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秀才  拼音:xiù cái
1.美才,才德俊秀之士?!妒酚?。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br />2.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于漢,后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jīng)、進士并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
3.書生的通稱。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國語辭典》:寒士  拼音:hán shì
家境貧寒、身分卑微的人?!稌x書。卷三七。宗室傳。高密文獻王泰傳》:「雖為宰輔,食大國之租,服飾肴膳如布衣寒士?!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改闶莻€寒士,單學這些詩文無益;需要學兩件尋飯吃本事?!?/div>
《漢語大詞典》:儒臣
(1). 漢 稱博士官為儒臣。 漢 揚雄 《百官箴·博士箴》:“儒臣司典,敢告在賓?!?br />(2).泛指讀書人出身的或有學問的大臣。新唐書·宗室宰相傳·李福:“ 大中 時, 黨項羌 震擾,議者以將臣貪牟產(chǎn)虜怨,議擇儒臣治邊?!?宋 陳亮 《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清 昭梿 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 遼 、 金 、 元 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div>
《國語辭典》:儒宗  拼音:rú zōng
儒家的宗師?!妒酚?。卷九九。劉敬傳。太史公曰》:「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埂稘h書。卷七八。蕭望之傳。贊曰》:「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國語辭典》:蠹魚(蠹魚)  拼音:dù yú
白魚的別名。參見「白魚」條。
《國語辭典》:儒家  拼音:rú jiā
1.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孔子為宗師,主張禮治,強調(diào)倫常關系。后亦指崇尚孔孟之說或性理之學的學者?!稘h書。卷三○。藝文志》:「儒家者流……游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埂度龂?。卷一六。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杜畿》:「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chuàng)業(yè)者之所致慎也。」
2.讀書人家。唐。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監(jiān)察御史時,分務東臺,無所顧慮?!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三二:「福善禍淫,天自有常理。爾是儒家,乃昧自取之理,為無益之求?!?/div>
《漢語大詞典》:士友
古代稱在官僚知識階層或普通讀書人中的朋友。后漢書·張奐傳:“ 奐 少立志節(jié),嘗與士友言曰:‘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立功邊境?!?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加枉酷於臣僕,用剡鋒乎六畜,熾火烈於室廬,掊寶玩於淵流,遷威怒於路人,加暴害於士友?!?span id="lxyg1sk" class="book">《北齊書·李璵傳》:“ 行之 與兄弟深相友愛,又風素夷簡,為士友所稱?!?宋 蘇舜欽 《答馬永書》:“放廢幽居,士友罕顧。足下昧于平昔,猥以長書見投,充然其來盡士君子相見之禮?!?/div>
《國語辭典》:上舍  拼音:shàng shè
1.上等的館舍。《戰(zhàn)國策。齊策一》:「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史記。卷七○。張儀列傳》:「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br />2.宋代太學分外舍、內(nèi)舍和上舍,學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至內(nèi)舍與上舍,逐級而升級上。
3.明、清時稱監(jiān)生為「上舍」?!毒劳ㄑ浴>矶?。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即時去請劉齋長、何上舍到來?!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一:「可叫他來京師上庠貫道齋尋問林上舍名積字善甫,千萬!」
《漢語大詞典》:士習(士習)
士大夫的風氣;讀書人的風氣。 明 宋濂 《評浦陽人物·宋太學生何敏中》:“愚謂世衰道微,士習日靡,工文辭而茍利祿,奔走乞哀於權倖之門,惟恐不一售者有矣?!?明 沈德符 野獲編·佞倖·士人無賴:“國朝士風之敝,浸淫於 正統(tǒng) ,而靡潰於 成化 ……至 憲宗 朝, 萬安 居外, 萬妃 居內(nèi),士習遂大壞。”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士習果正,則仕風未有不清者。此正本清源之説也。”清史稿·世宗紀:“乙卯,詔 浙江 士習敝壞,工為懷挾,停其鄉(xiāng)會試?!?/div>
《漢語大詞典》:儒服
(1).古代儒者的服飾。禮記·儒行:“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 對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長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xiāng)。 丘 不知儒服?!?鄭玄 注:“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span id="1kcvp1h" class="book">《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后儒服委質(zhì),因門人請為弟子?!?br />(2).泛指讀書人的服裝。 清 卓爾堪 《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丁玲 《母親》:“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里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br />(3).謂作為儒生。 明 李贄 《答鄧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漢語大詞典》:寒儒
貧寒的讀書人。 宋 歐陽修 《讀書》詩:“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span id="mlargas" class="book">《三俠五義》第二三回:“他雖是飽學名士,卻是一個寒儒,家道艱難,止於餬口?!?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jīng)公頤淵畫松》詩之一:“論定蓋棺離亂日,寒儒終不變初衷?!?/div>
《漢語大詞典》:儒素
(1).儒者的素質(zhì),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國志·魏志·袁渙傳:“ 霸 弟 徽 ,以儒素稱?!?span id="4izugz7" class="book">《世說新語·德行》“見者以為真孝子” 劉孝標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鸞 《續(xù)晉陽秋》:“少而孤貧,能善樹節(jié),以儒素見稱?!?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 柳應規(guī) 以儒素進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稅居之為善也。” 清 毛際可 《〈楝亭集〉序》:“ 荔軒先生 家世通顯,為天子親臣,乃被服儒素,黽勉盡職,不涉戶外一事?!?br />(2).宿儒,名儒。晉書·儒林傳·徐邈:“及 孝武帝 始覽典籍,招延儒學之士, 邈 即東州儒素,太傅 謝安 舉以應選?!?南朝 梁 江淹 《張令為太常領國子祭酒詔》:“師氏之任,宜歸儒素?!?br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凈之風,儒素緇黃,鼎足列座?!?br />(4).儒術,儒學。宋書·自序:“ 儀 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yè)。” 宋 王禹偁 《崑山縣新修文宣王廟記》:“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興,實倉廩而禮節(jié)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謝上表》:“竊念臣運偶文明,世專儒素,靡學 孫 吳 之法,恥道 桓 文 之事?!?br />(5).指讀書人家。 宋 陳亮 《祭葉正則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長儒素,嬪於勛門。”
(6).儒雅質(zhì)樸。隋書·杜臺卿傳:“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漢語大詞典》:槐市
漢 代 長安 讀書人聚會、貿(mào)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學宮,學舍。據(jù)三輔黃圖載:“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shù)百行為隊,無墻屋,諸生塑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jīng)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講學碑》:“轉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經(jīng)槐市?!?唐 武元衡 《酬談校書長安秋夜對月寄諸故舊》詩:“蓬山高價傳新韻,槐市芳年挹盛名?!?宋 蘇軾 《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臺?!?/div>
《漢語大詞典》:儒門(儒門)
(1).猶儒家。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況未嘗履 墨 涂,出儒門,吐論數(shù)千萬言,宜為妖變?!?span id="twnbsoh" class="book">《后漢書·鄭范陳賈等傳贊》:“中世儒門, 賈 、 鄭 名學?!?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典雅者,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也?!?br />(2).泛指讀書人家。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制度》:“柴可扉也,取柴之入畫者為之,使踈密中窾,則同一扉也,而有農(nóng)戶儒門之別?!?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本軍師生長儒門,原非素習征戰(zhàn)?!?/div>
《國語辭典》:儒士  拼音:rú shì
服膺儒家學說的人。后泛指讀書人。《墨子。非儒下》:「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則可以疑矣。」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龍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與秀才,何況咱是濁骨凡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