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蘇武進人,字充閭。康熙間以國子監(jiān)生充銅版館纂修《古今圖書集成》。善畫花卉,師法蔣廷錫,賦色妍凈,折枝小幀尤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西永新人,字眉山。康熙間人。嗜學,旁及天官、地理、歧黃、律歷等書,才略優(yōu)長,而性耽泉石,居喪循古禮,不用僧道作法事。曾作《辟佛語》以訓后人。書法宗鐘、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71—1735
【介紹】:
清河南睢州人,字稚平,號介亭。湯斌子。繼承家學,務實踐,不立講學名。雍正元年,舉賢良方正,不就。有《贅言》、《臨漪園類稿》。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三湯準,字稚平,號介亭,睢州人。有《臨漪園詩集》。
清詩別裁集字稚平,河南睢州人?!鹬善綖槲恼咀?。幼承家學,以樂天守道自期。詩不求工,而隱冶性靈,自足天趣。詩以人重,人不以詩重也。作序者以孟山人、林處士擬之,恐非其倫。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于東昶,字湯谷,號茲山,平湖人??滴醺痈必?。有《錦璇閣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西南豐人,號玉峰。雍正間官福建鹽場大使。有《禹貢方域考》。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湯聘,字莘來,號稼堂,仁和人。乾隆丙辰進士,官至湖北巡撫。有《稼堂漫存稿》。
維基湯聘(1706年—1769年),字莘來,號稼堂,浙江仁和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舉,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二甲第八十四名。先任吏部騅封司額外主事,補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歷升本司員外郎,中調補文選司郎中。十年十月,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十二年二月,任翻譯鄉(xiāng)試內(nèi)簾監(jiān)試。十三年,轉任刑科掌印給事中。十五年六月,任陜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八月,任提督江西學政。十八年,任湖南辰沅永靖道。十九年正月,任湖南布政使。二十年十月,丁父憂。二十二年五月,服闕,獲命以布政使銜署陜西按察使,未赴任,授江西布政使。二十五年十二月,因饋贈巡撫阿思哈事發(fā)被革職留用。二十六年八月,授湖北巡撫。二十七年八月,調任江西巡撫。二十八年五月,因失察革職,罰修孝感縣城堤。二十九年十月工竣,授湖南按察使。三十年三月,擢升陜西布政使。十一月,再擢湖北巡撫。三十一年二月,調云南巡撫。三十二年正月,云南總督楊應琚獲罪,皇帝先命湯聘巡撫貴州。四月,湯聘自請嚴議,得旨仍赴貴州新任。五月,有證據(jù)顯示楊應琚的諸多罪行,湯聘都是知而不報,于是被革職并交刑部治罪。原擬處斬,十月改緩決。三十四年三月亡故。著有《稼堂漫存稿》。
人物簡介
維基湯先甲(1712年—1778年),字萼南,號辛齋。江蘇省蘇州府宜興縣(今無錫市宜興市)人,詩人、史學家、書法家。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第二甲第八名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纂修《欽定續(xù)文獻通考》。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以編修充丙子科貴州鄉(xiāng)試正主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考選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二月,乾隆帝因日食而求諫言,湯先甲應詔奏陳四件事,其中反對將彭家屏收藏野史視為大案、特意搜羅,乾隆帝當天召湯先甲入殿對談,針對奏摺中所列事項詰責辯論、剴切訓斥,聲音響徹宮殿,總共十馀刻鐘時間,湯先甲逐條對答明確清晰,語氣謙沖平和。乾隆帝認為湯先甲有諫言的責任,不加怪罪,嘉獎湯先甲忠誠正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閏六月,以監(jiān)察御史充己卯科浙江鄉(xiāng)試副主考。擢鴻臚寺少卿。九月,以鴻臚寺少卿差任河南學政。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改差貴州學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貴州省苗學,舊例不設廩膳生、增廣生名額,六月,奏請?zhí)碓O,與其他各省府相同,先于都勻府荔波縣開設廩生、增生各二名,自乾隆二十八年歲試實施,初補廩生,十年后方準出貢生,以后每四年一貢生,峒夷受鼓舞而向往教化。十二月,學政任滿回京。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任光祿寺少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遷通政使司參議。升內(nèi)閣侍讀學士,入直上書房,陪侍皇八子永璇讀書。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以內(nèi)閣侍讀學士充戊子科四川鄉(xiāng)試正主考。