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12—?
【介紹】:
明揚州府高郵人,先世于明初徙蘭州。字廷臣,別號蘭坡。博學(xué)多藝,工隸篆行楷,亦善畫。正統(tǒng)七年進士及第,授編修,歷官侍講學(xué)士。天順初兼尚寶寺卿,出使安南。遷翰林院學(xué)士,后謫廣州通判,從學(xué)者甚眾。后召還,卒于梅嶺驛。生平好評品泉水。有《使南稿》、《蘭坡集》等。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七諫字廷臣,蘭人。正統(tǒng)壬戌第三人及第,授編修。累官翰林學(xué)士。天順初,改尚寶卿,坐事謫廣州通判。有《使南稿》、《蘭坡集》。
(《列卿紀》:黃諫工詩善書,旁及宋、元畫家,吹毫運思,一一臻妙。
《畫史會要》:在翰林「能各體書,尤精繪事。館中壁舊寫白菜其上,題者先后數(shù)百人。一日圮,眾共惋惜,諫一一書之,并繪白菜如舊,)
維基黃諫(1412年—1471年),字廷臣,號蘭坡,陜西臨洮府蘭縣人。黃諫祖籍高郵,其家于明初遷居蘭州。黃諫博學(xué)多才藝,善于各體書法,尤其長于八分書。正統(tǒng)七年(1442年),中式壬戌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經(jīng)筵講官、侍講、春坊庶子。天順初年,改尚寶司卿,仍兼任侍講。奉旨出使安南,不辱使命。黃諫好風雅,喜好品評泉水。石亨倒臺之后,黃諫受到牽連,左遷廣州通判。后被召還,途中卒于梅嶺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53
【介紹】:
明宗室。仁宗第六子。永樂二十二年封荊王,宣德四年就藩建昌。以宮中有巨蛇恐懼請移藩。正統(tǒng)十年徙蘄州。景泰二年上書請朝,上皇不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15—1475
【介紹】:
明宗室。代王朱桂第六子。永樂二十二年封靈丘王,封國在絳州。好學(xué)工詩,尤善醫(yī),嘗施藥治瘟疫,全活甚多。卒謚榮順。有《云溪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廣東博羅人,字克明。景泰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刑科,封駁有聲。歷官興化、漳州知府,所至興學(xué)厚民。卒于官。
維基潘本愚(1417年—1467年),字克明,廣東惠州府博羅縣人。進士出身。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五名。景泰二年(1451年)登進士,擔任給事中,前往占城,封摩訶貴由為王。此后任福建興化府知府,為政廉明。成化二年(1466年)調(diào)任漳州府知府,未半年即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19—1496
【介紹】:
明福建龍溪人,字尊用。正統(tǒng)十三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景泰初,疏論停起復(fù)、抑奔競,帝納之。成化時,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積奇羨數(shù)萬石以備荒。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維基潘榮(1419年—1496年),字尊用,號疏庵,明朝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龍溪縣(今福建省漳州市)十二三都潘田社(今顏厝鎮(zhèn)官田社)人。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潘榮中進士。選庶吉士,授吏科給事中。天順六年(1462年),琉球國中山王尚泰久薨,朝廷遣潘榮受一品官服,充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充副使,前往琉球致祭,并冊封世子尚德為王。潘榮在琉球期間,寫成《中山八景記》。還朝后,升任都給事中。成化六年上言,升南京太常寺少卿。七年后,升戶部右侍郎,后改南京右副都御史。成化十七年,授戶部左侍郎。成化二十年,任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卒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1—1502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藎臣。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從英宗北征被俘,令飼馬,乘隙逃歸。天順時,歷官陜西按察使、陜西巡撫,疏浚鄭、白二渠,溉田七萬余頃。成化初,言三邊大將遇敵逗留,雖云才怯,亦由權(quán)輕,請許以便宜行事;并不拘成規(guī)選拔將才。所司拘于成例,不能用。召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總督軍務(wù),鎮(zhèn)壓開成滿俊(滿四)起事。六年,再總督軍務(wù),與總兵官李震鎮(zhèn)壓荊襄流民起事。事后,驅(qū)逐久居山中流民,被殺及因饑疫而死者數(shù)十萬人。官至刑部尚書。以劾汪直,斥為民。直敗,復(fù)官致仕。卒謚襄毅。有《藏史居集》。
