合得金臺。銀臺卻出。玉倍虔志。后空聲報云。頭上已有光暈矣。請加趺結彌陀佛印。時佛光充室。玉手約人退曰。莫觸此光明。數(shù)日又有白毫光現(xiàn)圣眾滿空。玉云。若聞異香我報將盡。須臾香氣盈空海眾遍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金色。共御金剛臺來迎玉含笑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2—780 【介紹】: 唐僧。潞州上黨人,俗姓韓。父為鹽商,遇盜死,月時方幼,決志出家,以報恩育。受教于圣善寺嗣初。后至嵩山禪會,得啟心要。終住潭州望湖山翠微院,四方學者多從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韓氏。上黨人。父為鹽商遇盜。西江溺死。母因再行。月雖幼。實懷愧恨。乃投圣善寺慧初。求報恩育。既得度。造嵩山。啟發(fā)心要。遂闡化于望湖山翠微巖下古院中。四方學者袂相屬。建中元年。示微疾而化。壽七十九。建塔而葬。則其年三月十二日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恒月。姓韓氏。上黨人也。厥父為土監(jiān)商。西江往還俄遇剽略溺死。月雖幼弱念父葬于魚腹。母又再行。乃決志出家求報恩育。受教于圣善寺慧初。得度已造嵩山禪會。便啟發(fā)心要。后訪道尋師靡憚夷險。抵望湖山翠微嚴下古院掛錫。四方學者如蜂得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終。春秋七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遷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