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衙門(衙門)  拼音:yá mén
1.唐代皇宮前殿的殿門?!杜f唐書。卷一七一。張仲方傳》:「翌日,兩省官入朝,宣政衙門未開,百官錯立于朝堂?!?br />2.舊時官吏辦公、辦事的地方?!都t樓夢》第四八回:「著他寫一張狀子,只管往有司衙門中告去?!挂沧鳌秆篱T」。
《漢語大詞典》:織造衙門
官署名。明清時管理織造的機構。明代于京師及各地設織染局,又在南京、蘇州、杭州置提督織造太監(jiān)各一人,掌絲織品織造,供皇室消費。清代沿置。
《漢語大詞典》:四衙門(四衙門)
明 代指吏部、翰林院、六科給事中及各道監(jiān)察御史; 清 代去吏部,加詹事府。是當時所謂“清要”衙門。儒林外史第十回:“向在京師,蒙各部院大人及四衙門的老先生請個不歇?!?/div>
《漢語大詞典》:衙門從古向南開(衙門從古向南開)
舊時謂官府貌似公正,實則貪贓枉法。 元 無名氏 《爭報恩》第二折:“衙門從古向南開,怎禁那探爪兒官吏每貪財!”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四折:“呀,這的是衙門從古向南開,就中無箇不冤哉!”
《漢語大詞典》:新衙門(新衙門)
即會審公堂。 清 末設在 上海 租界里的司法審判機關,以區(qū)別于 中國 原有的審理官署,故稱。按照不平等條約的規(guī)定,凡是 中 外互控的案件,都由會審公堂的 中 、 英 、 美 、 法 四國會審官審理,其實 中國 會審官形同虛設,不受重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我并非要十分難為他,不過看見新衙門判得太輕描淡寫了,有意和他作難?!?/div>
《漢語大詞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清 統(tǒng)辦洋務的中央機構。 清 咸豐 十年末(1861年初)設立,總掌外交、通商、海關、海防、訂購軍火、派遣公使等事,并管轄北洋通商大臣與南洋通商大臣。清史稿·職官志六:“十年, 文宗 北狩,特置專官辦理撫局。其冬,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命 恭親王 奕訢 領之…… 光緒 二十七年,辛丑和約成,更名外務部?!币嗍》Q“ 總理衙門 ”。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六》:“丁亥七月總理衙門咨行各省將軍督撫有案,茲將咨稿照録?!?清 郭嵩燾 《擬陳洋務疏》:“朝廷設立總理衙門,專辦洋務,亦不能不內恤人言,周章顧盼,無敢直截辦理?!?/div>
《國語辭典》:總理衙門(總理衙門)  拼音:zǒng lǐ yá mén
清廷于英法聯軍后所創(chuàng)的外交機構,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簡稱。庚子后改為外務部,民國后改為外交部。也稱為「總署」。
《國語辭典》:吃衙門飯(吃衙門飯)  拼音:chī yá mén fàn
吃公家飯,在政府機關做事。如:「他吃衙門飯已許多年,做起事來自然有板有眼?!?/div>
《漢語大詞典》:海軍衙門
全稱“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清政府管理全國海軍的機構。1885年設立,醇親王奕訢為總理,奕劻、李鴻章為會辦,實權由李鴻章掌握。1888年編成北洋海軍,制定《北洋海軍章程》,設置提督、總兵等職。北洋海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覆滅后,海軍衙門被裁撤。
《漢語大詞典》:筆特黑衙門(筆特黑衙門)
滿語。翰林院。《清文獻通考·職官一》:“﹝ 順治 十五年﹞諭吏部曰……翰林院,滿字稱為筆特黑衙門,漢字稱為翰林院。其侍讀學士以下員數官銜 滿 名照 漢 官稱謂?!?/div>
《國語辭典》:清水衙門(清水衙門)  拼音:qīng shuǐ yá mén
衙門,古時官員辦公的機關?!盖逅瞄T」比喻沒有油水可撈的機關或地方。如:「只要弊絕風清,不貪不腐,自然到處都是清水衙門。」
《漢語大詞典》:上司衙門(上司衙門)
上級官府。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大爺何不乘未借之先,自己到上司衙門動一張呈子,也倣 卜式 的故事,捐幾萬銀子去助邊?!?span id="hj5k6me" class="book">《紅樓夢》第八五回:“就在那里訪一個有斟酌的刀筆先生,許他些銀子,先把死罪撕擄開,回來再求 賈 府去上司衙門説情。”
分類:上級官府
《漢語大詞典》:科道兩衙門(科道兩衙門)
明 清 時,六科給事中與都察院各道監(jiān)察御史官署合稱“科道兩衙門”。 明 周暉 《金陵瑣事·雅謔》:“ 張江陵 鈐束科道兩衙門,官不敢揚眉吐舌略陳異己之説?!?清 李漁 《憐香伴·歡聚》:“翰林院并科道兩衙門各位老爺,都在堂上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