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皇族,字乙辛隱。年四十一,始補本班郎君。道宗大安中,累遷知北院樞密使事。壽昌六年,平定阻卜諸部,擒其首領(lǐng)磨古斯。拜南府宰相。天祚帝乾統(tǒng)間,封混同郡王,遷北院樞密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寧人,字成甫,一作誠甫、正臣。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初調(diào)臨川令,以性清且剛,人稱謝冰壺、謝銅釘。知清江,歲大饑,出賑濟,除夕不歸家。后守汀州卒。
全宋詩謝诇,字成甫,一作誠甫(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七),建寧(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知撫州臨川縣,有政聲,人稱謝冰壺,又稱謝銅釘(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移知清江縣?;兆谡椭兄≈?,卒。诇與子黼、從子皓并稱“綏安三謝”(《閩詩錄》丙集卷四引《閩中錄》)。有《綏江集》(清光緒《邵武府志》卷二九),已佚。事見光緒《邵武府志》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孫欽臣,字仲恭,長沙(今屬湖南)人。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曾題名澹山巖。事見《金石萃編》卷一三三。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孫欽臣,字仲恭,元符時長沙(今湖南長沙)人。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趙令懬(一○六九——一一四三),字深之,德昭玄孫。授右班殿直,累監(jiān)州縣場庫,累遷秘閣修撰,再知慶源府。建炎二年,知西外宗正事,除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后以集英殿修撰知南外宗正。轉(zhuǎn)知泉州,改閬州觀察使,襲封安定郡王,奉祀太祖,除同知大宗正事。再遷保平軍節(jié)度使。紹興十三年卒,年七十五。贈少師,后追封惠王,謚襄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9
【介紹】:
宋宗室。趙允讓子。累拜保寧軍留后、封東陽安康郡王。遷彰德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空,嗣濮王。徽宗時歷寧江、保平、泰寧三鎮(zhèn),判大宗正事,加檢校司徒、太保、太尉。善畫,嘗作《八雁圖》,人稱其工。卒謚孝簡,追封景王。
全宋文·卷二一○七趙宗漢(?——一一○九),英宗幼弟,累拜保寧軍留后、鄴國公、東陽安康郡王。元符初以彰德軍節(jié)度使嗣濮王。徽宗即位,徙寧江、保平、泰寧三鎮(zhèn),判大宗正事。善畫。大觀三年八月卒,贈太師,追封景王,謚孝簡。《宋史》傳附濮王允讓傳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0—?
【介紹】:
宋衛(wèi)城人,字承之,號葦溪翁。哲宗元祐六年進士。紹圣二年復(fù)舉博學(xué)弘詞科。徽宗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官終太府卿。工詩,與蘇軾、王安石諸人相酬和。有《竹隱畸士集》。
全宋詩趙鼎臣,字承之,自號葦溪翁,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生于神宗熙寧初(一○六八?)。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調(diào)真定府戶曹參軍,以親老不赴。紹圣中,復(fù)舉宏詞科,曾官越州。李邦直帥真定,辟為僚屬?;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俣戎T外郎。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出知鄧州。未幾召為太府卿。有《竹隱畸士集》四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事見本集有關(guān)詩文?!≮w鼎臣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七四趙鼎臣(一○七○——?),字承之,自號葦溪翁,滑州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四庫提要》考其為趙稱子。元祐六年登進士甲科,紹圣二年以真定府戶曹參軍舉博學(xué)宏詞科。元符中官于定州。嘗為太學(xué)博士,以事貶為山陰從事。政和末官朝請大夫、行戶部度支員外郎。后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卒。著《竹隱畸士集》。事跡散見文集中有關(guān)墓志銘,以及《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等。今人姜亮夫撰有《趙鼎臣疑年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大名館陶人,字鼎臣。王沿子。第進士。累遷太常博士。仁宗慶歷中提點江東刑獄,與楊纮、王綽競擿發(fā)吏,至微隱罪無所貸,號為“江東三虎”。累遷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fā)運使,精于吏事,轉(zhuǎn)漕調(diào)發(fā),務(wù)均勞逸,吏不能為重輕。入為三司鹽鐵副使,數(shù)與包拯爭議。遷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徙使河?xùn)|,卒。性廉不欺,或勸增其子年齡以圖速仕,不從。所薦士多知名,有終身不識者。
