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字子平。賈昌朝弟。舉進士。歷梓州路轉運判官、淮南提刑、廣東轉運使、兩浙路轉運使。神宗熙寧更法,核吏治,昌衡數以利害聞,帝獎其論奏忠益。召為戶部副使,提舉市易司,課羨,增秩右諫議大夫,知河南府。歷任州府。以正議大夫致仕。
全宋文·卷一三○七
賈昌衡(?——一○九○),字子平,真定獲鹿(今河北鹿泉)人,昌朝弟。舉進士,為梓州路轉運判官。徙提點淮東刑獄、廣東轉運使、兩浙路轉運使。熙寧四年召為戶部副使、提舉市易司。八年,擢右諫議大夫、太子中允。歷知河南府、陳州、鄆州、應天府、鄧州。元豐八年提舉鴻慶宮。元祐二年以正議大夫致仕,五年六月卒。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四、二二三、二五五、二六九、三五九、三九六、四四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四,《宋史》卷二八五《賈昌朝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9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當時。神宗熙寧六年進士。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立,察訪江湖,舉劾蹇周輔父子所經畫江右鹽法為民害,建言除額外上供及定役法。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累章劾章惇、蔡卞,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兆诹?,召為侍御史,復極論惇、卞、曾布、蔡京之惡。遷右諫議大夫。崇寧間入黨籍,累降職,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舊職卒。
全宋詩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時,仙游(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寶祐仙溪志》卷四)。歷知安丘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哲宗立,提點淮南、河東刑獄。紹圣中,復為監(jiān)察御史,進左司諫,謫南安軍?;兆诹?,召為侍御史,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繼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舊職。宣和元年卒,年七十六(同上書)。《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二四○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時,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寧六年進士,知安丘縣,為監(jiān)察御史、提點淮南、河東刑獄。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進左司諫,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徽宗立,召為侍御史,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降集賢殿修撰,繼又除名徙建昌,編管循州。政和中復舊職。重和二年卒,年七十六,有《讜論集》。見《宋史》卷三四六《陳次升傳》,元陳則中《待制陳公行實》(載《讜論集》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才甫。梁彥昌子。哲宗紹圣中提舉湖南常平。時新復免役法,子美先諸路成役書,擢提點刑獄?;兆跁r累遷直龍閣閣、河北都轉運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市契丹北珠以進,遂致位通顯。后以疾罷為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善屬文,尤工詩。有《耆英集》。
全宋詩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今屬山東)人。適孫。由蔭入官,哲宗紹圣初提舉梓州路常平。三年(一○九六),由湖南提舉常平除廣西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兆诩次?,為河北都轉運使,召為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知開封府。大觀元年(一一○七),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加中書侍郎。二年,出知鄆州(《宋史·徽宗紀二》),移大名府。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坐事責居單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起知青州。六年,再知大名(同上書禮一三之七)。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宋史》卷二八五、《東都事略》卷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
梁子美(一○四六——一一二三),字才甫,東平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梁適之孫。以蔭入官,紹圣初,為右朝奉郎、提舉梓州路常平,遷湖南路;三年,除廣西提刑,改荊湖南路?;兆诹?,為河北轉運使,除樞密直學士,拜戶部尚書,兼開封尹。累遷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移大名府,進大學士,拜寧遠軍節(jié)度使。宣和二年,以疾乞罷,除開府儀同三司、提舉嵩山崇福宮。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贈少保。著《耆英集》一百卷。見《東都事略》卷六六,《宋史》卷二八五《梁適傳》,《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一、四九六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登州蓬萊人,字壽明。第進士。神宗時累官京東轉運使,青州城河貫其中,常泛濫成災,乃即城立飛梁,設樓櫓,下建門,以時啟閉,人誦其智。徙河北路,會河決曹村,立軟橫二埽以遏激流而平水患。朝廷賞其功,建以為都水法。官至河北都轉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
全宋文·卷一五一三
王居卿,字壽明,登州蓬萊(今山東蓬萊)人。以進士至知齊州。熙寧四年權發(fā)遣京東路提點刑獄,歷知揚、青、瀛州。十年,權京東轉運使,徙河北路。立軟橫二埽堵河決,建以為都水法,朝廷賞其功,元豐二年召拜戶部副使、都提舉市易。擢河北轉運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九、二九二、二九八、三一六、三一九,《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三之五、職官六六之七,《北宋經撫年表》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6—1117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以蔭入仕。性沉毅,有干略,論事剴切。神宗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時五路出擊西夏,皆無功,帝欲再舉,純粹奏言不可,遂止。哲宗立,以直龍圖閣為京東轉運使,改知慶州。后以元祐黨奪職,知均州。徽宗時,以徽猷閣待制致仕。
全宋詩