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以內(nèi)閣侍讀學士充乙酉科廣東鄉(xiāng)試正主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五月,皇八子永璇擅自由圓明園進京城,湯先甲與觀保都遭訓誡,降級調用。隨即授翰林院編修,仍直上書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五月,以翰林院編修充甲午科福建鄉(xiāng)試正主考。乾隆四十年(1775年)六月,以編修差廣東學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秩滿離任,因積勞患風痹疾,未回京覆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卒于回京途中。 湯先甲前后督三省學政、典五省鄉(xiāng)試、六次充鄉(xiāng)試、會試同考官,甄拔了許多名士。工于詩、古文辭,晚年想刪輯歷朝《會要》,編輯成一部《續(xù)政典》,未能完成。朝中官員談及正直大臣,必推湯先甲。書法工整清秀,曾經(jīng)手書趙執(zhí)信《談龍錄》一卷,并刊刻付梓。梁敦書〈蓬壺朝旭為湯少光祿賦文石〉詩中有句:「書法恰與光祿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蘇陽湖人,字孫書,號藥岡。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曾兩充同考官,得朱圭、徐延玉等人,名益重。有《藥岡詩鈔》、《詩馀》。
維基湯大紳,字孫書,號藥輔、藥園,江南常州府陽湖縣人,探花及第。乾隆七年(1742年),登壬戌科進士一甲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曾任會試同考官,著有《藥園詩鈔》八卷及《詩余》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其五,號對松。乾隆十六年進士,官工科給事中。封事數(shù)十上,有“湯多諫”之號。有《嘉藻堂集》。
全臺詩湯世昌(?~?),字對松,號其五,浙江仁和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乾隆廿四年(1759)以工科給事中差,十二月在福州接印。翌年二月初八抵臺接任巡臺御史,是年五月十三日回京。著有《嘉藻堂集》。(楊永智撰)
維基湯世昌,字其五,號對松,浙江仁和(今屬杭州市)人,中國清朝官員。湯世昌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任工科給事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與滿洲人寶麟分任漢、滿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同年五月返京。后降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著有《嘉藻堂詩集》。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湯尹燮,子理齋,旌德人,乾隆乙酉貢生,著《青壁齋詩略》。
人物簡介
全臺詩湯尚鵬(?~?),浙江嘉興人,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人士。太學生〖參考六十七《使署閒情》,臺銀本。編者按:《臺灣詩錄》誤作「湯高鵬」?!健#ㄊ┸擦兆?/blockquote>
人物簡介
維基湯萼棠,字韡齋,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進士出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登進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刑部員外郎,后升任刑部湖廣司郎中。乾隆三十九年(1772年)任刑部廣西司郎中、江西南安府知府。后升任吉南贛寧道。乾隆四十五年(1777年)署江西按察使、后署江西督糧道。
人物簡介
維基湯大奎(1728年—1787年),字曾輅,號緯堂,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清朝乾隆年間官員,官至臺灣府鳳山縣知縣。于林爽文事件中殉難。湯大奎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以試用署河南永城縣知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授福建福州府連江縣知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授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冬,林爽文在彰化起事,其黨曾伯達等南攻鳳山。當時湯大奎任期已滿,正在等候繼任。見亂勢蔓延,即率同僚招募鄉(xiāng)勇,日夜守御。鳳山縣尚無磚石城墻,僅有土垣三尺許。敵兵數(shù)千人來攻,參將瑚圖里率兵三百防御拱辰門,臨陣脫逃,最終敵軍突入城內(nèi),大奎身著朝服,持劍迎擊,死于亂刀之下。其長子荀業(yè)同遇害。清軍收復縣城后,方有仆人辨識其尸首,收殮入棺。朝廷恤贈云騎尉世襲。嘉慶五年(1800年)鳳山縣知縣吳兆麟、典史談坤于城隍廟檐口東壁為其樹立「忠節(jié)流芳」碑?!?a target='_blank'>清史稿》將其列入《忠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