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自覺悟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自覺之心也。心地觀經(jīng)發(fā)菩提心品曰:「自覺悟心能發(fā)菩提,此覺悟心無有二相。自覺悟心有四相,云何為四?謂諸凡夫二種心: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發(fā)菩提。諸佛菩薩有二種心: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故欠卜蛑晕蛐募s于識,賢圣之自悟心約于智,而識中如次第為五同緣意識與獨頭意識之二,智中如次第為如理智如量智之二也。
覺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會得真理也。開真智也。南本涅槃經(jīng)十六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fù)能覺他?!沽A嚴經(jīng)七曰:「彼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
【俗語佛源】
覺,梵語菩提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赣X」有覺察、覺悟兩層意思:覺察即察知惡事,覺悟即開悟智慧。佛家說:會得真理以開真智為「覺悟」。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雇瑫终f:「既能自覺,復(fù)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道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怪袊惹卦小赣X悟」一詞,見《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為醒悟。然而此詞廣泛流行,乃在佛教傳入以后。《隋書·經(jīng)籍志》載,釋迦「舍太子位,出家學(xué)道,勤行增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顾^「佛」,就是完全、徹底的覺悟者。后謂認識以前的錯誤為「覺悟」。如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至于富于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yōu)榕??!菇癯V刚畏矫娴恼J識水平。如:政治覺悟、革命覺悟。(李明權(quán))
覺悟知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佛智能了達諸法,故云覺悟智。金剛頂經(jīng)一曰:「一切金剛界覺悟智?!?/div>
覺悟方便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十種方便)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以無礙智慧,開示一切眾生,令其了悟本有覺性,無所疑惑,是為覺悟方便也。
能覺悟有情
【三藏法數(shù)】
菩薩出現(xiàn)于世,以智慧方便,開導(dǎo)有情,咸使覺悟;如日行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也。
眠者得覺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無畏說法,為令一切眾生為無明迷惑之所覆障者,悉皆開曉。猶師子震吼,令群輩睡眠,皆得覺悟也。
覺悟隨眠
【三藏法數(shù)】
謂能覺知一切煩惱與業(yè)果,俱時流轉(zhuǎn),雖能覺悟而未能斷,故名覺悟隨眠。
不覺悟隨眠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煩惱纏縛,隨逐根識,不相舍離,而無所知覺,故名不覺悟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