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38—1599
【介紹】:
明大名府東明人,字拱宸,號東泉。嘉靖三十八年進士。累擢為吏科給事中。隆慶初上疏言內(nèi)臣恣肆,詔杖黜為民。萬歷初起故官,累進兵部尚書。日本攻朝鮮,朝鮮求援。星信妄人沈惟敬言,力主封貢議,謂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即可了事。及封事敗,奪職,下獄死。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拱辰,東明人。嘉靖己未進士,除行人選吏科給事中以言事落職尋復(fù)官歷工戶兵三部尚書有東泉集
維基石星(1537年—1599年),字拱辰,號東泉,直隸大名府東明縣城內(nèi)石家井(今解放街仁義胡同)人,嘉靖己未進士。隆慶時任給事中,直言敢諫。萬歷朝官至兵部尚書。因朝鮮之役不利被革職,下獄瘐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十名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聯(lián)捷己未科會試第275名,三甲八十名進士。授行人司行人,隆慶元年(1567年)十一月,選任吏科給事中。翌年正月,他因上疏切諫:“陛下為鰲山之樂,縱長夜之飲,極聲色之娛。朝講久廢,章奏抑遏。一二內(nèi)臣,威福自恣,肆無忌憚。天下將不可救。”結(jié)果在金殿上被廷杖六十,罷黜為民。夫人鄭氏誤信石星被杖斃,竟觸柱而死。明神宗繼位,隆慶六年七月恢復(fù)原職,八月升尚寶司少卿,萬歷二年(1574年)八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三年五月轉(zhuǎn)左寺丞,十月升本寺右少卿。萬歷四年三月升任南京太仆寺卿。第二年又因言事得罪首輔張居正遭罷官回鄉(xiāng),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才得以復(fù)出。萬歷十一年(1583年)五月,起復(fù)為太仆寺卿,八月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十二年三月清理貼黃,升任左副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八月升兵部右侍郎,進左侍郎,十五年三月升工部尚書,十六年九月以神宗壽宮完工,加太子少保。萬歷十八年(1590年)三月改任戶部尚書,十九年八月改任兵部尚書。納浙人李茂之女為妾,結(jié)識沈惟敬。萬歷二十年(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占平壤,明軍赴朝鮮增援,日軍退守釜山,是為朝鮮之役。石星以軍餉難繼,一意主和,派沈惟敬到平壤和小西行長談判,并佯言秀吉恭順受封。副總兵楊元棄南原而走,日軍逼近漢城。不久,日軍破朝鮮閑山島,萬歷帝大怒,認為石星有“諂賊誤國之罪”。萬歷二十五年二月,石星被革職,九月,下獄。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石星瘐死獄中,其妻、子皆發(fā)配粵西。
人物簡介
維基吳文佳(1539年—1607年),字士望,號鳳泉,又號二室山人,湖廣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人,軍籍。湖廣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一百一十名進士。工部觀政,本年八月授徽州府推官,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升刑部主事,四年八月調(diào)戶部,五年三月改吏科給事中,六年五月升禮科右,六月升兵科左,七月升工科都,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升河南右參政,六年五月升貴州按察使,十二月升福建右布政使,八年正月考察調(diào)簡。
人物簡介
維基馬貫(1539年—1594年),字道卿,號文泉,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民籍,同進士出身。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二百三十名,三甲二十一名進士。授九江府推官,七年分校省試,擢刑部主事,奉使審決淮揚,升本部員外郎,丁父憂歸。服闋,仍補刑部,萬歷十八年,接替范梅任興化府知府一職,萬歷二十年由陳玉庭接任。二十二年卒,享年五十六。
人物簡介
