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西僧
西域僧人;西蕃僧人。 唐 皎然 《寄題云門寺梵月無側(cè)房》詩:“ 越 山千萬云門絶,西僧貌古還名月。”元史·世祖紀十二:“幸 大圣壽萬安寺 ,置旃檀佛像,命帝師及西僧作佛事坐靜二十會?!?/div>
分類:西域
《漢語大詞典》:輪臺詔(輪臺詔)
漢武帝 一生,致力開拓 西域 ,國力大損。至晚年深悔之,遂棄 輪臺 之地,并下詔罪己,謂之“輪臺詔”。事見漢書·西域傳贊。 宋 楊萬里 《讀罪己詔》詩:“莫讀《輪臺詔》,令人淚點垂。”
《漢語大詞典》:烏弋(烏弋)
漢 時 西域 國名。后泛指西方極遠的國度。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 雕題 、 鑿齒 ,識海水而來王; 烏弋 、 黃支 ,驗東風(fēng)而受吏。”
《漢語大詞典》:焉耆
古 西域 國名。又作 烏耆 、 烏纏 、 阿耆尼 。國都在 員渠城 (今 新疆 焉耆 西南 四十里城市 附近)。居民務(wù)農(nóng)、捕魚、畜牧。有文字,語言屬印歐語系。初屬 匈奴 , 西漢 神爵 二年(公元前60年)后屬 漢 西域都護府 。 西漢 末又屬 匈奴 。 東漢 永元 六年(公元94年) 班超 破 匈奴 ,又內(nèi)屬。 唐 初附 西突厥 。
分類:西域
《國語辭典》:多寶塔(多寶塔)  拼音:duō bǎo tǎ
東晉時,耶舍尊者自西域奉多寶如來全身舍利來中國,建塔于白云峰,世稱為「多寶塔」。
《漢語大詞典》:墨山
漢 西域 三十六國之一。參見“ 三十六國 ”。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國(三十六國)
(1).指 漢 時 西域 諸國。大部在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境內(nèi)。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 以 孝武 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后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烏孫 之南?!?王先謙 補注:“三十六國者: 婼羌 、 樓蘭 、 且末 、 小宛 、 精絶 、 戎盧 、 扜彌 、 渠勒 、 于闐 、 皮山 、 烏秅 、 西夜 、 子合 、 蒲犁 、 依耐 、 無雷 、 難兜 、 大宛 、 桃槐 、 休循 、 捐毒 、 莎車 、 疏勒 、 尉頭 、 姑墨 、 溫宿 、 龜茲 、 尉犁 、 危須 、 焉耆 、 姑師 、 墨山 、 劫 、 狐胡 、 渠犁 、 烏壘 ?!?br />(2).指古代相傳的海外三十六國。《淮南子·墬形訓(xùn)》:“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修股民 、 天民 、 肅慎民 、 白民 、 沃民 、 女子民 、 丈夫民 、 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自西南至東南方,有 結(jié)胸民 、 羽民 、 讙頭國民 、 裸國民 、 三苗民 、 交股民 、 不死民 、 穿胸民 、 反舌民 、 豕喙民 、 鑿齒民 、 三頭民 、 修臂民 ;自東南至東北方,有 大人國 、 君子國 、 黑齒民 、 玄股民 、 毛民 、 勞民 ;自東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民 、 句嬰民 、 深目民 、 無腸民 、 柔利民 、 一目民 、 無繼民 ?!鄙鲜鰢?,出自傳聞,無可考。但后世小說如《西游記》鏡花緣等,多沿襲之。
《國語辭典》:汗血馬(汗血馬)  拼音:hàn xiě mǎ
1.漢時西域大宛國所出產(chǎn)的良種馬。因其汗從肩膊流出,其色如血,故稱為「汗血馬」。西漢時李廣利攻打大宛國,曾得此種馬,貢獻于漢武帝。也稱為「汗馬」。
2.千里馬。宋。陸游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詩:「將軍櫪上汗血馬,猛士腰間虎文韔?!?/div>
《漢語大詞典》:烏壘(烏壘)
漢 代 西域 諸國之一。故址在今 新疆 輪臺 以東的 小野云溝 附近。 唐 時置 烏壘州 于此。后漢書·西域傳·莎車:“乃分 龜茲 為 烏壘國 ,徙 駟騝 為 烏壘王 。” 唐 李約 《從軍行》之一:“ 烏壘 天西戍,鷹姿塞上川?!?唐 皮日休 《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詩:“ 烏壘 虜亦寫, 雞林 夷爭傳?!?/div>
