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吟詠(吟詠)  拼音:yín yǒng
吟誦詩歌。《文選。成公綏。嘯賦》:「乃吟詠而發(fā)散,聲駱驛而響連。」《三國演義》第三七回:「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cè)窺之?!挂沧鳌敢饔馈埂?/div>
《漢語大詞典》:九轉(zhuǎn)(九轉(zhuǎn))
(1).九次提煉。道教謂丹的煉制有一至九轉(zhuǎn)之別,而以九轉(zhuǎn)為貴。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九轉(zhuǎn)之丹服之,三日得仙?!?元 無名氏 《貨郎擔(dān)》第四折:“恰便似九轉(zhuǎn)飛芒, 老君 煉丹?!?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蓋仙人以萬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轉(zhuǎn)成此渥丹耳?!?br />(2).指九轉(zhuǎn)丹或其煉制秘訣。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神仙》:“尋玉塵於萬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轉(zhuǎn)難傳?!?宋 蘇轍 《唐修撰義問挽詞》之一:“九轉(zhuǎn)今猶在,參同豈妄傳。”鏡花緣第六回:“此草生於開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zhuǎn)之妙,洵為希世希珍?!?br />(3).指官秩相當(dāng)于從三品。南史·劉亨之傳:“ 亨之 出為 南郡 太守,帝謂尚書令 何敬容 曰:‘ 荊州 長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轉(zhuǎn)?!?span id="m1nvczm" class="book">《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勛:十有二轉(zhuǎn)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zhuǎn)為柱國,比從二品;十轉(zhuǎn)為上護軍,比正三品;九轉(zhuǎn)為護軍,比從三品?!?br />(4).九次遷官。宋史·王安石傳:“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謂帝曰:‘ 安石 亂天下?!垡嘁芍炝T為 觀文殿 大學(xué)士知 江寧府 ,自禮部侍郎超九轉(zhuǎn)為吏部尚書。”按 宋 制,禮部侍郎須九次轉(zhuǎn)官始至吏部尚書。 王安石 由禮部侍郎逕轉(zhuǎn)吏部尚書,故云“超九轉(zhuǎn)”。參閱宋史·職官志九
(5).反復(fù)誦讀。 元 無名氏 《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載習(xí)兵書,九轉(zhuǎn)能成誦?!?br />(6).反復(fù)翻轉(zhuǎn)。《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時,心中就有千思萬慮,腸回九轉(zhuǎn)?!?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四回:“ 元洪 數(shù)月以來,躊躇再四,受功憂亂,五內(nèi)交縈,回腸九轉(zhuǎn),憂心百結(jié)?!?/div>
《國語辭典》:弦誦(弦誦)  拼音:xián sòng
語本《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指樂歌聲與讀書聲,泛指學(xué)校的教學(xué)活動。《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xué)亟降于綸言,東序西膠未聞于弦誦?!顾?。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杯盤慣作陶家客,弦誦嘗叨孟母鄰。」
《漢語大詞典》:誦詩
誦讀《詩經(jīng)
分類:誦詩誦讀
《國語辭典》:傳誦(傳誦)  拼音:chuán sòng
輾轉(zhuǎn)傳布、誦讀或稱道。漢。王充《論衡。正說》:「宣帝下太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后更隸寫以傳誦?!埂都t樓夢》第六四回:「我豈不知閨閣中詩詞字跡是輕易往外傳誦不得的。自從你說了,我總沒拿出園子去?!?/div>
《國語辭典》:講讀(講讀)  拼音:jiǎng dú
講說誦讀。《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傳上。陽平王新成傳》:「乃置學(xué)館于私第,集群從子弟,晝夜講讀?!固?。白居易 與濟法師書:「此六經(jīng)皆上人常所講讀者,今故引以為問,必有甚深之旨焉?!?/div>
《國語辭典》:口實(口實)  拼音:kǒu shí
1.糧食?!兑捉?jīng)。頤卦》:「自求口實?!箷x。江統(tǒng) 徙戎論:「且關(guān)中之人,百馀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