全宋文·卷五八○王鼎,字鼎臣,館陶(今河北館陶)人,王沿子。登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提點江東、兩浙刑獄,降知深州。徙建州,改提點河北刑獄,治奸贓不避權(quán)勢。累遷司封員外郎、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fā)運副使。入為三司鹽鐵副使。嘉祐三年八月奉詔使契丹國。遷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徙河?xùn)|,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王沿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六三趙佖(一○七二——一一○六),神宗第九子。元豐六年賜名,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儀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圣二年封申王,五年拜司空。帝崩,佖因目疾不得立?;兆诩次唬缘坌诌w太傅,進陳王,旋拜太師,歷京兆、真定尹,荊、揚、太原、興元牧。崇寧五年薨,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謚榮穆。改封吳王。見《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3—1146
【介紹】:
宋景州阜城人,字彥游。哲宗元符間進士?;兆谛椭信袊颖O(jiān),除河北提刑。金人南侵,棄官逃匿。高宗建炎中張愨薦知濟南府,金人攻濟南,豫殺守將關(guān)勝,降金。四年,金人冊其為帝,國號“大齊”,都大名,后遷汴京。與其子劉麟時誘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萬入寇,屢為韓世忠、岳飛、楊沂中等所敗,金人詰其罪。紹興七年,被廢為蜀王,徙臨潢,改封曹王。
全宋詩劉豫(一○七三~一一四三),字彥游,景州阜城(今屬河北)人。哲宗元符間進士?;兆谡投辏ㄒ灰灰欢?,召拜殿中侍御史,未幾出為兩浙察訪。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濟南府。金兵南侵,豫縋城投降。三年,高宗至江南,金徙豫知東平府,充京東西、淮南等路安撫使。四年,冊豫為皇帝,國號大齊,年號阜昌。至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金人恐豫兵眾難制,以治國無狀為由,廢為蜀王。后居相州,改封曹王。卒于紹興十三年,年七十一。《宋史》卷四七五入《叛臣傳》、《金史》卷七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中州集豫字彥由,阜城人。仕宋知濟南府事。汴京下,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宋滅楚,更立彥由,國號齊,建元阜昌。八年廢為蜀王,遷黃龍府,改封曹。有集十卷行于世。二子麟、猊。孫通,海陵朝參知政事。四世孫瑛,今在太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3—1140
【介紹】:
金宗室。太祖初為部落聯(lián)盟長時,奉使赴遼。還言遼可伐之狀,太祖始決意反遼。后從攻遼,歷寧江州等役,追獲遼天祚帝。后從完顏宗翰攻宋,屢有戰(zhàn)功。累官中書令,封蜀王。卒謚武襄。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彥弼,字端臣,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清同治《廬陵縣志》卷二○)?;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ㄅ泄鹬荩ㄇ寮螒c《廣西通志》卷二二○)。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李彥弼,字端臣,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哲宗、徽宗朝任桂州郡僚。見所收文中所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3—1159
【介紹】:
宋睦州分水人,字子云。徽宗崇寧五年進士。高宗紹興六年,由侍御史遷右司諫,每謂人才難得,多事之際,尤宜為朝廷愛惜。以故不專彈擊,而唯論安危大計與所以啟沃君心者,時稱得諫臣體。后出知溫州、常州。有《霜臺諫垣稿》。
全宋文·卷三一一八王縉(一○七三——一一五九),字子云,嚴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崇寧五年進士,調(diào)歙州司法參軍。歷知浦江、永嘉縣,又知英、虔二州。紹興五年,擢殿中侍御史,遷右司諫。求外補,以直秘閣知溫州,改常州。后忤宰相秦檜,主管臺州崇道觀。二十九年六月卒,年八十七。有《霜臺諫垣藁》九卷。事跡見張栻《王司諫墓志銘》(《南軒集》卷三八),《宋史翼》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3
【介紹】:
遼析津人,本姓李,字若思。才俊,有詩名。道宗咸雍進士。守著作佐郎,以勤敏稱。歷景州刺史、御史中丞、山西路都轉(zhuǎn)運使,累官知樞密院事,封越國公。道宗死,受顧命輔立天祚帝。乾統(tǒng)中主修《皇朝實錄》。封漆水郡王。生平善伺人主意,妻邢氏又經(jīng)常出入宮禁,由是權(quán)寵益固。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三四趙仲湜(一○七三——一一三七),字巨源,初名仲泹,楚榮王宗輔子。熙寧十年,授右內(nèi)率府右副率。累遷密州觀察使、知西外宗正事、保大軍承宣使。欽宗嗣位,授靖海節(jié)度使,更今名。康王即位于南京,仲湜由漢上率眾徑謁,襲封嗣濮王,加開府儀同三司,歷檢校少保、少傅。紹興七年卒,追封儀王,謚恭孝。見《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讓傳》及本人所作《自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臺州臨海人,字德臣,人稱八行先生。少慕胡瑗之學(xué),精思苦讀,司馬光見而稱奇。父死廬墓,躬耕養(yǎng)母。晚年教授學(xué)者,循循有序。其友羅適持節(jié)本路,舉以自代,復(fù)率部使者以遺逸薦;徽宗崇寧間,郡守李諤又以八行薦,皆不就。憤章惇、蔡京貶竄元祐黨人,每聞謫命,輒淚下。后往來委羽山中。以卓行與山陽徐積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