范純粹(一○四六~一一一七),字德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四子。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權陜西路轉運判官,進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七、三三○)。八年,為京東路轉運使,知慶州(同上書卷三五四、三六一)。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入為戶部侍郎,出知延安府(同上書卷四五五、四五九)。紹圣初入元祐黨籍。徽宗立,起知信州,旋以黨禁復起,責常州別駕、鄂州安置。黨禁解,復徽猷閣待制致仕。政和七年卒,年七十二(《吳郡志》卷二六)。有集,已佚。事見《范忠宣集補編》范能?!兜氯婀珎鳌?,《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全宋文·卷二三四七
范純粹(一○四六——一一一七),字德孺,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仲淹第四子。以蔭入仕,元豐中,為陜西轉運判官,進為副使,又為河東轉運副使。哲宗立,以直龍圖閣為京東轉運使。元豐八年,代兄純仁知慶州。請棄所取夏地,乞修明應援牽制之策,所言皆略施行。除寶文閣待制,再任。元祐六年,召為戶部侍郎,尋又出知延州。紹圣中歷知熙、鄧等州,以元祐黨人奪職?;兆诹?,起知太原,加龍圖閣直學士,再知延州,改永興軍。復以黨禁貶,后以徽猷閣待制致仕。政和七年卒,年七十二。純粹沈毅有干略,論事剴切,有奏議十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又見《范忠宣公集補·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德孺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陳州宛丘人,字幾道。黃孝先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官新蔡令,逢歲兇,賑民全活甚眾。累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上言開封府當受部民訴常平事,且直賈蕃被誣之獄。歷知蔡州、濮州,卒。
全宋詩
黃好謙,字幾道,浦城(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神宗熙寧初除監(jiān)察御史,通判潁州、大名府。哲宗初,為駕部郎中。元祐二年(一○八七)知濮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六)。改知潁州,未赴,卒。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黃好謙,字幾道,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進士,除新蔡令。熙寧中,官著作佐郎,登對受神宗與王安石賞識,命編修中書條例。遷太常丞,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以母老自請,權通判潁州。七年,為河北轉運判官,領京西轉運使事。元豐中,歷三司判官;六年,自司勛郎中出知蔡州;八年,入為駕部郎中。元祐二年,出知濮州,改潁州,未赴而卒,年六十六。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二、二三三、二五七、三〇八、三三九、三五八、三九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13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仙民。宋庠孫。以父蔭監(jiān)市易,坐事失官。以女嫁蔡京子,京當國,始復起用。累官龍圖閣學士、知河南府。京罷相,貶保靜軍節(jié)度副使,蘄州安置。京復相,還舊官,知陳州。卒謚忠文。
全宋文·卷二四○八
宋喬年(一○四七——一一一三),字仙民,開封府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庠之孫,太中大夫充國之子。以父蔭監(jiān)市易,坐事失官,落拓二十年。崇寧中,以聯姻蔡京,始復起用,提舉開封縣鎮(zhèn)府界常平,改提點京西北路刑獄。崇寧四年八月,賜進士出身,仍除集賢殿修撰、京畿轉運使,改開封尹,以龍圖閣學士知河南府。京罷相,言者交攻,貶保寧軍節(jié)度副使。京復相,還舊官,知陳州。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七,謚「忠文」。見《宋史》卷三五六本傳及《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四、儀制一一之九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21 【介紹】: 宋鄭州人,字公叔。畢仲衍弟。與仲衍同登進士第。哲宗元祐初,任軍器衛(wèi)尉丞。召試學士院,為蘇軾所重,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出為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徽宗時,歷知鄭、鄆州,入為吏部郎中。后入黨籍,坎□散秩而終。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有《西臺集》。
全宋詩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初以父蔭補太廟齋郎,后與兄仲衍同舉進士。歷霍丘、柘城主簿,知羅山、長水縣。哲宗元祐初,除軍器監(jiān)丞,改衛(wèi)尉寺丞。召試學士院,同試者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開封府推官,出為河北西路、河東路提點刑獄。召權禮部郎中,又出為秦鳳路、永興路提點刑獄,改知耀州,因蘇軾黨獄調知閬州。徽宗即位,遷利州路提點刑獄,改知鄭州、鄆州。在淮南轉運副使任上入元祐黨籍,降監(jiān)嵩山中岳廟。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臺,提舉南京鴻慶宮,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臺集》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以為“亦幾幾乎還其舊矣”。事見宋陳恬《西臺畢仲游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傳。畢仲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殿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孫。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熙寧三年與兄仲衍同科進士及第,聲名籍甚,調壽州霍丘主簿。哲宗繼位,召試學士院,蘇軾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刑獄。上書司馬光,謂新法廢而可復;上書蘇軾,勸其以詩文為戒,均如其慮。徽宗時歷知鄭、鄧二州,京東、淮南轉運副使。入元祐黨籍,坎??散秩而終。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見陳恬《畢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令鑠(一○四八~?)字伯堅,太祖五世孫。神宗朝進士。累官至寶文閣待制。有《詩聲集》,已佚。事見鮮于伯機《游高亭山廣嚴院記》(《鐵網珊瑚》卷五)、《宋史》卷二四七《子淔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進伯,一作晉伯。呂大防兄。仁宗皇祐間進士。為晉城令、簽書定國軍判官。神宗熙寧中,王安石議遣使諸道,立緣邊封溝,大忠陳五不可,因罷不遣。歷知代州、石州,屢駁折契丹求地使者。元豐中為河北轉運判官,上生財養(yǎng)民十二事。徙提點淮西刑獄。哲宗紹圣中知渭州,與章惇議不合,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
