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風動幡動(風動幡動)  拼音:fēng dòng fān dòng
六祖慧能在法性寺時,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幡動,兩人爭論不休,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挂庵^外境的變化,是自心投射的結(jié)果。見《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后比喻限于外在現(xiàn)象不同意見的爭辯。如:「這種各執(zhí)己見的辯論,正像風動幡動的爭辯一樣,誰也沒把握住問題真正的重點?!?/div>
《國語辭典》:教外別傳(教外別傳)  拼音:jiào wài bié chuán
佛教里的禪宗。禪宗的傳承據(jù)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一次法會上,拈花微笑,坐中無人能解,只有摩訶迦葉能契悟佛意,因而得到佛陀的付法,啟開禪宗以心傳心的法門。因為此法門不經(jīng)由經(jīng)典教授,所以稱為「教外別傳」。宋。鄭昂〈景德傳燈錄跋〉:「如此世愚人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便疑《楞伽經(jīng)》宋已有之,非達磨攜至,豈不悖哉?」
《國語辭典》:四十二章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  拼音:sì shí èr zhāng jīng
佛教典籍。傳說是東漢明帝迦葉摩騰、竺法蘭合譯。凡四十二章,故稱為「四十二章經(jīng)」。簡要平實,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jīng),惟因不見于印度佛典,或以為此經(jīng)為偽作。
《國語辭典》:以賽亞(以賽亞)  拼音:yǐ sài yǎ
Isaiah
人名。生卒年不詳。古代以色列先知。據(jù)說是圣經(jīng)舊約中以賽亞書的作者。
《漢語大詞典》:猴年馬月
不知哪年哪月,也可以說是任何時候。例如:哼!猴年馬月都聽不見他開一句玩笑,今天情緒可不錯!——陳登科等《破壁記》
《國語辭典》:虎頭燕頷(虎頭燕頷)  拼音:hǔ tóu yàn hàn
形容相貌威猛,一副富貴之相。清??咨腥巍短一ㄉ取返诰懦觯骸钙叱甙翰?,虎頭燕頷如畫,莽男兒走遍天涯。」也作「燕頷虎頸」。
《國語辭典》:燕頷虎頭(燕頷虎頭)  拼音:yàn hàn hǔ tóu
形容人容貌生得威儀、有富貴之相。唐。陳子昂 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志銘:「公河目???,燕頷虎頭,性英雄而志尚元默。」《花月痕》第四二回:「總兵燕頷虎頭,后來功名鼎盛,如何會死?」也作「燕頷虎頸」。
《國語辭典》:纏達(纏達)  拼音:chán dá
宋代唱賺曲中曲調(diào)的配制法。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唱賺在京師日,有纏令、纏達:有引子、尾聲為『纏令』;引子后只以兩腔互迎,循環(huán)間用者,為『纏達』?!挂卜Q為「纏踏」。
《國語辭典》:纏令(纏令)  拼音:chán lìng
唱賺曲中有引子尾聲的為「纏令」。金、元時被廣泛運用。如董西廂中有醉落魄纏令、點降唇纏令等。
《漢語大詞典》:阿其那
滿語音譯。舊說是狗的意思。 魯迅 《準風月談·“抄靶子”》:“ 雍正皇帝 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賜改稱為‘阿其那’和‘塞思黑’?!眳⒁姟?塞思黑 ”。
《漢語大詞典》:塞思黑
滿語音譯。舊說是豬的意思。但按《五體清文鑒》《清文總匯》,與“塞思黑”音近的滿語詞意為討人厭或可厭之人。舊說不可信。清史稿·世宗紀:“﹝ 雍正 四年五月﹞乙巳,改 胤禟 名 塞思黑 ,拘於 保定 ……﹝八月﹞丁亥, 李紱 奏 塞思黑 卒於 保定 ?!?魯迅 《準風月談·抄靶子》:“ 雍正 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賜改稱為‘ 阿其那 ’與‘ 塞思黑 ’,我不懂 滿洲 話,譯不明白,大約是‘豬’和‘狗’罷。”參閱 富麗 《“阿其那”、“塞思黑”新解》《文史》第十輯)。
《漢語大詞典》:親代(親代)
產(chǎn)生后一代生物的生物,對后一代生物來說是親代,所產(chǎn)生的后一代叫子代。
《國語辭典》:尸變(屍變)  拼音:shī biàn
死尸無故自動而起。
《漢語大詞典》:塞思黑
滿語音譯。舊說是豬的意思。但按《五體清文鑒》《清文總匯》,與“塞思黑”音近的滿語詞意為討人厭或可厭之人。舊說不可信。清史稿·世宗紀:“﹝ 雍正 四年五月﹞乙巳,改 胤禟 名 塞思黑 ,拘於 保定 ……﹝八月﹞丁亥, 李紱 奏 塞思黑 卒於 保定 ?!?魯迅 《準風月談·抄靶子》:“ 雍正 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賜改稱為‘ 阿其那 ’與‘ 塞思黑 ’,我不懂 滿洲 話,譯不明白,大約是‘豬’和‘狗’罷?!眳㈤?富麗 《“阿其那”、“塞思黑”新解》《文史》第十輯)。
《國語辭典》:山東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東一帶與河南、河北部分地區(qū)的劇種。據(jù)說是秦腔或晉劇傳入山東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歷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樂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戲曲劇目有四百馀出。
《漢語大詞典》:雒棠
山名。古代傳說是太陽所入之山。《淮南子·墬形訓》:“ 雒棠 、 武人 ,在西北陬?!?劉文典 集解:“皆日所入之山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