維基任惟一(1543年—?年),字汝賢,號樂山、所泉,陜西西安府盩厔縣人,明朝官員。陜西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第二百五十五名,第三甲第九十六名進士。授四川巴縣知縣,六年正月選授廣西道試監(jiān)察御史,萬歷元年(1573年)四月患病回籍。復(fù)除浙江道御史,三年二月升任四川僉事,六年四月升浙江右參議,后因考察去職。九年十月因恃勢武斷,毆死人命,被御史龔懋賢彈劾,削籍遣配,追奪敕命。
人物簡介
維基周寀(1541年—1592年),原名周角,中舉后改名,字濟甫,號三泉,江西安福人,明朝官員。治《書經(jīng)》,行九,由府學(xué)附學(xué)生中式戊午科(1558年)江西鄉(xiāng)試第二十名舉人,年二十二歲中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會試第七十三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進士。次年授浙江嘉善縣知縣,四十三年調(diào)任華亭縣,擢吏部驗封司主事,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升浙江按察司僉事。萬歷二年(1574年)八月以舉薦起補福建僉事。十一年(1573年)九月復(fù)起廣東僉事,十二年七月升南京通政司右參議,歷右通政,十五年十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十七年七月升大理寺卿,十八年四月升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處,十九年五月改任吏部右侍郎,九月多次以病求回籍養(yǎng)親,最終皇帝允許,二十年七月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41—1589
【介紹】:
明宗室,字貞吉,號瀑泉。太祖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quán)六世孫。封奉國將軍。善詩歌,行草宗米芾,兼工山水寫生。見古人墨跡,一再臨摩,如出其手。嘗輕裝出游,化名來相如,字不疑,蹤跡遍吳楚。既卒,門人子弟私謚清敏先生。有《五游集》、《倦游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下)多炡字貞吉,弋陽僖順王曾孫,寧獻王六世孫。封奉國將軍。卒后私謚清敏先生。有《五游》、《倦游》諸集。
(姚旅《露書》:豫章王孫貞吉負時名,慕孫太初,亦易姓名曰來相如,字不疑,浪跡吳、越。其詩如「帆沖山果落,棹惹浪花腥」、「野竹云千頃,田桑雨一犁」,「野澗蘋花積,田家芋葉香」,「蠟屐黏香絮,單衣繡雨痕」,「山泉供水樂,秋葉逞春容」。又七言如「林連北郭藏春色,水過東家作雨聲」,皆興到語。
《筆精》:貞吉王孫過《過馀干》詩云:「馀干城頭云泊天,琵琶洲下水如弦。推篷理詠隨州句,落日平沙似往年?!怪x在杭《宿》弋陽云:「群峰回合俯清溪,寂寞荒城古渡西。惟有女墻秋月在,只今猶照夜烏啼?!苟娊杂脛㈦S州句,略無痕跡。
《書史會要》:貞吉詩才警敏,行草宗米南宮,雜以古字,自成一體。
《畫史會要》:多炡精繪事,見古人墨跡,一再臨之,如出其手。山水得二米家法,寫生更妙。
田按:貞吉王孫詩才清警,徐興公稱其絕句,固是玄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01
【介紹】:
明江西馀干人,字惟貞,號及泉。隆慶二年進士,為中書舍人,博習(xí)典故,負才名。萬歷初擢御史,忤張居正,出為湖州知府,遷湖廣按察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久之,進右都御史,屢言礦監(jiān)、稅監(jiān)之橫暴,不報。進工部侍郎,管理河道。以勞卒。仕宦三十余年,敝車瘦馬,布衣蔬食。有《奏議》。
維基李頤(1542年—1602年),字惟貞、惟禎,號及泉,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饒州府馀干縣(今江西省馀干縣)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工部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江西鄉(xiāng)試中第三十七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聯(lián)捷戊辰科會試第177名,三甲第二名進士,授職中書舍人。萬歷初年,授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同官胡涍、景嵩、韓必顯,給事中雒遵相繼獲罪,他上疏相救未果。之后負責(zé)清理湖廣、廣西軍隊,上疏請求免除士民遠戍之苦,只充軍鄰近的衛(wèi)所,得到批準(zhǔn)。