槜李詩系·卷九忠,字藎臣,嘉善人,居秀水。正統(tǒng)壬戌進士。歷刑部員外郎。從英廟北狩,陷沙漠,走七晝夜始達宣府,足刺蒺藜數(shù)百不覺也。歸晉廣東按察副使。歷陜西按察使。賑活饑民以萬計。憂去,軍民伏闕請留。詔奪情還陜。遷右副都御史撫其地。時洮岷番亂,調(diào)兵撫捕之。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忠及寧遠伯擊走之。陜土亢且鹵,忠開龍首渠、鄭白渠,灌田七萬頃。固原土達滿四叛,有眾二萬,廷議推忠總師。忠曰:此賊須坐困之。乃據(jù)其水草,持百日,賊渴甚有降意。忠單騎入賊營,眾皆來歸。而滿四尚率驍騎劫營,大小百馀戰(zhàn)皆捷,擒其愛將楊虎,貍不殺,解所佩金鉤遺之,遣使內(nèi)應(yīng),賊遂平。升右都御史。京師大水,詔忠巡視順天諸郡,賑活無算。荊襄賊李胡子為亂,復(fù)詔忠督師往討。忠先榜諭散歸流民百四十萬,斬首三千馀級。因獻俘,上便宜十事。尋轉(zhuǎn)刑部尚書,改兵部。時巨珰汪直擅權(quán),忠疏其奸,罷直東廠。有御史戴縉附直上書,白其能,仍領(lǐng)廠事,遂構(gòu)忠,落職去。七年,諸奸敗,復(fù)忠原官。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毅。著有藏史居集。
維基項忠(1421年—1502年),字藎臣,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刑部員外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爆發(fā)土木堡之變,明軍戰(zhàn)敗,項忠乘間挾二馬南逃,之后馬疲棄之,步行七晝夜方抵達宣府。景泰年間,由刑部郎中,升廣東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從征瀧水瑤有功。天順初年歷任陜西按察使,母喪丁憂,部民詣闕乞留,詔起復(fù)用。當時陜西連年災(zāi)荒,項忠發(fā)廩振,且請輕罪納米,使百姓賴以為救濟。天順七年(1463年),召入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當時發(fā)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亂,后悉數(shù)招降。之后在陜南開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之后疏通運河,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五縣七萬馀頃民田,為民愛戴、祠祀。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請減少兵役。毛里孩進攻延綏,朝廷命令項忠與楊信帶兵抵御,無功。次年,楊信計劃大舉出兵河套,以項忠提督軍務(wù)。此時賊寇再次攻陷開城,深入靜寧等六州縣,大掠而去。項忠未能制止寇亂,被兵部彈劾,明憲宗特宥。成化二年(1466年)召還管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1468年),滿俊謀反,掠奪邊界,自稱招賢王,有眾四千。都指揮邢端等抵御均失敗,后叛軍達兩萬之眾。御史命項忠總督軍務(wù),與監(jiān)督軍務(wù)太監(jiān)劉祥、總兵官都督劉玉帥京營及陜西四鎮(zhèn)兵討伐。大軍未行時,巡撫陳價等先以兵三萬進討又失敗。當時,朝議欲增兵,而項忠考慮京軍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將撓事權(quán),于是上言稱其調(diào)兵三萬三千馀人,足以滅賊。大學(xué)士彭時、商輅均贊同其主張,于是沒有派遣京軍。項忠于是與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分軍七道,抵石城下,與之交戰(zhàn)并多有斬獲。伏羌伯毛忠乘勝奪其西北山,幾乎破城時忽然中流矢而死。劉玉亦被圍困,當時諸軍欲退,項忠斬殺一千戶以治軍,后眾人力戰(zhàn),劉玉得以解圍。之后圍困數(shù)日,襲擊獲勝。論功,進右都御史,與林聰協(xié)掌院事。成化六年(1470年),荊襄間流民叛亂,李原自立為平王,與小王洪、王彪等掠奪南漳等地,流民附賊者至百萬,史稱鄖陽民變。憲宗詔項忠總督軍務(wù),與湖廣總兵官李震討伐。項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敵軍,大量流民出降。項忠軍對流民進行屠殺,“盡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其戍湖、貴者,又多道死,棄尸江滸”。項忠在鎮(zhèn)壓之后,自立“平荊襄碑”,以歌功頌德,百姓則稱之“墮淚”。