全宋詩
呂大忠,字進(或作晉)伯,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清嘉慶《藍田縣志》卷六)。為華陰尉、晉城令,簽書定國軍判官。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石州(《東都事略》卷九一本傳)。元豐中,為河北轉運判官,徙提點淮西刑獄。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陜西轉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食貨二四之二六),歷知陜州、秦州、渭州、同州。紹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二)。有《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一○
呂大忠,字進伯,其先汲郡人,后徙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呂大防之兄?;实v中進士,為華陰尉、晉城令、提舉永興路義勇、簽書定國軍判官。熙寧中,被命與劉忱使契丹,會遭父喪,起復,知代州、石州。元豐中,為河北轉運判官,徙淮西提點刑獄。元祐初,歷工部郎中、陜西轉運副使、知陜州,繼知秦州。紹圣二年,加寶文閣待制、知渭州。四年,徙知同州,旋降待制致仕。著有《呂氏鄉(xiāng)約》?!?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1131 【介紹】: 宋歙州休寧人,字思誠。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元祐中,為成都縣簿,受命安撫雕門族亂,諭以利害,使之歸服?;兆跁r累遷熙河蘭湟路轉運使,興鼓鑄、榷酤、市易,博糴安西米,創(chuàng)烽火臺。后以龍圖閣待制致仕。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洪中孚(一○四九——一一三一),字思誠,歙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神宗朝登第,試校書郎,授黃岡尉。元祐中,為成都縣主簿?;兆诔瑲v任提舉河東常平、轉運判官、副使、戶部侍郎,知太原府、永興軍、成德軍,真定府路安撫使。歷職直龍圖閣、集英殿修撰、徽猷閣直學士、顯謨閣直學士。政和六年,為中貴人譚稹所劾,奪職,以中大夫、龍圖閣待制致仕。紹興元年卒,年八十三。見《新安志》卷七《洪尚書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向宗旦,字公美,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宗道弟。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以都官員外郎權廣東轉運副使(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五、卷二○八)。元豐六年(一○八三),權京西路轉運使(《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二一)。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濮州人,原籍趙郡,字奉世。李肅之弟。英宗時登進士第。官明州司法參軍,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爭。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又任檢正中書刑房。受命察訪淮浙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又察訪陜西,裁正斂羨余之數。八年,任河東察訪使,受詔參定蕃兵法。官至樞密直學士。后知青州,徙應天府,歷阿陽、陳、鄆、揚州而卒。有《禮房條例并目錄》、《江湖淮浙鹽敕令賞格》及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子。舉進士,調明州司法參軍。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累官至陜西都轉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歷知州府,卒于揚州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趙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陽)。迪從子。中進士第,調明州司法參軍。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改京官,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四年察訪淮浙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檢三司使。元祐初官樞密直學士,知青州,徙應天府,歷河陽、陳、鄆、揚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卷三一○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滿中行,字思復,金鄉(xiāng)(今屬山東)人。登進士第。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以國子監(jiān)直講、著作佐郎擢館閣校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同上書卷三○二)。五年,知無為軍(《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七之三七)。七年,知相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明州(同上書卷三七六)。有《昌邑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清乾隆《金鄉(xiāng)縣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一八三○
滿中行,字思復,昌邑(今山東昌邑)人。治平中舉進士,元豐二年,以國子監(jiān)直講、著作佐郎為館閣??保文赀w太子中允、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明年,直集賢院,兼侍御史知雜事。元豐五年,出知無為軍,尋知相州。元豐八年,以司封郎中為起居郎。元祐元年四月,遷直龍圖閣、知明州。著有《昌邑集》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一四、三七六及《澠水燕談錄序》、《宋詩紀事補遺》卷二三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二六
韓正彥,字師德(一作思德),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琦兄璩之子。初授將作監(jiān)主簿,嘉祐中知昆山縣,浚塘七十里,得膏田數百頃。屢遷光祿寺丞、大理寺丞。熙寧中為比部員外郎、提舉兩浙路常平等事,提點河北路刑獄。元豐官制行,為倉部郎中。元祐中歷鴻臚少卿、司農少卿、少府監(jiān)、鴻臚卿,一知曹州、兩知滄州,又為河東、河北轉運使,加直秘閣。見韓琦《安陽集》卷四六《五兄著作墓志銘》、《侄孫四殤墓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六、二七六、三三五、三六八、四○二、四二九、四五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八,《吳郡志》卷一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