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白廷璜(?~?),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生平不詳。以下詩作收錄于徐宗干編,海東書院刊印之《瀛州校士錄》。(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陳克玨,字序璜,號相之,廬江人,有鹽大使經(jīng)歷,道光中擢臨海知縣。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六
路璜,字漁賓,畢節(jié)人。道光乙巳進士,官洛陽知縣。有《黔靈山樵集》。
維基
路璜(1812年—1888年),字漁賓,一字小竹,貴州畢節(jié)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0—1886 【介紹】: 清貴州平遠人,字稚璜。咸豐三年進士。母喪里居,募兵鎮(zhèn)壓苗教起事。同治年間歷任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先后輔助僧格林沁、李鴻章鎮(zhèn)壓東西捻軍。其殺太監(jiān)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光緒初官至四川總督。在任十年,劾墨吏,改鹽法,建機器局。卒于官。有《十五弗齋詩存、文存》。謚文誠。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總督,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謚文誠。有《十五弗齋詩存》。
維基
丁寶楨(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鄉(xiāng)試榜名及譜名瓊選,官章名寶楨,字稚璜,號稚璜,又號佩之,行三,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zhèn)人。洋務(wù)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咸豐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選大挑一等,分發(fā)浙江試用知縣,同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因母喪回籍,適逢遵義楊隆喜起事,主動變賣家產(chǎn),募集死士八百,組織鄉(xiāng)勇,保衛(wèi)鄉(xiāng)里。守喪結(jié)束,正逢苗族、白蓮教反清運動興起,巡撫蔣霨遠奏請將其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復(fù)平越、獨山諸城。咸豐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間參與鎮(zhèn)壓平遠、獨山等地白蓮教和苗族舉事。咸豐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調(diào)任長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進攻白蓮教起義軍宋景詩,并參與鎮(zhèn)壓捻軍。僧格林沁在曹州陣亡后,寶楨受到牽連,得朝廷恩旨以留任。山東巡撫閻敬銘欣賞其才能,于是乞休,舉薦丁寶楨接替自己成為巡撫。寶楨因鎮(zhèn)壓捻軍數(shù)次被嘉獎,加太子少保。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寵宦安德海私自出巡,違反祖制,于是丁寶貞把安德海的違法行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將其就地正法于濟南,得名于時。寶楨頗力進洋務(wù)運動,光緒元年(1875年)成立山東機器局。 光緒二年(1876年),寶楨署理四川總督,創(chuàng)設(shè)四川機器局。維修都江堰,改革鹽法,籌劃西南邊防。但任內(nèi)也因顧忌后任山東巡撫文格查到自己任內(nèi)的把柄,因此雖然知道到任前四川發(fā)生的“東鄉(xiāng)血案”,但并未秉公處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學政的張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寶楨被控犯瀆職包庇罪,交刑部議處,從一品也降為四品。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寶楨病逝于任上,享壽六十六歲。追贈太子太保,謚文誠,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潘寶鐄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潘寶鐄,又名潘寶璜、潘寶鋆,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32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緒三年四月(1877年6月9日),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何式璜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何式璜,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63名。同年五月,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賈璜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賈璜,山西省解州直隸州夏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70名。同年五月,分部學習。

人物簡介

維基
袁寶璜,字渭漁,一字環(huán)禹。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甲第九十四名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官刑部主事。同治九年(1870年)與葉昌熾同纂《蘇州府志》。與王頌蔚、葉昌熾合稱“蘇州三才子”。撰《袁氏藝文》一卷。通經(jīng)、文字學,兼及算術(shù),著書未成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鎮(zhèn)海人,字澹初,號澹園。光緒八年舉人。著書頗多。有《澹園詩文集》等。
顧璜 朝代:清末民國初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顧璜,字漁溪,祥符人。光緒丙子進士,改庶吉士,歷官通政使,改鑲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
維基
顧璜(1856年—1927年),字漁溪,河南開封人,清朝及中華民國官員。顧璜家族原籍為江蘇昆山。明朝中葉,該家族遷居。顧璜的祖先顧方竹因避難而遷居江蘇江寧。顧璜的祖父顧遜之(字子巽)是歲貢生,后被河南巡撫潘鐸(江寧人,兒時曾和顧遜之同塾念書)邀請到河南開封教其子。顧遜之到開封一年后就病逝了,臨終時留下遺言“葬吾汴梁郭外,后世子孫其勿離此?!贝撕箢櫦衣浼_封。顧璜的父親顧大成(字展卿)誥封光祿大夫。顧璜出生于河南開封。少年時,顧璜即文采飛揚,曾經(jīng)和南方的才子當面對對聯(lián)。光緒元年(1875年),顧璜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光緒二年(1876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中二甲第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后來,他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軍機處行走,記名道府,內(nèi)閣侍讀學士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行走,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恩科鄉(xiāng)試中,顧璜作為正主考官主持廣東鄉(xiāng)試??涤袨閰⒓恿舜丝凄l(xiāng)試并中舉,遂稱顧璜為恩師。后來,顧璜曾署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職。光緒二十年(1894年),顧璜的父親顧大成肝病加重,顧璜上疏“請致政侍養(yǎng)”,遂回河南開封。此后他“謝職后依侍膝前”將近十年。清廷設(shè)資政院后,他復(fù)出,到北京任幫辦資政院事務(wù),直到清朝滅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顧璜回到開封。中華民國初年及1920年代,他曾受聘為河南督軍署及河南省長公署顧問。他和王德懋等地方知名人士經(jīng)常就有關(guān)民生及地方利益的事務(wù)向當局進言。1927年,顧璜在開封逝世。
姚鐘璜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姚鐘璜,廣西省潯州府桂平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六年(1890年),參加光緒庚寅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78名。光緒十八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任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河源縣知縣。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齊璜(1863-1957),湖南湘潭人?,F(xiàn)代杰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原名純芝,字渭青、號白石、瀕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齊白石(1864-1957) 宗族排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又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名號。湖南湘潭人,書畫篆刻家。亦能詩。自以為篆刻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歐陽朝煌(1869~1934),一名兆璜、珧璜,字蓮槎,福建晉江縣人??嘧x自勵,性耽吟詠,然屢試未售。明治三十七年(1904)渡臺,寓居艋舺,與人合營三吉錫箔廠于土地后街。明治四十一年(1908)曾師事王受福,嗣后為維護漢文化,先后參與「瀛社」(1909)、「高山文社」(1922)活動。明治四十四年(1911),與林摶秋捐監(jiān)福州,官章「歐陽鈞」。大正年間,與洪以南、謝汝銓組織「瀛社」的次級吟會「婆娑會」,復(fù)與人合夥開「南華錫箔廠」。昭和七年(1932)左右歸里,為晉江蚶江小學義務(wù)教師。昭和九年(1934)卒,年六十七。 其作品主要刊載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日日新報》,茲據(jù)以輯錄編校?!纪跏芨S性姟促涢T徒歐陽朝煌〉:「隔別三年始再來,多情如汝又多才。揚名海外光吾邑,一望扶桑老眼開?!箙⒖肌稘h文臺灣日日新報》,「藝苑」欄,1911年8月9日,第一版;唐羽《基隆顏氏家乘》,臺北:基隆顏氏家乘纂修小組,1997年12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與研究》,九十三年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文學類研究計畫,2005年4月。〗
鐘錫璜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鐘錫璜,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80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