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30,分9頁顯示  上一頁  4  5  6  7  8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天之驕子
五胡亂華
邊羨
邊番
擦西
戍罰作
糾軍
糺戶
髡流
遼衽
《國語辭典》:天之驕子(天之驕子)  拼音:tiān zhī jiāo zǐ
本為漢時匈奴的自稱,后泛指得天獨厚,倍受重視的人。如:「他家世顯赫,且居要職,真可謂天之驕子?!埂稘h書。卷九四。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div>
《國語辭典》:五胡亂華(五胡亂華)  拼音:wǔ hú luàn huá
漢武帝時曾在邊地安置投降的匈奴人,此為塞外部族內(nèi)徙的開始。東漢末年,天下紛擾,內(nèi)徙的部族人數(shù)增多,由于生活習(xí)慣和漢人不同,故常有爭端。晉武帝時的郭欽及惠帝初年的江統(tǒng),曾先后建議將境內(nèi)的胡人遷往塞外,但均未被采用?;莸蹠r八王相攻,政權(quán)混亂,導(dǎo)致匈奴劉淵首先發(fā)難,自立為漢王,此后諸胡紛建政權(quán),晉室被迫南遷,北方盡成胡人天下,史稱為「五胡亂華」。
《漢語大詞典》:邊羨(邊羨)
邊地官員以賦稅盈馀的名義向朝廷所貢的財物。 宋 陳師道 后山談叢卷二:“ 仁宗 在位四十年,邊羨不入御閣,每大事賜宴一府,令議以聞?!?/div>
《漢語大詞典》:邊番(邊番)
指邊地的少數(shù)民族。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三教增為五教》:“ 青海 二十九旗, 喀爾喀 八十一旗, 蒙古 游牧五十九旗, 滇 蜀 邊番數(shù)十土司,皆敬奉焉?!?/div>
《漢語大詞典》:擦西
挨近西邊地面。指太陽快要落山。 吳組緗 《山洪》十二:“太陽擦西時光, 搖弟 奶奶抖做一堆的來找我,說鎮(zhèn)上和 黃龍溪 到了幾萬兵?!?/div>
《漢語大詞典》:戍罰作(戍罰作)
漢 代遣送邊地服役的刑罰。 漢 衛(wèi)宏 《漢舊儀》卷下:“男為戍罰作,女為復(fù)作,皆一歲?!?/div>
《漢語大詞典》:糾軍
遼金以邊地部落組成的軍隊。糺,或作"乣"。《遼史。百官志二》有十二行糺軍、各宮分糺軍、遙輦糺軍、各部族糺軍、群牧二糺軍的名目。元代遼東亦有糺軍,但不出戍他方,成為鄉(xiāng)兵,與遼金二代之糺軍不同。參見"乣軍"。
《漢語大詞典》:糺戶
遼 金 邊地部族,男子勝兵甲即著軍籍,分隸諸路,其家稱為糺戶。遼史·營衛(wèi)志中:“邊防糺戶,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積毛飲湩,以為衣食。”
《漢語大詞典》:髡流
亦作“髠流”。 古代一種刑罰。剃去罪徒須發(fā)并流放邊地。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五:“ 秦相 大怒,付 鍔 于理。諫官承風(fēng)旨,遂謂公與 鍔 為刎頸交,更相譽説,由是罷郡。 鍔 遂髠流 嶺 表?!?/div>
《漢語大詞典》:遼衽(遼衽)
借指 中國 古代 東北 邊地民族。 宋 宋祁 《代陳州章相公乞致仕第一表》:“捨末爭而納戎帳之款,損滯積以撫遼衽之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