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邪蘇(邪蘇)
耶穌 。 章炳麟 《訄書前錄·客帝匡謬》:“ 歐洲 紀年以 邪蘇 , 衛(wèi)藏 紀年以 釋迦 ,而教皇與 達賴剌麻 者,皆嘗為其共主?!?/div>
分類:耶穌
《國語辭典》:馬太福音(馬太福音)  拼音:mǎ tài fú yīn
書名?;浇痰浼!缎录s圣經四福音》書中的第一部。相傳為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所作,二十八章。本書的主要部分為五篇講道,與《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并稱「同觀福音」。
《國語辭典》:十二使徒  拼音:shí èr shǐ tú
耶穌的十二個隨從弟子,包括彼得、安得烈、雅各(西庇太之子)、約翰、腓力、巴多羅茂、多默、馬太、雅各(亞勒非之子)、達太、西門和猶達斯。
《國語辭典》:馬太受難曲(馬太受難曲)  拼音:mǎ tài shòu nàn qǔ
樂曲名。根據耶穌受難故事、《馬太福音》第二六、二七章的詞句譜成的宗教音樂,由朗誦調和抒情調、神劇及合唱構成。德文Matth?uspassion的中譯名。以許茲和巴赫的作品最有名,又以巴赫作品編號BWV244最常被演奏,該曲創(chuàng)作于西元一七二七年(在萊比錫擔任教會指揮時),內容共有「最后的晚餐」、「耶穌之死」共六十八首曲子所組成。而演出時須有兩個管弦樂團、多位獨唱者,以及少年與混聲兩個合唱團,加上管風琴伴奏,演奏全曲需要約三小時。
《國語辭典》:西歷紀元(西歷紀元)  拼音:xī lì jì yuán
西方國家記載年代的方式,以耶穌降生之年為紀元開始。
《國語辭典》:耶穌基督(耶穌基督)  拼音:yē sū jī dū
基督,救世主的意思。耶穌基督即救世主耶穌。為拉丁語Jēsus Christus的音譯。
《國語辭典》:伯多祿(伯多祿)  拼音:bó duō lù
Petrus
人名?;浇讨兴Q的彼得,為耶穌十二使徒中最優(yōu)秀的一位。祖籍伯賽大,住在加利利海西北端的迦百農,為約拿的兒子,待人寬厚大度。西元六十四至六十七年間,為羅馬王尼祿所殺。
《國語辭典》:保羅書信(保羅書信)  拼音:bǎo luó shū xìn
耶穌門徒保羅寫給教會傳教、布道者的書信,是記載耶穌言行、事跡的重要文獻。
《國語辭典》:贊美歌(贊美歌)  拼音:zàn měi gē
基督教徒贊美上帝及耶穌的詩歌。也稱為「贊美詩」。
《國語辭典》:將臨期(將臨期)  拼音:jiāng lín qí
基督教與天主教在耶穌圣誕前四星期,開始準備圣誕節(jié)的來臨,此段時期稱為「將臨期」。
《國語辭典》:耶誕節(jié)(耶誕節(jié))  拼音:yē dàn jié
紀念耶穌誕生的節(jié)日。參見「圣誕節(jié)」條。
《國語辭典》:圣母像(圣母像)  拼音:shèng mǔ xiàng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畫像。
《國語辭典》:受難節(jié)(受難節(jié))  拼音:shòu nàn jié
基督教節(jié)日。主要為紀念耶穌受難死亡的事,于復活日前的星期五舉行。
《國語辭典》:復活節(jié)(復活節(jié))  拼音:fù huó jié
基督教節(jié)日。主要為紀念耶穌復活事跡,約在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圓之后的星期日舉行。據說耶穌被釘死于十字架上,三日后復活,復活后四十日升天。
《國語辭典》:福音書(福音書)  拼音:fú yīn shū
書名?;浇痰浼浇獭缎录s全書》中記載耶穌基督一生事跡和教誨的四卷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