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謁者(謁者)  拼音:yè zhě
1.通報與接待賓客的近侍。《韓非子。說林》:「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br />2.職官名。秦始置,替國君掌傳達事宜。漢沿之,掌賓贊受事。唐時改稱為通事舍人。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3.星官名,屬太微垣。《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左執(zhí)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div>
《漢語大詞典》:中謁者(中謁者)
漢 官名。為國君掌傳達。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沛公 立為 漢王 ,拜 嬰 為郎中,從入 漢中 ,十月,拜為中謁者?!?/div>
《漢語大詞典》:大謁者(大謁者)
官名。 秦 置謁者,掌賓贊受事,秩六百石,員十人;其長名謁者仆射,比千石。 漢 因之。謁者仆射亦稱大謁者。史記·荊燕世家:“ 田生 如 長安 ,不見 澤 ,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 呂后 所幸大謁者 張卿 ?!?/div>
《漢語大詞典》:內謁者(內謁者)
宮官名。掌內外傳旨通報之事。多由宦官擔任。漢書·宣帝紀:“內謁者令 郭穰 夜至郡邸獄, 吉 拒閉,使者不得入。”《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帝﹞顧內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飡,如 絳仙 真可療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