萬歷四年(1576年),因違背張居正意愿,被外遷,任浙江湖州府知府。萬歷八年,任蘇松兵備副使。萬歷十一年,升任湖廣按察使。鄖陽兵變時,知府沈鈇被治罪,李頤上疏為他申辯冤情,并秘密殺死帶頭叛亂的人。因母喪丁憂去職。服喪期滿,官復(fù)原職。萬歷十七年(1589年),李頤出任陜西按察使。萬歷二十年(1592年),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同年,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再升為右副都御史。因定兵亂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長昂驕橫,李頤與總兵王保將其心腹小郎兒等七人抓住,叛賊于是害怕。不久,其別部伯牙入寇,李頤率領(lǐng)將士將其擊敗于羅文峪,升任兵部左侍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升右都御史。當(dāng)時,朝廷派往使者到各地征收礦稅。馬堂駐于天津,王忠駐守昌平,王虎駐保定,張曄駐通州。李頤上疏道:“燕京是王氣所鐘之地,離陵寢也近,一開鑿必定損傷靈氣?!庇址Q:“畿輔土地荒蕪,收成不高,而敕令使者索求卻不遺余力,恐怕臨清變亂慘劇,將會重新上演?!辈痪?,遼東稅使高淮誣蔑彈劾山海同知羅大器,李頤再一次上疏反對征收礦稅,并暗示萬歷怠政,稱:“朝廷監(jiān)官,外省的僚屬,起初并沒有統(tǒng)攝,況且遼陽的礦稅與薊門又有何關(guān)系?假若都效法高淮所為,官吏將無法歸類處理。皇上執(zhí)掌天下的權(quán)力,現(xiàn)在盡落入宦官,早上上奏,下午回報,如同聲音的回響??v使所彈劾的人應(yīng)當(dāng)治罪,以什么名義呢?更何況無辜之人,被暴虐的摧殘?!彼献嗍杞詿o下文。李頤在鎮(zhèn)任職十年,威望大增?;鹿俸ε吕铑U名望,故而畿輔百姓的日子稍微安寧。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他以工部右侍郎之職代劉東星管理河道。他上疏建議上筑決口,下疏故道,為長遠打算。兩個月后,因積勞成疾,卒于任內(nèi)。贈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42—1606
【介紹】:
明大名府南樂人,字懋忠,號見泉。萬歷五年進士。授荊州推官,擢御史。疏陳時弊,力攻輔臣私其所親等弊,貶許州判官。久之,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建烽堠,加筑要害處邊墻。旋又以邊臣言朝事,奪俸。后累遷為右副都御史,仍屢陳時政缺失。二十九年乞侍養(yǎng)其父歸。以守邊勞進兵部右侍郎,尋卒。天啟初追謚介肅。有《魏伯子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懋忠,南樂人。萬歷丁丑進士,除荊州推官擢山西道御史歷官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
維基魏允貞(1542年—1606年),字懋忠,號見泉,北直隸大名府南樂縣(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明朝萬歷年間東林黨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右侍郎。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萬歷五年(1577年)聯(lián)捷丁丑科會試第七十一名,登進士第三甲第十九名。授荊州推官。萬歷十年六月,以政績卓著,選授山西道試御史,彈劾不避權(quán)貴,大學(xué)士張居正歸葬,群吏趨事恐后,允貞?yīng)毑桓埃质桕悘埦诱?、呂調(diào)陽等,以權(quán)謀私,其子相繼登科得舉,建議神宗“宜嚴敕所司,毋循故輒”,為張四維、申時行所忌,十一年被降三級,出為許州判官,累任南京吏部主事。海瑞親筆書寫了“直言第一”的條幅贈給魏允貞。歷升光祿寺丞,十六年八月升本寺少卿,二十年六月升任順天府丞,十一月遷通政司右通政。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因替趙南星辯護,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裁減幕府及州縣冗費,又巡視邊防。進右副都御史,力陳礦監(jiān)張忠、孫朝等稅使之暴。為官一生,兩袖清風(fēng)。山西百姓為其立祠。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魏允貞上疏說“陛下之愛賢士,曾不如愛珠玉錦綺也”。二十九年五月回籍侍養(yǎng)。三十三年十一月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十二月未任而卒。三十五年,追贈都察院右都御史,天啟初年,追謚介肅?!?a target='_blank'>明史》稱他“以卓犖宏偉之概,為眾望所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山東掖縣人。萬歷五年進士。授知魏縣,以治績擢御史,官至昌平兵備副使。
