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標幟(標幟)  拼音:biāo zhì
用以識別的旗幟或記號?!段宕菲皆挕V苁?。卷下》:「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個標幟,候今冬農(nóng)隙之時,興工板筑。」也作「摽幟」。
《國語辭典》:標兒(標兒)  拼音:biāo ér
1.標幟。如:「你沒看見那有個標兒寫得很清楚?!?br />2.特指插在要出賣東西上的草標?!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七:「只見外面一個人,手里拿著草書四幅,插個標兒要賣?!?/div>
《國語辭典》:酒旗  拼音:jiǔ qí
1.古代酒店的招牌。用布綴于竿頂,懸在店門前,以招徠客人。唐。張籍〈江南行〉:「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唐。杜牧 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也稱為「酒簾」。
2.星座名。為獅子座ψ、ξ和ω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饗飲食?!挂卜Q為「酒星」。
《國語辭典》:水簾(水簾)  拼音:shuǐ lián
1.水自高處如簾幕般平直流下。宋。歐陽修憶山示圣俞〉詩:「蝦蟆噴水簾,甘液勝飲酎?!菇?。元好問游黃華山〉詩:「黃華水簾天下絕,我初聞之雪溪翁?!?br />2.舊時茶館外掛的半截布門簾,以招引客人光臨?!端疂G傳》第二四回:「那婆子正在茶局子里水簾底下看見了?!?/div>
《漢語大詞典》:漢幟(漢幟)
(1). 漢王 劉邦 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 趙 幟,立 漢 幟?!?br />(2). 漢 人軍隊的旗幟。 唐 李約 《從軍行》:“游軍藏 漢 幟,降騎説蕃情?!?黎元洪 《檄山東文》:“陟 泰山 之巔,揮吾 漢 幟;決 黃河 之水,滌彼胡氛。”
(3). 漢 學(xué)的標幟。 清 皮錫瑞 經(jīng)學(xué)歷史·經(jīng)學(xué)復(fù)盛時代:“ 惠 戴 諸儒,為 漢 學(xué)大宗,已盡棄 宋 詮,獨標 漢 幟矣。”參見“ 漢學(xué) ”。
《國語辭典》:漢學(xué)(漢學(xué))  拼音:hàn xué
1.漢代學(xué)者研究經(jīng)書,注重考據(jù),故后世稱樸學(xué)、考據(jù)之學(xué)、訓(xùn)詁之學(xué)為「漢學(xué)」。與宋代義理之學(xué)「宋學(xué)」相對稱。
2.外國人稱有關(guān)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學(xué)問為「漢學(xué)」。
《國語辭典》:表識(表識)  拼音:biǎo zhì
1.標記?!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下》:「初,京師聞青、徐賊眾數(shù)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埂度龂尽菚?。周魴傳》:「井乞請幢麾數(shù)十,以為表幟,使山兵吏民,目瞻見之?!挂沧鳌副碇尽?。
2.標上記號?!逗鬂h書。卷七。孝桓帝紀》:「若無親屬,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shè)祠祭?!?/div>
分類:標記標幟
《漢語大詞典》:樹表(樹表)
(1).豎立標幟。墨子·號令:“出候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span id="r26egjq" class="book">《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又詳聚士,樹表其上,曰‘ 開章 死,埋此下’?!?br />(2).建立表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jīng):“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div>
《國語辭典》:標子(標子)  拼音:biāo zi
1.民間互助會中填寫標金的紙簽。如:「等標子會齊了就開標。」
2.發(fā)標勁,有倔強脾氣的人?!镀坊▽氳b》第三回:「蓉官吐了舌,說道:『好不怕人,這才算個標子?!弧?/div>
《漢語大詞典》:標勁(標勁)
(1).謂擺闊氣,講排場。《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二回:“他本是個闊人,等到這筆昧心錢到手之后,越發(fā)鬧起標勁來?!?朱自清 《初到清華記》:“一位清華學(xué)生在屋里只穿單大褂,將出門卻套上厚厚的皮大氅。這種‘行’和‘衣’的路數(shù),在當時卻透著一股標勁兒。”
(2).謂倔強的脾氣。 茅盾 《手的故事》:“‘謝謝二少爺,我不要保;我跟他們?nèi)?!看他們敢--把我五馬分尸么?’聲音很尖脆,不像是五十多歲的老婆子?!?! 黃二姐 的標勁還像二十年前!’”