2.俸祿。《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br />3.談話、批評的內(nèi)容、資料或依據(jù)。《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div>
《國語辭典》:誦習(xí)(誦習(xí))  拼音:sòng xí
誦讀學(xué)習(xí)?!妒酚?。卷一二一。儒林傳。伏生傳》:「行常帶經(jīng),止息則誦習(xí)之。」
《國語辭典》:卒業(yè)(卒業(yè))  拼音:zú yè
1.修畢學(xué)業(yè)?!稘h書。卷八八。儒林傳。施讎傳》:「讎為童子,從田王孫受易,后讎徙長陵,田王孫為博士,復(fù)從卒業(yè)?!贡饼R。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xué),觀其志尚,出身已后,便從文史,略無卒業(yè)者?!挂沧鳌府厴I(yè)」。
2.完成未竟的事業(yè)?!盾髯印V倌帷罚骸肝耐跽D四,武王誅二,周公卒業(yè)?!埂段倪x。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yè)?!?/div>
《漢語大詞典》:講誦(講誦)
講授誦讀。史記·儒林列傳:“ 董仲舒 , 廣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span id="gilcvnz" class="book">《正法華經(jīng)·安行品》:“其人常屏,貢高自大,數(shù)數(shù)講誦,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黃佐 廣州人物傳·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歸,閉門卻掃,惟觀書教子孫講誦而已?!?/div>
分類:講授誦讀
《漢語大詞典》:吟諷(吟諷)
(1).作詩。亦謂作詩諷刺。宋書·袁粲傳:“好飲酒,善吟諷,獨酌園庭,以此自適。” 唐 韓偓 《〈香奩集〉序》:“大道入關(guān),緗帙都墜,遷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豈復(fù)以吟諷為意?” 宋 劉克莊 《和南塘食荔嘆》:“在昔 唐 家充歲貢,吟諷何止 杜陵翁 ?!?br />(2).謂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span id="wpxom2d" class="book">《南史·王筠傳》:“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元 劉塤 隱居通議·詩歌二:“此皆流麗有情致,可吟諷也。”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姬獨舉《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 ,風(fēng)也憐他,月也憐他’數(shù)句,吟諷不輟?!?br />(3).借指詩歌。 明 李東陽 《集句后錄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諷而未能者,略尋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況?!?/div>
《國語辭典》:斷句(斷句)  拼音:duàn jù
誦讀未加標(biāo)點之古書時根據(jù)文義做停頓,或同時在書上按停頓處加上圈點。清。徐珂《清稗類鈔。考試類。府試文限三百六十字》:「某歲,舉行郡試,文以三百六十字為程式,三字?jǐn)嗑?,謂之三字經(jīng),多一字不錄,少一字亦不取也?!?/div>
《國語辭典》:絕句(絕句)  拼音:jué jù
一種近體詩。每首四句而合平仄格律的詩。分每句五個字的五言絕句,及每句七個字的七言絕句兩種。
《國語辭典》:咿唔  拼音:yī wú
讀書聲。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挂沧鳌敢廖帷?、「吾伊」。
《國語辭典》:朗誦(朗誦)  拼音:lǎng sòng
高聲誦讀詩文?!度龂萘x》第六○回:「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并無一字差錯?!挂沧鳌咐首x」。
《漢語大詞典》:讀誦(讀誦)
閱讀,誦讀。漢書·兒寬傳:“時行賃作,帶經(jīng)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span id="taok6cp" class="book">《南史·儒林傳·鄭灼》:“常蔬食,講授多苦心熱,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zhèn)心,起便讀誦,其篤志如此。”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隸為隸書,古為科斗。蓋前一簡作科斗,后一簡作隸書,釋之以便讀誦。”
分類:閱讀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