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89
【介紹】:
清道光帝第五子,愛新覺羅氏。嗣綿愷,襲惇郡王。咸豐間晉惇親王。同治中為宗令,后被劾罷。卒謚勤。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二毓俊,字贊臣,滿洲旗人。光緒己卯舉人,陜西候補道。有《友松吟館詩鈔》。
人物簡介
全臺詩賴世英(1849~1901),字俊臣,號觀堂,清嘉義人。原籍漳州平和。始祖賴恂行,明永歷中隨鄭成功入臺,屯田于諸羅公館莊(今嘉義中埔鄉(xiāng))。四傳而至賴時輝,初移家于嘉義布街(今嘉義市成仁街至吳鳳路一帶),曾協(xié)辦團練助官軍平戴潮春案有功,清廷誥授奉政大夫,賞戴五品藍翎。賴世英即其嫡嗣。同治十年(1871)取中秀才,光緒元年(1875)廩生。八年(1882)補任嘉安總局佐官。十年(1884)法軍犯臺,防御有功,欽授中憲大夫、五品頂戴藍翎。十九年(1893)列舉貢生,同年又科中書訓導。乙未(1895)割臺,遂閉門不問世事。唯其在地方有名望,且饒富資財,賑捐寄與,不可勝數,因被推薦為嘉義保良局佐官。明治三十一年(1898)二月總督府授佩紳章。平居善教子弟,或任督府醫(yī)官,或蜚聲實業(yè),四男賴惠川尤為詩壇領袖,著有《悶紅館全集》行世。賴世英藏書豐富 ,著有《小隱山房詩鈔》,及列國紀典、詩書句纂、雜作等書,種類頗多。乙未(1895)之變,烽火播遷,全稿遺失 。賴惠川收集零星詩文殘稿十馀篇,題曰《小隱山房遺稿》,附編于《悶紅館全集》中。今依賴惠川所錄詩作,并參照相關選本編校。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二鄧嘉純,字笏臣,江寧人。光緒庚辰進士,歷官處州知府。
維基鄧嘉純,江蘇省江寧府江寧縣人,進士出身。光緒六年(1880年),參加庚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65名。同年五月,授補用知府。
人物簡介
維基鐘英 (1850年—?),字杰臣,號靈川,烏雅氏,福州駐防滿洲正黃旗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70名。同年五月,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維基裕祥(1851-1903),字吉臣,舒穆祿氏,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廩膳生出身。同治十二年(1873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恩科進士,以內閣中書用。光緒三年,滿本堂中書、國史館校對官。光緒五年,任右春坊右贊善。光緒八年,改右中允、左中允。光緒十年,任廣西右江道。光緒十四年,任陜西按察使。光緒十五年,任甘肅按察使,后署甘肅布政使。光緒二十一年,任云南布政使。光緒二十三年(1897),任云南巡撫。次年(1898),任成都將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病免。“成都將軍裕祥,字吉臣,念旗人生計艱,月出奉金五百,規(guī)湘軍選練旗兵三百人”(據《康區(qū)藏族社會珍稀資料輯要》)。光緒二十五年成都將軍裕祥奏:擬從成都駐防閑散中推取年壯身強靈捷之人,以四百為率編成一營,以新操法訓練(據《滿族論叢》,1986)。著有《清風堂集》。
人物簡介
琴志樓詩集卷十二字燮臣,少司農。
維基吳樹梅(1852年—?),字燮臣,山東歷城縣人。進士出身。同治六年(1867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改庶吉士。光緒三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任江西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八年,任河南鄉(xiāng)試正考官。次年,教習庶吉士、武英殿總纂、國史館協(xié)修、功臣館纂修。光緒十一年,任南書房行走。光緒十四年,任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后升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光緒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此后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光緒二十四年,任內閣學士、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后任湖南學政。
人物簡介
維基吳道镕(1852年—1936年5月18日),原名國鎮(zhèn),字玉臣,號用晦,晚號澹庵,祖籍浙江會稽,寄籍廣東番禺。吳道镕于光緒六年(1880年)中庚辰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師從李文田。其后回廣州以教書為業(yè),曾在三水肄江學院、惠州豐湖書院、潮州金山書院、韓山書院、廣州應元書院等書院主講。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廣大學堂改為廣東高等學堂后,他曾出任監(jiān)督(校長)。后又任學部咨議、廣東學務公所議長。
人物簡介
維基覺羅慶頤,字石臣、詩臣,號紹伊,滿洲正藍旗人,盛京宗室。覺羅慶頤為同治十二年癸酉科舉人,十三年署兵部郎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第三甲進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兵部郎中改任左庶子。
人物簡介
全臺詩謝道隆(1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人稱「謝四」。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農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習岐黃之術,以醫(yī)藥活人。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文人謝錫朋受書,后入廣東寓臺文人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光緒十六年(1890)在自宅設「養(yǎng)閒軒」,傅錫祺、張麗俊于此時受業(yè)門下。光緒二十年(1894)應大雅張家之請,授學于「學海軒」。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為其弟子。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曾與林癡仙、林資修、連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明治卅九年(1906)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俗稱「睦督科」);又于風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如是數年,竟抑郁以終。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印;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后又有友人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錄有當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之詩作 。茲以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為底本,參照鄭鵬云《師友風義錄》、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王建竹《臺中詩乘》等編校。
全臺詩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稱之為「謝四」。光緒年間秀才。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農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始習岐黃之術,以醫(yī)藥活人。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謝錫朋受書,后入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光緒十六年(1890)應大雅張家之請授學于「學海軒」。傅錫祺、張書柄、張德林皆為其弟子。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與林癡仙、林資修、連橫等人過往甚密。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晚年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又于風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如是數年,遂抑郁而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后來又有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當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均有詩收錄其中〖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58年?!?。以下所收詩作,據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壙詩集》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52—1894
【介紹】:
清福建永福人,字炯臣。早年入船政學堂。光緒三年赴英習海軍。六年歸國,先后累加參將、副將銜。任大沽水雷營管帶,鎮(zhèn)西炮艦管帶和超勇艦管帶。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超勇號中炮起火,全艦官兵歿于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93
【介紹】:
清江蘇儀徵人,字頌臣。咸豐元年舉人。入貲為刑部主事,累遷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同治間歷任河南布政使、福建巡撫。光緒間任湖南巡撫,嘗鎮(zhèn)壓哥老會。署湖廣總督,擢閩浙總督,兼管福建船政。
人物簡介
維基崔增瑞,字翰臣,號吉庵,山西省大同府山陰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6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延燮(1853年—?),字叔元,號理臣,輝發(fā)那拉氏,內務府正白旗滿洲人,進士出身。光緒十一年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任內務府員外郎,并有在任候選道;十八年(1892年),參加光緒壬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74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繆介臣,云南省云南府昆明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53名。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