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0—1063
【介紹】:
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始親政。在位時,西夏強盛,宋兵屢遭失敗。遼亦乘機索取關(guān)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加納遼歲幣,又以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官吏軍隊員額和俸餉大增,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實施新政,但不久即廢罷。在位四十二年。
全宋詩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獻劉太后稱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親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廟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御制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jì)》。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九四○宋仁宗趙禎(一○一○——一○六三),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獻皇后養(yǎng)為己子。初名受益。祥符七年封慶國公,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兼中書令,明年進封升王,冊為皇太子。乾興元年二月即帝位,時年十三,太后稱制。明道二年太后崩,始親政。康定初,宋夏戰(zhàn)起,任韓琦、范仲淹以拒之,遂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之戰(zhàn),后以歲賜銀、絹、茶等與西夏議和。契丹乘機逾盟,索取關(guān)南地,乃增歲幣,任富弼以和之。慶歷三年八月任范仲淹、富弼革弊圖新,實行「慶歷新政」。然因權(quán)貴沮之,旋罷。在位恭儉仁恕,然冗官、冗兵、冗費日增,漸成積貧積弱之勢。在位四十二年,年號九: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有集一百卷。見《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紀(jì)》,《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書》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1—1052
【介紹】:
遼皇族。耶律仁先弟。興宗時,初補祗候郎君班詳穩(wěn),從帝西征,戰(zhàn)功最,改南院宣徽使。奏請統(tǒng)軍司錢營息,以贍貧民。拜惕隱,封富春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南劍州劍浦人,字鼎臣。吳儀父。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授道州推官。會傳有寇至,郡僚欲毀橋守城,輔稱橋南皆其民而持不可,聞?wù)邏哑溲?,民心乃安,寇卒不至。后官田曹,未老而歸,優(yōu)游自適。詩文頗有名。有文集,楊時為序。
全宋文·卷六三九吳鼎臣(?——一○四九),棣州(治今山東惠民)人。慶歷中官至侍御史。論夏竦不法,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尋為河北體量安撫、度支副使?;实v元年,拜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數(shù)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李京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繼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八歲得度,師事廣智,甚為契之。永嘉士庶請居開元寺東閣,遷妙果、慧安寺,退隱江心。再出主西湖法明院。元豐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忠服膺四明知禮之學(xué),屢與山外諸師爭辯。著有《四明仁岳異說叢書》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稱扶宗尊者。見《水心文集》卷一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釋門正統(tǒng)》卷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母娠。即厭葷血。幼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開元東閣。遷妙果?;郯餐穗[。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皈命三寶者。縱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過。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釋繼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父母求嗣佛寺,夜夢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養(yǎng)之。”及有孕,即厭腥血,故生而端詳,性好清潔,雖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禮。八歲入開元,蒙恩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xué),勞苦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見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無所凝滯,廣智深器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嘆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庇兰问糠蛘埦娱_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研精禪觀。出主西湖法明,學(xué)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泵繗q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薩戒,行放生事,士庶嘗至數(shù)萬人。每誓于眾曰:“入吾道場而歸命三寶者,縱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毙蟹ㄈA、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虛度,誦咒救疾,神應(yīng)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禱于湖,甘雨隨應(yīng)。宋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眾說法,結(jié)印坐亡。人見赤光徹照空表,凈社全教夢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滅?!睉c恩希妙夢神人告曰: “忠法師已生兜率?!敝揖眯惺┦常箅m有繼,烏雀悲鳴,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傳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諫》、《指迷》、《抉膜》、《十門析難》及《十義》諸書,用昭四明,獨得祖道之正。趙清獻公汴為之贊曰:“教明圓通,聽眾依響。以心傳心,以真破妄。真兮謂何?有相非相。如水中月,如鑒中象?!?/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崔黃臣,字仲牧,惠安(《今屬福建)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會稽續(xù)志》卷六)。慶歷八年(一○四八)任臨海令(《赤城志》卷一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后族,字周隱。蕭孝穆子。善球馬、馳射。興宗重熙初補祗候郎君。尚魏國公主,為北院宣徽使,總知朝廷禮儀。后出為西北路招討使,封武寧郡王。卒年三十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寶臣。劉平弟。以父蔭補三班奉職。任襄州兵馬監(jiān)押,漢江暴漲,親涉水率眾捍城。累遷鄜延路兵馬都監(jiān),徙知籠竿城。西夏侵邊,兼濟以千余兵擊敗其數(shù)萬眾。以兄戰(zhàn)沒,特授內(nèi)殿崇班。歷知原、寧、鄜、冀、惠、雄、忻諸州,官終管勾三班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8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難。王承衍孫。仁宗景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遷鹽鐵副使,坐薦鄭俠并贈金而奪官。后知鄆州,河決曹村,力排眾議,筑堤城下。堤成大水至,不沒者才尺余,幸得免災(zāi)。官終龍圖閣直學(xué)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棣州人。仁宗時為侍御史。迎合宰相賈昌朝意,排斥同官李京。昌朝罷,夏竦為相,又與諫官極論之。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官至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8—1089
【介紹】:
宋真定靈壽人,字公伯。曹彬?qū)O,仁宗曹皇后弟。自右班殿直累進殿前都虞候,出知澶、青、許三州,徙河陽。以節(jié)度使為宣徽北院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兼侍中,封濟陽郡王。神宗元豐中以司徒兼中書令。哲宗即位,加少保。性和易,美儀度,通音律,善弈射,喜為詩。神宗每咨訪以政,然退朝終日,語不及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益州郫縣人,字正臣。章惠太后從父弟。少無賴,性暴戾。以章惠顯累官諸州刺史、團練使,然屢坐不法遭貶,官終建寧軍留后、提舉四園苑及在京諸司庫務(wù)。卒謚莊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遼人。劉晞次子。從太宗南征后晉,定州之戰(zhàn),身受傷數(shù)十處。累任林牙、行宮都部署、西北路招討使。率遼軍攻入大梁,授同知京府事,改授漢人樞密使。封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