維基原一魁,字仲文,一字乳泉,號葵衷,山東萊州府掖縣人。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萬歷五年(1575年)聯(lián)捷丁丑科進士。授魏縣知縣,選授御史,升僉事、昌平兵備副使。
人物簡介
維基盛世翼(1550年—?),字以忠,號勺泉,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癸酉鄉(xiāng)試一百一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八十八名,登三甲第二十九名。大理寺觀政,任江西樂平縣知縣。
人物簡介
簡介宋象賢,字德求、號泉谷,朝鮮王朝官員。本貫礪山宋氏。
人物簡介
維基盛世承(1552年—1639年),字以烈,號匊泉,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民籍。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十六名,萬歷五年(1577年)丁丑科會試第二百四名,登二甲第九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尋改兵部,遍歷四司,凡部尚書有大機務(wù),皆倚之以決。歷升郎中,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出為山西按察司副使,備兵井陘,調(diào)冀北道,備兵大同,蒞任五載,威信所至,西人懾服,貢市皆如約。二十五年六月加升山西按察使兼參議,照舊管理冀北道,二十六年八月調(diào)補陽和兵備,不久轉(zhuǎn)陜西右布政,蘭州機戶疲于貢絨,世承力蘇之。隨擢四川左布政,以病免。再起以原官,備兵陜西,按行部中,墾河灘荒地至千余頃,病歸。再起光祿寺卿,天啟中以珰禍削職。崇禎初,原官起用。壽八十有八,里人立萬姓碑祝焉。子盛可藩。
人物簡介
維基高環(huán)(1552年—?),字循卿,號冀泉,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民籍,明朝官員。癸酉鄉(xiāng)試六十一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十三名,登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進士。工部觀政,授直隸定興知縣,調(diào)河南確山知縣,擢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升甘固糧儲道,卒于官。著有《漫圓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僧。號清泉。萬歷中居京師慈仁寺。有《篇韻貫珠集》。(《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四)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真空。泉南人。六歲時。墮井得不死。遂出家。既長。游關(guān)洛。歷終南衡岳。遇師授。漸解悟。嘉靖己未。入羅浮。憩止永福寺寄食。一僧為之紉針補衲。時當(dāng)暮春。游寺人甚盛??罩糜酆僮;蛲吨X。時在樹間?;蚍馃粝卵缱?。入定已。則隨眾作務(wù)。人莫之知也。龍?zhí)凉?。讀書寺中。見其色潤肌清。神光孤卓。亟叩之。乃知其深于禪也。龍?zhí)羻栐?。力?wù)如此。能無苦乎??赵弧C孜词?。腰石何辭。吾今黃梅一行者耳。曰。然則汝他日成六祖耶。空曰。成則今成。何待他日。我自成我。何必六祖。浴佛日。寺僧敷高座。請空說法。空亦不辭。徑登坐發(fā)揮奧義。語音清亮。傾聽數(shù)百人。無不稱善。龍?zhí)馏@問之。答曰。偶然耳。成亦宿因也。無何出五羊少參。徐公迎至廨舍請法。過廣孝寺。徙觀音山。歸從者日以千計。緣震一時。僉謂。曹溪再來也。一日齋會。命弟子置木龕。龕成。辭眾入坐。眾驚哀。爭執(zhí)卷請偈。龍?zhí)谅劧呏痢?fù)出龕。溫敘如平生。既而復(fù)入。命閉龕。視之已長往。諸檀越思之。立祠觀音山。奉香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