項忠的濫殺并沒有解決荊襄的流民問題,流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撫荊襄地區(qū)的流民,終于解決問題。后項忠與兵部尚書白圭發(fā)生矛盾,互相彈劾。憲宗仍重用項忠,進左都御史,蔭子綬錦衣千戶。成化八年(1472年)召還,與李賓協(xié)掌都察院事。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書,尋代白圭為兵部尚書。當時太監(jiān)汪直掌管西廠,異常恣橫,項忠屢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學(xué)士商輅等彈劾汪直,項忠率領(lǐng)九卿亦彈劾汪直。西廠遂罷撤,汪直因此忌恨項忠。不久,西廠復(fù)設(shè),汪直以吳綬為腹心。項忠此前彈劾過吳綬,深表不安,稱病乞歸。未行時,吳綬誣陷其罪,隨后給事中郭鏜、御史馮貫等亦交相彈劾項忠,此事牽連其子項經(jīng)、太監(jiān)黃賜、興寧伯李震、彰武伯楊信等。詔法司會錦衣衛(wèi)廷鞫,項忠抗辯。然而眾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無人敢為之伸冤,項忠被貶為民,黃賜、李震亦獲罪。汪直事敗后,恢復(fù)官職,不久致仕。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歲。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人物簡介
維基黃仕?。?405年—?年),字廷臣,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同進士出身。正統(tǒng)三年(1438年)戊午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一名。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會試第五十六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二十八名,任兵科給事中,升河南右參議,天順元年(1457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宗室。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子,封廣通王。有勇力,造謠言謂徽煠有異相,當主天下。景泰中作偽敕,分遣家人誘苗民為亂。陽宗王朱徽焟亦與通謀。帝幽禁徽煠于京師,禁錮徽焟于鳳陽。
人物簡介
維基劉賓(1425年—?),字廷臣,直隸大名府魏縣人。進士出身。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二百十九名。天順四年(1460年)庚辰科會試第一百三十八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一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河南洛陽人,字克佐。淹貫經(jīng)史及性理諸書,與閻禹錫同為薛瑄弟子,研治道學(xué),得其正要。景泰二年進士,擢監(jiān)察御史,搏擊權(quán)豪,不避危險。按治山陜,奸宄遁跡。官至太仆寺卿。有《太極解》、《律呂新書釋義》、《中庸膚見》。
維基白良輔(1425年—?),字舜臣,河南河南府洛陽縣人,民籍。同進士出身。河南鄉(xiāng)試第三十九名。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七十六名。官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6—1511
【介紹】:
明山東商河人,字廷臣。天順三年舉人。成化七年,授光州知州,改涿州,躬審戶籍,以平徭役。擢衛(wèi)輝知府。連年災(zāi)荒,人相食,咨百計賑恤,以粥施流民,所活甚眾。官至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66
【介紹】:
明宗室。仁宗第二子。永樂二十二年封鄭王。仁宗死,與襄王朱瞻墡同監(jiān)國。宣德四年就藩鳳翔。正統(tǒng)八年遷懷慶。性暴厲,英宗以御史周瑛為長史,稍收斂。卒謚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7—1473
【介紹】:
明宗室,號滄州野客,又號樗齋。太祖第十六子?季子。正統(tǒng)中封安塞王,性通敏,過目不忘。善古文,著有《隨筆》。
人物簡介
維基王臣(1427年—?),字公輔,陜西西安府長安縣人,民籍。同進士出身。陜西鄉(xiāng)試第十三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會試第八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十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