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22—1757
【介紹】:
清蒙古和碩特部拉藏汗孫。初為輝特部臺吉。噶爾丹策零死,準噶爾內(nèi)部爭位。乾隆十八年,擁立達瓦齊為汗。次年,與達瓦齊對抗,兵敗內(nèi)附,封親王,導清軍攻達瓦齊。后率部反清,為清軍所敗,逃至俄境,病死。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四賈虞龍,字舜臣,號云城,漢軍旗人。乾隆癸酉舉人。有《謙益堂詩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65
【介紹】:
清宗室,世宗第七子。幼受業(yè)于沈德潛。善詩詞。出為果親王允禮之后,嗣爵為郡王。好貨殖,曾開煤窯以奪民產(chǎn)。卒謚恭。
晚晴簃詩匯·卷六果恭郡王弘曕,號經(jīng)畬道人,世宗第六子。襲果親王,降貝勒,進郡王。有《鳴盛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八張邦伸,字石臣,號云谷,漢州人。乾隆己卯舉人,官固始知縣。有《云谷詩鈔》。
人物簡介
簡介錢廷枚(1733-1807),字吉臣,號容齋,無錫人,太學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34—1784
【介紹】:
清江蘇高郵人,字成裕,一字孝臣。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注選知縣。治經(jīng)深于《詩》及《春秋》三傳,晚好歷算。對江藩喜詆斥前人,頗不以為然。將選拔貢時,適友人卒于旅舍,即放棄試事,經(jīng)營殯葬。有《歷代官制考》、《左傳通釋》、《群經(jīng)識小》等。
維基李惇(1734年—1784年),字成裕,又字孝臣,江蘇高郵人,清代學者。祖先由蘇州遷居揚州。七歲能解經(jīng),人稱神童,精深《詩經(jīng)》及春秋三傳。與同郡王念孫、汪中、劉臺拱、顧九苞等友好。乾隆四十五年中進士,晚好歷算。與錢塘齊名,乾隆五十年以疾卒。著有《卜筮論》、《尚書古文說》、《金縢大誥康誥三篇辨》、《大功章爛簡文》、《明堂考辨》、《考工車制考》、《歷代車制考》、《左傳通釋》、《說文引書字異考》、《讀史碎金》、《社氏七歷補》、《渾天圖說》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阿拉善蒙古首領。和啰理孫,阿寶子。初襲貝勒。從定準部、回部。乾隆三十年,晉封親王。
人物簡介
全臺詩龔帝臣(?~?),乾隆年間(1736~1795)臺灣府學庠生〖參考魯鼎梅《重修臺灣縣志》?!?。以下詩作據(jù)清修臺灣方志所引輯錄。(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36—1787
【介紹】:
清福建漳浦人,字卜臣、簡侯。乾隆間以世職發(fā)廣東,授水師參將,累遷至江南提督。臺灣林爽文起事時,調(diào)任福建提督,率兵入臺,在軍中病死。謚襄毅,與祖藍廷珍同,時稱小襄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廣東番禺人,字毅堂。乾隆三十五年舉人。翁方綱弟子。官內(nèi)閣中書,以不事權貴,十余年不遷。父喪歸后不復出。所居名“南雪巢”,又“桔綠橙黃山館”。家有戲班,收藏書畫鼎彝甚富。詩有聲名。有《南雪巢詩》。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五潘有為,字卓臣,號毅堂,番禺人。乾隆壬辰中正榜,官內(nèi)閣中書候選道。有《南雪巢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衛(wèi)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臺吉。乾隆間見阿睦爾撒納、達瓦齊先后被清軍殲滅,遂謀奔俄國,并以計殺害清將唐喀祿。三十六年,隨渥巴錫率部重返祖國,清廷赦其罪,封多羅郡王,授札薩克。五十七年,以病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43—1820
【介紹】:
清廣東??等耍仲e臣,一字觀樓,自號啖荔居士。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歷任兵科給事中,后改刑科,外調(diào)為浙江溫處道。歸里,主講雷陽、粵秀等書院。精考據(jù)之學,在京師時,王念孫極稱其博學。有《呂氏春秋正誤》、《淮南子考證》、《楚詞韻辨》、《賜書堂集鈔》等。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四陳昌齊,字賓臣,號觀樓,海康人。乾隆辛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浙江溫處道。有《賜書堂集》。
維基陳昌齊(1743年—1820年),字賓臣,一字觀樓,廣東??等恕G∪迥辏?770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1771年)聯(lián)捷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中允。歷充三通館、四庫館、國史館等纂修官,轉為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嘉慶年間,升兵科給事中,改任刑科給事中。因得罪官僚歸鄉(xiāng),之后聘任通志總纂,兼掌粵秀書院。著有《經(jīng)典釋文附錄》、《呂氏春秋正誤》、《淮南子考證》、《楚辭韻辨》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46—?
【介紹】:
清安徽休寧人,字東臣,號聽泉。僑寓楓橋。工山水人物,尤擅荷花。性耿介。與陳斗泉、李樂泉稱楓橋三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48—1813
【介紹】:
清安徽桐城人,原名國,更名懷萱,字藎臣,一字莊亭。乾隆四十八年舉人。嘗從劉大櫆游,致力于詩古文詞。初攝四川南溪縣,再攝敘州府雷波通判,署安縣、彭水,所至革頹俗,興學校,除蠹役,民皆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