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八寶飯(八寶飯)  拼音:bā bǎo fàn
一種甜點。以糯米加上適量的蓮子、紅棗、黑棗、紅豆沙、桂圓肉、葡萄乾、糖、豬油(或植物油)等八種食材制成。
《漢語大詞典》:糍團
糯米粉制成的糕團。
分類:糯米米粉
《漢語大詞典》:糍粑
用糯米蒸熟搗碎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
《漢語大詞典》:釀糯(釀糯)
以糯米釀酒。 唐 白居易 《詠家醞》:“釀糯豈勞炊 范 黍,撇篘何假漉 陶 巾?!?/div>
分類:糯米釀酒
《漢語大詞典》:頃刻酒(頃刻酒)
(1).神仙傳說中稱倏忽釀成的酒。 唐 蔣防 《幻戲志·殷七七》:“ 殷七七 ,名 天祥 ,又名 道筌 。嘗自稱 七七 ,俗多呼之,不知何許人,亦不測其年壽,面光白若四十許人……每日醉歌曰:‘琴彈碧玉調,藥鍊白朱砂。解醖頃刻酒,能開非時花?!?寶 ( 周寶 )試之,悉有驗?!笔乱嘁?span id="4uarox2"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引 南唐 沈汾 續(xù)仙傳太平廣記卷五二引 南唐 沈汾 續(xù)仙傳·殷天祥。
(2).一種用樹葉裹糯米經(jīng)細嚼而釀成的酒。飲之頃刻大醉,故名。 清 鈕琇 觚賸·頃刻酒:“ 臺灣 所屬之 澎湖 ,其對岸皆猺獞部落也。中國有賈於其地者,必設席於家,延之環(huán)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婦,出採樹葉,裹糯米少許,納口細嚼,吐於盆。主人與客共酌,初飲淡泊無味,頃之面頰發(fā)頳,皆酩酊而散,謂之頃刻酒。”
《漢語大詞典》:青餈
在糯米中摻上野草汁或樹葉汁做成的食品。 宋 陸游 《晚春感事》詩之一:“青餈旋擣作寒食,白葛預裁充暑衣?!?/div>
《漢語大詞典》:灶團(竈糰)
舊俗祭灶的糯米團子。《新民晚報》1990.1.19:“祭灶食品也是有講究的,最重要的是灶團和元寶糖。灶團即糯米團子。”
《國語辭典》:炸糕  拼音:zhá gāo
包有小豆、白糖等餡,經(jīng)油煎而成的糯米或面制糕餅。
《漢語大詞典》:五色水團(五色水團)
一種用糯米粉制作的團子,因雜五色人獸花果之狀,故稱。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節(jié)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糉子、五色水團、茶酒供養(yǎng)?!卑?, 陳元靚 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端午作水團,又名白團,或雜五色人獸花果之狀,其精者名滴粉團?!?/div>
《漢語大詞典》:條頭糕(條頭糕)
點心名。糯米粉制成的有細沙心的長圓形糕。 夏衍 《懶尋舊夢錄》二:“那時候學校里是可以向校役訂點心的,如條頭糕、麻酥糖之類?!?/div>
《國語辭典》:筒仔米糕  拼音:tǒng zǐ mǐ gāo
一種點心。先將糯米煮成半熟,撈出瀝乾,再將半熟的米倒入鍋中,以中小火不停翻炒。一面翻炒,一面淋下高湯,至米熟透后,加佐料拌勻。另取一節(jié)竹筒,筒底鋪一層肉料,上蓋炒熟的米約八、九分滿,放入蒸籠或蒸鍋,以大火蒸二十至三十分鐘即可。食前倒扣出來,亦可淋加醬油或香菜,以增香味。如:「筒仔米糕是臺灣有名的傳統(tǒng)小吃,老少咸宜?!?/div>
《國語辭典》:珍珠丸子  拼音:zhēn zhū wán zi
一種用絞肉和糯米做成的菜肴。將絞肉摻入調味料,搓成丸狀,再裹上一層糯米,入蒸籠炊蒸即成。
《國語辭典》:搓湯圓(搓湯圓)  拼音:cuō tāng yuán
1.把糯米研磨成糊狀的湯圓材料再揉成圓球形。如:「每年冬至,搓湯圓成了弟妹們的最大樂趣?!?br />2.比喻選舉或投標時,一方以金錢賄賂,使其對手退選或退出。如:「每次選舉,一些即將參選而財力較差的候選人,常被以搓湯圓的方式勸退?!?/div>
《國語辭典》:麻糬  拼音:má shǔ
一種糯米制成的食品,軟而韌性強。
《國語辭典》:肉粽  拼音:ròu zòng
用葉片裹糯米和肉等佐料而蒸煮制成的食品。如:「每近端午,母親總會包些肉粽過節(ji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