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87詞典 2分類詞匯 285
共287,分20頁顯示  上一頁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檢裁
檢戒
檢勒
檢攝
鉗勒
束伍
疏縱
訓(xùn)約
獷驁
檢格
戢軍
繩勒
斂制
斂束
克心
《漢語大詞典》:檢裁(檢裁)
(1).檢點節(jié)制。北史·司馬子如傳:“ 子如 性滑稽,不事檢裁,言戯穢褻,識者非之?!?br />(2).約束制裁。 唐 陸贄 《論裴延齡奸蠹書》:“ 延齡 險猾售姦,詭譎求媚……陛下方務(wù)崇信,不加檢裁。”
《漢語大詞典》:檢戒(檢戒)
約束警戒。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書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為檢戒,庶乎人主不為非法?!?/div>
分類:約束警戒
《漢語大詞典》:檢勒(檢勒)
檢點約束。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三》:“今日僧眾還寺已后,各各檢勒?!?明 王守仁 《傳習(xí)錄》卷下:“方竊以此意痛自檢勒,懔然度日,惟恐有怠而失之也。”
《漢語大詞典》:檢攝(檢攝)
約束監(jiān)督。《三國志·吳志·薛綜傳》:“次得 南陽 張津 ,與 荊州 牧 劉表 為隙,兵弱敵強(qiáng),歲歲興軍,諸將厭患,去留自在。 津 小檢攝,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span id="ivif2nj" class="book">《宋書·后廢帝紀(jì)》:“三年秋冬間,便好出游行,太妃每乘青篾車,隨相檢攝。 昱 漸自放恣,太妃不復(fù)能禁。”
《高級漢語詞典》:鉗勒
馬嚼子與馬絡(luò)頭
《漢語大詞典》:束伍
約束部隊;治軍。尉繚子·束伍令:“束伍之令曰:五人為伍共一符,收於將吏之所。”明史·陳純德傳:“精神不以束伍,而以侵餉……伍虛則無人,安望其練?” 清 曾國藩 《羅忠節(jié)公神道碑銘》:“公帶勇至 長沙 。維時 國藩 奉命督治團(tuán)練,因與公講求束伍、技擊之法,晨夕訓(xùn)練?!?/div>
《漢語大詞典》:疏縱(疏縱)
亦作“疎縱”。亦作“踈縱”。
(1).放達(dá),不受拘束。 唐 孫棨 《北里志·楚兒》:“ 光業(yè) 性踈縱,且無畏憚,不拘小節(jié)?!?span id="tqyld6u" class="book">《舊唐書·柳渾傳》:“ 渾 性放曠,不甚檢束。僚長拘局,忿其疏縱?!?span id="ayqifr7" class="book">《宋史·孔承恭傳》:“少疏縱,及長能折節(jié)自勵?!?br />(2).縱容,不加約束。 明 張居正 《答閩撫龐惺庵》:“今人不達(dá)於治理,動以姑息疏縱為德,及罹於辟,然后從而罪之,是罔民也。”
《漢語大詞典》:訓(xùn)約(訓(xùn)約)
教誨約束。 宋 張孝祥 《衡州新學(xué)記》:“后世之學(xué),蓋盛於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xùn)約之嚴(yán),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王闿運 《蔡夫人墓志銘》:“訓(xùn)約子女,有過嚴(yán)師。”
分類:教誨約束
《漢語大詞典》:檢格(檢格)
(1).規(guī)矩,法度。 漢 高誘 《〈呂氏春秋〉序》:“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br />(2).檢正約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文章:“ 陳琳 實號麤疎, 繁欽 性無檢格。”北史·儒林傳·徐遵明:“友人曰:‘ 張生 名高而義無檢格。’” 章炳麟 《與鄧實書》:“然學(xué)術(shù)既疏,其文辭又少檢格?!?/div>
《漢語大詞典》:戢軍(戢軍)
約束士兵。清史稿·謙襄郡王瓦克達(dá)傳:“ 互克達(dá) 嘗駐軍 平陽 ,戢軍安民?!?/div>
分類:約束士兵
《漢語大詞典》:繩勒(繩勒)
約束抑制。 宋 沈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遠(yuǎn)方士皆未知朝廷儀范,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勒?!?/div>
分類:約束抑制
《漢語大詞典》:斂制(斂制)
約束克制。漢書·張敞傳:“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下堂則從傅母,進(jìn)退則鳴玉佩,內(nèi)飾則結(jié)綢繆。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div>
分類:約束克制
《漢語大詞典》:斂束(斂束)
(1).猶收縮。 三國 吳 楊泉 《草書賦》:“或斂束而相抱,故婆娑而四垂?!?br />(2).約束,收斂。 唐 司空圖 《唐故太子太師致仕盧公神道碑》:“及公至鎮(zhèn),待之有節(jié), 重美 雖漸斂束,故態(tài)未鋤?!?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公為學(xué),以為非有廉隅墻壁不能自植立,於是斂束筋骨,刻意以古人為師?!?/div>
《漢語大詞典》:克心(剋心)
約束內(nèi)心。 漢 袁紹 《與公孫瓚書》:“足下曾不尋討禍源,克心罪己?!?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漕矩吒國:“宗事外道,克心苦行,天神授其呪術(shù)?!?br />亦作“尅心”。 銘刻在心。三國志·吳志·賀齊傳“ 徐盛 被創(chuàng)矢矛”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 權(quán) 征 合肥 還,為 張遼 所掩襲於 津 北,幾至危殆。 齊 時率三千兵在 津 南迎 權(quán) …… 權(quán) 自前收其淚曰:‘大慚!謹(jǐn)以尅心,非但書諸紳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