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陳正猷(1876年9月10日—1930年6月12日),字克軒(克宣),貴州遵義人,清朝官員。陳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二十三日。自幼隨教私塾的父親陳應(yīng)文讀書。陳正猷畢業(yè)于日本法政大學。回國后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獲游學畢業(yè)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檢討、封資政大夫,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攻法政。畢業(yè)回國后任廣西法政學堂校長。辛亥后回到原籍遵義參加編寫遵義府志,先后擔任過貴州省高級法院民庭庭長、省府秘書(周素園任省府秘書長時)、鎮(zhèn)遠縣地方檢查所所長、縣長、安龍縣縣長等職。陳正猷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會試榜尾。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12日病故,享年54歲。
人物簡介
維基胡宗瀛(1877年—20世紀—?),字宇宣,一作玉軒,號蓬颯,安徽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896年作為首批十三位中國留日學生留學日本,從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考入日本東京高等農(nóng)學校,學習農(nóng)學?;貒笕尉煷髮W堂東文教習。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被清朝前駐日公使李盛鐸送考,獲游學畢業(yè)進士,任農(nóng)工商部候補主事。1908年他曾任鴨綠江采木公司理事長。1908年,吉林省農(nóng)事試驗場成立,勸業(yè)道首科僉事胡宗瀛任首任監(jiān)督。1912年12月18日,北京政府農(nóng)林部派山林司司長胡宗瀛在吉林省籌設(shè)東三省林務(wù)局。1918年,在吉林林業(yè)局長任內(nèi),他因林業(yè)、礦產(chǎn)作抵押向日本借款一事而受到學生抨擊。后來他曾在滿洲國財政部任秘書科科長,著有《滿洲國公文程式講義》,后任滿洲國的礦山公司理事。
人物簡介
全臺詩謝維巖(1879~1921),字瑞琳,號籟軒,又號石秋,以號行。臺灣臺南市人。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是年與許南英、蔡國琳、趙鐘麒等人共組「浪吟詩社」;日本治臺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與連橫、李少青等人重振該社。明治三十九年(1906)應(yīng)連橫之邀,擔任《臺南新報》漢文部主筆;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臺南地區(qū)漢詩人另組「南社」,由謝氏擔任干事之職,為該社重要成員。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國旅游,大正七年(1918)辭去報社之職,前往神戶經(jīng)商,設(shè)立凱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戶。 謝氏詩作蘊藉平和,不矜才使氣而自見真性情。生平作品約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謝國城于民國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題為《謝籟軒詩集》,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民國五十九年(1970)盧嘉興得到謝星樓之子謝汝川之助,參考謝氏剪報;再參考臺南市立圖書館珍藏的《壽星集》、《臺灣詩醇》、《鯤濤集》、《開元寺徵詩》,又增補了三十四首詩作。茲據(jù)上述資料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維基劉先?(?年—?年),字伯軒,湖北省安陸府鐘祥縣人。宣統(tǒng)二年農(nóng)科進士。
人物簡介
維基溫承讓(?年—?年),字楫軒,山西省文水縣西舊城村人,畢業(yè)于山西西學專齋化學科,宣統(tǒng)三年進士。赴英國留學,在英國威爾斯大學礦科畢業(yè)。
人物簡介
維基陳祖良(1883年—?年),字味軒。浙江省紹興府馀姚縣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赴法留學,入羅盎高等工業(yè)化學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會員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十月,任京師大學堂理工科教員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十二月辛巳,賞給工科進士。三年授翰林院編修。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南洋方言學堂法文科教員民國六年(1917年),充鐵路技術(shù)委員會會員民國七年(1918年),京漢鐵路局機務(wù)處文牘課課長后任平漢鐵路總局工程師,工務(wù)處文牘課課長
