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  拼音:shè huì kē xué
應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制度運作方式與人際互動關系等現(xiàn)象的各種學科,如經(jīng)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
《國語辭典》:形而上學(形而上學)  拼音:xíng ér shàng xué
哲學的一部門,為英語Metaphysics的意譯。研究實有的學科,即論所有事物的共同點及此共同點所擁有的特性。因研討的對象為超物質(zhì)、超感覺或超現(xiàn)象之物,故譯為「形而上學」,于西元前四世紀由亞里斯多德首創(chuàng)。也稱為「本體論」、「第一哲學」、「實體論」。
《國語辭典》:大學(大學)  拼音:dà xué
1.高等教育機構。依學科領域分為不同學院,每學院又分若干系所或?qū)W程。
2.學成而治國?!抖Y記。大學》:「大學?!固?。陸德明。釋文:「鄭云:『大學者,以其記博學而可以為政也?!弧?br />3.《禮記》篇名。相傳為曾子所撰,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至宋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漢語大詞典》:學文(學文)
(1).學習文化知識。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南朝 宋 鮑照 《侍郎報滿辭閣疏》:“釋擔受書,廢耕學文?!?span id="hvpdtri" class="book">《隋書·高祖紀下》:“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杖悉皆除毀?!?br />(2).學習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如:他原是學文的,后來改學理。
《國語辭典》:西學(西學)  拼音:xī xué
1.周代的小學。因設于西郊,故稱為「西學」?!抖Y記。祭義》:「祀先賢于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jié)h。鄭玄。注:「西學,周小學也,先賢有道德,王所使教國子者?!固???追f達。正義:「周之小學在西郊。」
2.近世由歐美各國傳來的學術。清。林紓〈蒼霞精舍后軒記〉:「孫幼谷太守,力香雨孝廉,即余舊居為蒼霞精舍,聚生徒課西學?!?/div>
《國語辭典》: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學)  拼音:jīng jì xué
一門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生產(chǎn)、分配以及消費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但一般亦有以宏觀觀點探討有關經(jīng)濟成長、循環(huán)、就業(yè)、貿(mào)易方面等問題。
《國語辭典》:新文化  拼音:xīn wén huà
基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fā)達,而興起的新思想與學術。
《國語辭典》:勞動經(jīng)濟學(勞動經(jīng)濟學)  拼音:láo dòng jīng jì xué
研究人與工作環(huán)境間關系的一種社會科學。
《國語辭典》:田野工作  拼音:tián yě gōng zuò
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語言學等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由研究者進入研究地,透過參與生活、觀察、測量或采集等方法,直接收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第一手資料。也稱為「田野研究」、「田野調(diào)查」、「實地調(diào)查」、「野外工作」。
《漢語大詞典》:蓋然論
一種主張確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別在物理學和社會科學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動的理論
一種理論,認為在不可能有確定性的道德問題中,由于對所包括的原則的明確知覺或由于感覺有合適的可靠的權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過程都是可能發(fā)生的;特指這樣一種理論,它主張在不可能有確定性的道德問題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過程都可能發(fā)生,即使當一個相反的過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時仍然是這樣
一種理論,它主張在道德問題中不可能有確實性,因此只有遵循蓋然性較大的道路
《漢語大詞典》:伯明翰大學
英國的大學。1909年創(chuàng)建于伯明翰。設有理工、文學、醫(yī)學及牙科、商業(yè)及社會科學、法學、教育等學院。
《漢語大詞典》:北京林業(yè)大學
中國以林業(yè)為基礎,兼有理科、工科、經(jīng)濟管理和社會科學的大學。1952年由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森林系與河北農(nóng)學院林學系合并建立,初名北京林業(yè)學院,1985年改現(xiàn)名。設有林業(yè)資源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院以及森林工業(yè)、園林、社科等系。
《國語辭典》:社會學(社會學)  拼音:shè huì xué
以社會關系、文化、制度、結構、行動與互動為研究對象的知識體系,起源于十九世紀中晚期。
《漢語大詞典》:萊頓大學
荷蘭最古老的大學。1575年創(chuàng)建于萊頓。設有神學、數(shù)學、自然科學、醫(yī)學、法學、文學、社會科學、地理學與歷史學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