分類:西域故址
《漢語大詞典》:西胡
古代對 蔥嶺 內(nèi)外 西域 各族的泛稱。 匈奴 居中,稱 胡 或 北胡 ; 烏桓 、 鮮卑 在 匈奴 東,稱 東胡 ; 西域 各族在 匈奴 西,稱 西胡 。 王國維 《觀堂集林·西胡考上》:“ 漢 人謂 西域 諸國為 西胡 ,本對 匈奴 與 東胡 言之。 前漢 人謂 蔥嶺 以東之國曰 西胡 。 后漢 人於 蔥嶺 東西諸國皆謂之 西胡 。 南北朝 人亦并謂 蔥嶺 東西諸國為 西胡 。 西胡 亦單稱 胡 。”
《國語辭典》:胡樂(胡樂)  拼音:hú yuè
古稱中國北方、西北方和西域等邊塞民族的音樂?!顿Y治通濫。卷二一八。唐紀三十四。肅宗至德元年》:「上皇每酺宴,先設(shè)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
《國語辭典》:佛圖澄(佛圖澄)  拼音:fó tú chéng
晉代一位高僧的法號。本姓帛,西域人,九歲出家,并曾兩度到罽賓學(xué)法,晉懷帝永嘉四年來洛陽,時年七十九歲。由于他學(xué)識淵博,一時名德如釋道安、竺法雅等皆來受學(xué),門下受業(yè)的常有數(shù)百人。洛陽一帶也由于他的影響,競造寺院,僧人甚眾。后趙建武十四年圓寂,年一百一十七歲。
《漢語大詞典》:鬼市
(1). 唐 代 西域 海西國 的一種無人售貨的集市名。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西海有市,貿(mào)易不相見,置直物旁,名鬼市。”
(2).亦稱“ 鬼市子 ”。指夜市。 唐 鄭熊 《番禺雜記》:“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鷄鳴而散,人從之多得異物。”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huán)領(lǐng)抹之類,至?xí)约瓷?,謂之‘鬼市子’。”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鬼市子》:“按今京師有所謂黑市者,殆即 宋 時鬼市子乎!”
(3).鬼怪群聚之處。 唐 無名氏 《輦下歲時記·鬼市輦》:“俗説 務(wù)本坊 西門是鬼市,或風(fēng)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br />(4).指陰間集市。
《漢語大詞典》:柘枝舞
唐 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 石國 (今 蘇聯(lián) 中亞塔什干 一帶)傳來。最初為女子獨舞,舞姿矯健,節(jié)奏多變,大多以鼓伴奏。后來有雙人舞,名《雙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蓮花形道具中,花瓣開放,出而對舞,女童帽施金鈴,舞時轉(zhuǎn)動作聲。 宋 時發(fā)展為多人隊舞。 宋 梅堯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簡樂民和,不厭來觀柘枝舞?!?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jié):“西域樂舞在 長安 處于壓倒 中國 樂舞的優(yōu)勢,是在 開元 天寶 間……柘枝舞女著窄袖薄羅衫?!眳㈤?span id="zn2ewtw" class="book">《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五·柘枝詞》 宋 郭茂倩 題解、宋史·樂志十七。
《國語辭典》:大汗  拼音:dà hàn
形容汗流不停的樣子。如:「小男孩樓上樓下跑來跑去,弄得滿身大汗?!?/div>
分類:大汗不停
《漢語大詞典》:橫吹曲
樂府歌曲名。 漢 張騫 通使 西域 ,得《摩訶兜勒》一曲, 李延年 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為軍中樂,馬上演奏。原為乘輿的武樂, 東漢 以給邊地將軍。 魏 晉 以后,二十八解已亡?,F(xiàn)存歌詞,均系 魏 晉 以后文人作品。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橫吹曲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