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83,分13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胡麻
都護
定遠
海西
北道
大宛
銅鼓
樓蘭
鳴笳
龍堆
叵羅
南道
胡人
秦地
胡僧
《國語辭典》:胡麻  拼音:hú má
植物名。胡麻科胡麻屬,一年生草本。高六十至一百五十公分,莖方形。葉橢圓形或卵形,對生或互生?;▎紊蚨寥洳⑸~腋,向側(cè)方下垂;花萼小,表面有毛,花冠唇形筒狀,色白。蒴角長橢圓形,熟后縱裂,種子小而扁平,有白色及黑色等數(shù)種。嫩葉可食,種子供食用或榨油。原產(chǎn)中國大陸及印度。也稱為「芝麻」、「脂麻」、「油麻」。
《國語辭典》:都護(都護)  拼音:dū hù
漢唐時管理邊政事務的官吏。《樂府詩集。卷二七。相和歌辭二。梁。戴皓。度關山》:「將軍一百戰(zhàn),都護五千兵。」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詩:「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div>
《漢語大詞典》:定遠(定遠)
東漢 班超 立功西域,封 定遠侯 。后人稱為 班定遠 。 定遠 為其省稱。 北周 庾信 《擬詠懷》之三:“不言 班定遠 ,應為萬里侯?!?唐 杜審言 《送和西蕃使》詩:“寧獨錫和戎,更當封 定遠 。” 宋 司馬光 《塞上》詩之一:“未得 西羌 滅,終為 大漢 羞。慙非 班定遠 ,棄筆取封侯?!?清 李漁 《風箏誤·蠻徵》:“請纓繫虜,昔年曾有 終軍 ;投筆封侯,今日詎無 定遠 !”詳“ 定遠侯 ”。
《漢語大詞典》:定遠侯(定遠侯)
東漢 班超 的封號。 班超 早年家貧,為官傭書,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 傅介子 、 張騫 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閒乎?”后奉使西域,立功,封 定遠侯 。事見《后漢書·班超傳》。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何用 班超 定遠侯 ,史臣書之得已不?”后亦喻稱駐守或出使西北邊疆地區(qū)的使者、大臣等。 唐 王維 《送平淡然判官》詩:“不識 陽關 路,新從 定遠侯 ?!?唐 羅隱 《送秦州從事》詩:“一枝何足解人愁,拋卻還隨 定遠侯 ?!?/div>
《漢語大詞典》:海西
(1).古 大秦國 ,即 羅馬帝國 。史記·大宛列傳“北有 奄蔡 黎軒 ” 張守節(jié) 正義引《括地志》:“《魏略》云:‘ 大秦 在 安息 、 條支 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 海西 。從 安息 界乘船直載 海西 ,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span id="m2pcu8f" class="book">《后漢書·南蠻傳》:“ 永寧 元年, 撣 國王 雍由調(diào) 復遣使者詣闕朝賀……自言我 海西 人。 海西 即 大秦 也?!?br />(2).指西域一帶或位于我國西方的國家。 唐 張說 《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之二:“圣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清 魏源 《江南吟》之八:“阿芙蓉,阿芙蓉,產(chǎn)海西,來海東。”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中》:“海西之樂,近又東來?!?/div>
《漢語大詞典》:北道
(1).我國古代中原地區(qū)對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據(jù)漢書·西域傳,自 玉門關 和 陽關 以西,大體經(jīng)今 新疆 中部 天山山脈 和 塔里木河 之間的通道西行,在 疏勒 以西越過 蔥嶺 ,通往今 中亞 各地。據(jù)隋書·裴矩傳,自 敦煌 取道 伊吾 ,大體經(jīng)今 新疆 天山山脈 以北和 伊犁河 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 中亞 和 西亞 。另據(jù) 唐 道宣 釋迦方志卷上,還有一條自 伊州 經(jīng)今 天山山脈 和 塔里木河 之間的通道西行,越過 凌山 ,通往今 中亞 各地的路線。 玄奘 赴 印 時,即取此線。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杭州 周汾 ,字 蓉衣 ,《詠春柳》云:‘ 西湖 送我離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
《國語辭典》:大宛  拼音:dà yuān
1.國名。漢時為西域諸國,后為漢武帝所破,即今中亞細亞烏茲別克共和國的一邑。
2.大宛所產(chǎn)的馬。唐。白行簡《李娃傳》:「食頃,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div>
《國語辭典》:銅鼓(銅鼓)  拼音:tóng gǔ
樂器名,打擊樂器。用銅鑄成的鼓,鼓腔中空無底,兩側(cè)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紋飾。此種打擊樂器流行于廣西、廣東、云貴、湖南、四川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國語辭典》:樓蘭(樓蘭)  拼音:lóu lán
古國名。漢昭帝時改名為鄯善,參見「鄯善」條。
《漢語大詞典》:鳴笳(鳴笳)
(1).笳笛。古管樂器名。 漢 時流行于 西域 一帶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卷蘆葉為之,后改用竹。六韜·軍略:“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br />(2).吹奏笳笛。古代貴官出行,前導鳴笳以啟路。亦作進軍之號。 三國 魏 曹丕 《與梁朝歌令吳質(zhì)書》:“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於后車。” 宋 王安石 《晏元獻挽辭》之一:“蕭瑟城南路,鳴笳上九原?!?清 昭梿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zhàn):“其壘外松棚下,餘賊方瞭望,余驟發(fā)矢傷數(shù)人,賊錯愕間, 江西 兵展旗鳴笳以進。”
