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負鼎(負鼎)  拼音:fù dǐng
傳說商時的伊尹原來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為一庖人。他背負鼎俎,以滋味游說湯,湯因而任以為相。后來伊尹助湯滅了夏桀。見《史記。卷三。殷本紀》。
《漢語大詞典》:夏子
指 禹 和 湯 。漢書·徐樂傳:“名何必 夏 子 ,俗何必 成 康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夏 , 禹 也; 子 , 湯 也。 湯 ,子姓?!?/div>
分類:
《漢語大詞典》:咸頀
亦作“ 咸濩 ”。 堯 樂《大咸》與 湯 樂《大頀》的并稱。泛指典雅的古樂。 唐 賈至 《〈工部侍郎李公集〉序》:“習 鄭 衛(wèi) 者難與言《咸》《頀》之節(jié),被氈裘者難與議 周公 之服?!表?,一作“濩”。 五代 崔棁 《晉朝饗樂章·群臣酒行歌》:“渥恩頒美祿,《咸》《濩》聽和音?!?/div>
分類:典雅
《漢語大詞典》:支湯(支湯)
晉 僧 支遁 和 南朝 宋 僧 惠休 (俗姓 湯 )的并稱。 明 高啟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詩:“詩成金磬韻尚揚,清才未必慙 支 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