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老外  拼音:lǎo wài
1.外國人。如:「這個老外對中國面食,倒是挺喜歡的?!?br />2.外行,生手。《負曝閑談》第一二回:「殷必佑雖是老外,然而聽見那些同窗講過什么規(guī)矩。」
3.傳統(tǒng)戲曲中的一種角色。專門扮演老年男子,一般戴白滿須,故稱為「老外」。也稱為「外」。
《國語辭典》:武生  拼音:wǔ shēng
1.武生員。
2.在戲劇中扮演擅長武打的男性角色。
《國語辭典》:角色  拼音:jué sè
1.戲劇中演員所扮演的劇中人物。有主角、配角之分。也作「腳色」。
2.一個人在團體中,依其地位所擔負的責任或所表現的行為。
《漢語大詞典》:水裙
戲曲服裝。白色短裙,系于腰間。系水裙的腳色,大多為漁夫、樵夫、店小二等。
《國語辭典》:包頭(包頭)  拼音:bāo tóu
1.頭發(fā)上的包巾?!缎咽篮阊?。卷一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今日事在無奈,只得把包頭齊眉兜了,鎖上大門,隨由眾人望杭州府來。」《儒林外史》第三○回:「一個個裝扮起來,都是簇新的包頭、鮮的褶子?!?br />2.俗稱包工的首領。
3.城市名。參見「包頭市」條。
4.縣名。參見「包頭縣」條。
《國語辭典》:黑臉(黑臉)  拼音:hēi liǎn
1.本為戲劇角色中,黑頭所鉤的臉譜。因其代表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點的男性人物,故多用來比喻剛正不阿或嚴厲的人。如:「不能光寵孩子,總得有一個人扮黑臉?。 ?br />2.黝黑的面孔。《西游記》第一八回:「那陣狂風過處,只見半空里來了一個妖精,果然生得丑陋:黑臉短毛,長喙大耳。」《三國演義》第七七回:「普靜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div>
《漢語大詞典》:搖旦
川劇旦行腳色名。相當于京劇中的彩旦。 夏衍 《〈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劇中主要人物 趙夫人 是由正旦應工的,只有姨媽是搖旦。”
《國語辭典》:副末  拼音:fù mò
一種宋元時戲劇的角色。常與副凈出現,專司開場或制造效果。《儒林外史》第一○回:「唱完三出頭,副末執(zhí)著戲單上來點戲?!?/div>
《漢語大詞典》:副旦
元 雜劇腳色名。僅見于元曲選《貨郎旦》一劇,由副旦扮 張三姑 ,自第二折以下主唱全折。此劇另有 明 脈望館 抄本,腳色安排是:正旦在第一折扮 李彥和 妻 劉氏 ,第二折以下均扮 張三姑 。一般認為,副旦名目可能為元曲選編者 臧懋循 杜撰。
分類:雜劇腳色
《國語辭典》:踢弄  拼音:tī nòng
一種雜耍技藝。以腳踢或用手撥弄,使物體轉動,不墜于地的雜技。如踢瓶、弄碗、踢缸等。元。李好古《張生煮?!返谝徽郏骸感悴?,與你這一間幽靜的房兒,隨你自去打筋斗,學踢弄。」元。汪元亨〈折桂令。韜光晦跡〉曲:「會踢弄徒勞手足,使機關枉費心術?!?/div>
《國語辭典》:暗場(暗場)  拼音:àn cháng
戲劇中或有一節(jié)故事,不必在舞臺前演出,僅由劇中人用言語代過,觀眾便可會意,稱為「暗場」。
《國語辭典》:副凈(副淨)  拼音:fù jìng
1.宋雜劇、金院本中作調笑滑稽表演的角色。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凈色發(fā)喬,副末色打諢?!乖L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則五人,一曰副凈,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挂沧鳌父本浮埂?br />2.元代雜劇中次要的凈角。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孛老同副凈張驢兒沖上,賽盧醫(yī)慌走下?!姑?。高明《琵琶記。五娘請糧被搶》:「猜你是誰?我是搬戲的副凈?!?/div>
《國語辭典》:注色  拼音:zhù sè
色,角色,即履歷。注色指填寫履歷表?!侗笔?。卷三○。盧柔傳》:「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div>
《漢語大詞典》:雜腳(雜腳)
古代戲曲中扮演配角的一種腳色。也稱雜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選優(yōu)兩部,秀者以充正色,蠢者以供雜腳?!?王季思 等注:“雜腳指演劇中次要人物的雜色?!眳⒁姟?雜當 ”。
《國語辭典》:雜當(雜當)  拼音:zá dāng
戲劇中扮演隨從、仆役等次要角色的人物。元。戴善甫《玩江亭》第三折:「(又問科云)哥哥曾見牛員外來么?(雜當云)你則認的我,說道過去了!」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正末見雜當云)哥哥與你些碎銀子,你蒸下多少飯我都要。(雜當云)則有三扇饅頭?!?/div>
《國語辭典》:武丑  拼音:wǔ chǒu
戲劇丑角中表演武技的角色。也稱為「開口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