人物簡介
維基朱大鏞(1882年—1946年),字平軒,四川省重慶府璧山縣獅子場新勝村人,廩生,日本明治大學畢業(yè),法政科進士。其子朱顯禎曾任川康綏靖公署任軍法處長、四川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wù)長、代理四川大學校長、廣東大學法律系主任。曾任國民議會代表,中央大學、北京朝陽大學教授。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柳亞子(1887-1958) 原名慰高,號安如,改字人權(quán),號亞廬、亞子,再改名棄疾,字稼軒,蘇州吳江人。早歲在鄉(xiāng)從陳去病、金天羽游。創(chuàng)辦并主持南社。民國時曾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秘書。有《磨劍室詩詞集》和《磨劍室文錄》。
人物簡介柳亞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初名慰高,更名棄疾,字安如,改字亞廬、亞子,吳江人。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南社社員。曾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工舊體詩,尤長七言。有《柳亞子詩詞選》等。
人物簡介
維基張鳳喈(?—1932年),字桐軒,安徽省廬州府廬江縣人,同進士出身,曾任廣東惠來縣、南??h知縣。娶孫氏。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參加光緒癸卯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61名。同年閏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光緒三七四年(1908年),擔任清朝廣州府南??h知縣。后由王?接任。
人物簡介
全臺詩謝鯉魚(1892~1959),字溪秋,號竹軒,晚年使用南吼、易暢等筆名。臺南市人。父親謝四圍白手起家,成為郡城巨富。兄弟四人,長兄謝友我為文秀才,次兄謝群我為武秀才,三兄謝石秋亦為文秀才。謝氏六歲時從當?shù)厮奕宀虈兆x漢文,十四歲已有優(yōu)秀的漢詩作品,為人所稱道。與三兄謝石秋(籟軒)、侄子謝國文(星樓)并稱「南社三健將」;進士許南英亦稱許之為「謝家三寶樹」。大正四年(1915)與謝國文相偕往日本神戶留學。大正七年(1918)結(jié)識前往日本的中國革命者胡漢民、馬君武、何香凝,常有詩作往來唱和。抵日之初,先就讀于禮山中學,又于大正九年(1920)入日本中央大學預科就讀,大正十四年(1925)經(jīng)濟學部卒業(yè)。在學期間自行研讀中國諸子百家,所作漢詩風格豪邁,發(fā)表于《臺南新報》、《臺灣青年》、《臺灣民報》。曾參加「東寧會」,與吳三連、丘念臺、翁瑞淡等人有深交。昭和六年(1931)滿州事件發(fā)生后,謝氏積極研究漢方醫(yī)學,對針灸之術(shù)尤有心得;昭和十六年(1941)加入「留東詩友會」,與林獻堂、甘文芳、高天成等人,互動頻繁。戰(zhàn)后,因二二八事件之故,對國民政府至感失望,曾組織「僑日臺灣省民和平促進會」,希望爭取臺人的權(quán)益和尊嚴,可惜未能成功。民國四十八年(1959)四月十五日病逝于日本同和病院。 謝鯉魚生前并無作品刊行,逝后,子嗣謝國雄搜集其生平詩文作品,編為《謝溪秋??詩????》,于昭和三十六年(1961)刊印,其中錄有古典漢詩四十五題、五十一首。此外,臺南文史專家盧嘉興于民國五十九年(1970)曾撰〈清末遺儒臺南謝氏昆仲文武秀才〉一文,因謝汝川、黃天橫、謝國棟諸先生在資料上的協(xié)助,又增補了謝鯉魚早年詩作二十七題、三十一首。以下即據(jù)此二種資料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簡介京劇旦角。原名瀾,字畹華、浣華,號鶴鳴,乳名群兒,齋名綴玉軒,別署綴玉軒主人。祖籍江蘇泰州市,生于北京。他8歲(1901年)開始學戲,10歲在北京廣和樓登臺演出《天仙配》。15歲搭喜連成班,當年秋,其藝名由“喜群”更名為“梅蘭芳”。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探花。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舉為京劇四大名旦。
人物簡介
黃鶴樓志·人物篇惲代英(1895—1931) 革命家。又名遽軒,字子毅。祖籍江蘇武進,生于武昌。1913—1920年,在武昌中華大學讀書和出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偨坦倨陂g,曾多次登臨黃鶴樓故址覽勝,佇立在黃鵠磯頭,與互助社成員和朋友聚商國家大事,探討如何開展中國革命活動。1920年7月,詩人康白情在武昌邀約好友惲代英同登黃鶴樓未果,寫下一首七律《黃鶴樓上酒興》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