《漢語大詞典》:龍堆(龍堆)
(1). 白龍堆 的略稱。古 西域 沙丘名。 漢 揚雄 《法言·孝至》:“ 龍堆 以西,大漠以北,鳥夷獸夷,郡勞王師, 漢 家不為也。” 李軌 注:“ 白龍堆 也?!?span id="vsizqla" class="book">《周書·異域傳序》:“是知鴈海 龍堆 ,天所以絶夷夏也;炎方朔漠,地所以限內(nèi)外也?!?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四:“洗兵魚海云迎陣,秣馬 龍堆 月照營?!?清 納蘭性德 《滿庭芳》詞:“堠雪翻鴉河冰躍,馬驚風吹度 龍堆 ?!?郁達夫 《初秋雜感》詩之二:“為語將軍休逸樂, 龍堆 千里尚胡塵?!眳⒁姟?白龍堆 ”。
(2).即 金沙洲 。 洞庭湖 中洲名。 唐 杜甫 《過洞庭湖》詩:“ 蛟室 擁 青草 , 龍堆 隱 白沙 。” 仇兆鰲 注:“《一統(tǒng)志》: 金沙洲 在 洞庭湖 中,一名 龍堆 ,延袤數(shù)里?!?元 傅若金 《岳陽中秋值安南貢使因懷舊游》詩:“ 洞庭 秋氣滿 龍堆 ,為客偏驚節(jié)序推?!?br />(3).喻指長堤。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筑起龍堆,柳夾兩湖之岸;駕成鴻影,桃敷百尺之橋?!?/div>
《國語辭典》:白龍堆(白龍堆)  拼音:bái lóng duī
1.地名。在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屬礫質(zhì)荒漠,系古代湖積層及紅色砂礫層的隆起高地遭受風蝕而成,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其他散布許多高出地面二十五至四十公尺的方山、巖塔和土柱。呈東北──西南方向,溝谷中有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稱為「白龍堆」。古代為西域交通要道。
2.地形學上指乾燥地區(qū)的風蝕地形。多成群出現(xiàn)于乾燥地區(qū)。也稱為「風蝕脊」、「雅爾當」。
《國語辭典》:叵羅(叵羅)  拼音:pǒ luó
酒器?!侗饼R書。卷三九。列傳。祖珽》:「后為神武中外府功曹,神武宴僚屬,于坐失金叵羅,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于珽髻上得之,神武不能罪也?!埂短綇V記。卷一四四。王涯》:「晝窺之,或見銅叵羅,或見銀熨斗者,水腐不可飲?!?/div>
《漢語大詞典》:南道
(1).指南方。史記·游俠列傳:“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諸 杜 ,南道 仇景 ,東道 趙他 、 羽公子 , 南陽 趙調(diào) 之徒,此 盜跖 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 漢 王充 論衡·言毒:“南道名毒曰短弧?!?br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楚辭·劉向〈九嘆·憂苦〉》:“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王逸 注:“言己放流轉(zhuǎn)彼 江南 之道?!?br />(3).專指古代中原地區(qū)對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漢書·西域傳上:“自 玉門 、 陽關 出 西域 有兩道。從 鄯善 傍 南山 北,波河西行至 莎車 ,為南道;南道西踰 蔥嶺 則出 大月氏 、 安息 ?!?/div>
《國語辭典》:胡人  拼音:hú rén
古代對北方異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段倪x。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8440' target='_blank'>王昌齡 胡笳曲:「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挂卜Q為「胡兒」。
《漢語大詞典》:秦地
(1).指 秦國 所轄的地域。戰(zhàn)國策·秦策一序:“ 蘇 張 説,外自 弘農(nóng) 故關以西, 京兆 、 扶風 、 馮翊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 安定 、 天水 、 隴西 皆 秦 地。”晉書·地理志上:“及 平王 東遷 洛邑 ,以 岐 酆 之地賜 秦襄公 ,則為 秦 地,累世都之,至 始皇 ,遂平六國?!?唐 杜甫 《洞房》詩:“ 秦 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 梁啟超 《戰(zhàn)國載記·紀列國疆域形勢章》:“其時 秦 地之廣,乃僅與 韓 、 宋 、 燕 比肩。”
(2). 漢 時 西域 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jīng)下·智嚴:“彼諸道俗聞而嘆曰:‘ 秦 地乃有求道沙門矣!’”
《漢語大詞典》:胡僧
古代泛稱西域、北地或外來的僧人。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藥囊親道士,灰刼問胡僧?!?仇兆鰲 注引 曹毗 《志怪》:“ 漢武帝 穿 昆明池 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以問 東方朔 ,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問西域僧。’”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天咫:“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騎白馬,遂扣其門曰:‘適有胡僧到無?’ 布 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悅。”《宣和遺事》后集:“及入寺門,見有石鐫二金剛,并拱手對立。又見 胡 僧出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