《漢語大詞典》:表旗
邊境線上的標幟,猶后世的界碑。左傳·昭公元年:“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讀左傳·昭公》:“表旗即后世界碑之類?!?/div>
分類:邊境標幟
《漢語大詞典》:表著(表著)
(1).顯揚昭著。 漢 班固 《白虎通·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己之功業(yè),明當致施是也?!?明 王守仁 《傳習(xí)錄》卷中:“古之英才,若 子房 、 仲舒 、 叔度 、 孔明 、 文仲 、 韓 、 范 諸公,德業(yè)表著,皆良知中所發(fā)也。” 魯迅 《〈勁草〉譯本序》:“ 托氏 撰述之真得以表著,而譯者求誠之志或亦稍遂矣?!?br />(2).用標幟標明固定。左傳·昭公十一年:“朝有著定,會有表,衣有禬,帶有結(jié)。會朝之言,必聞于表著之位,所以昭事序也。” 杜預(yù) 注:“著定,朝內(nèi)列位常處,謂之表著?!?br />(3).猶標柱。 宋 葉適 《靈巖》:“ 吳 人宅沮洳,茲山抑其鎮(zhèn);陡起為表著,突兀數(shù)尋仞?!?br />(4).猶撰述。 明 宋濂 《滁陽蔡氏道山阡表》:“某與 彝 交既久,若異姓昆弟然。故因其請為表著先塋之碑,使后世有考焉。”
《漢語大詞典》:酒標(酒標)
即酒簾。酒店的標幟。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十二:“初到 臨清 ,三朝行香,偶酒家酒標掛低了,掣落其紗帽?!?清 洪升 《長生殿·疑讖》:“我家酒鋪十分高,罰誓無賒掛酒標?!眳⒁姟?酒簾 ”。
《國語辭典》:酒簾  拼音:jiǔ lián
古代酒店的招牌。用布綴于竿頂,懸在店門前,以招徠客人。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挂卜Q為「酒簾子」、「酒幌」、「酒旗」、「酒望子」、「望子」。
《國語辭典》:舉白旗(舉白旗)  拼音:jǔ bái qí
戰(zhàn)場上豎起白旗,以表示投降的標幟。亦用以比喻服輸或沒辦法。如:「辯不過她那三寸不爛之舌,我只好舉白旗了?!?/div>
標幟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一)利劍,此有二義:一、中智之義,密宗之中道,為諸法本不生,有(表)空(遮)不二,而有之邊為本不生,空之邊亦為本不生,故以本不生中道之劍為標幟。蓋中道之智,不動于有之邊,亦不動于空之邊,故名不動尊。兩部之辨事真言通用不動之深義在斯。二、降魔之義,魔者以無始之間隔為其體,故揮不二中道之智劍,則無量魔軍不攻自降,表此義以智劍為標幟。(二)罥索,此有四義:一、系縛之義,縛四魔之意也。二、引攝之義,以大悲方便能引一切迷徒,使入于法界曼荼羅故。三、大寂靜不動之義,何則喻三學(xué)則戒如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右手之劍,是風大之動,而為能殺之慧也,左手之索,是空大之不動,而為能縛之定也,是故兩手所持合表動即不動之義也。大寂靜與大定同。四、不動即動之義,以索縛住散動之魔是不動之義,引攝沈淪,是動之義也。(三)獨股杵,此有四義:一、菩提心之義,二中一股杵之印(立左右之二中指),是最初發(fā)心三昧耶戒之印故,又為阿閦佛之三昧耶印故。二、能破之義,一股者上下銳利,而有能破之相,外道凡夫著于生死,聲聞緣覺著于涅槃,今住焉舍焉取不二之實德,則生死涅槃之二執(zhí)皆息,不倚二邊,故不動也,即能破二執(zhí),故以上(破涅槃之執(zhí))下(破生死之執(zhí))銳利之獨股表之。三、二利具足義,劍者上求菩提之智,索者下化眾生之悲,獨股杵者,通徹上下,表具足二利,即勝義(上求),行愿(下化),三摩地(二利本體),三種之菩提心也。不動以菩提心為其體,故以獨股為標幟。四、三十七尊住心城義,獨股者是一心法界也,四處各鐫八葉之蓮華者,四波羅蜜十六菩薩八供四攝也,最中所把處,彰四寶珠,中心埋一寶珠,是五佛也,故以是表三十七尊住心城之中道,一實本不生之妙慧(若依立印軌及底哩三昧耶經(jīng)下卷則應(yīng)以三股杵縛曰羅寶棒為標幟。何則?為尊之所持故,但古來多用上三種,故略而不注)。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參見:不動明王)附錄。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作幖幟。標者表也,又旌旗也,標幟者,彰表之義。真言之法,以身印器具等彰表如來內(nèi)證之德。大日經(jīng)五曰:「秘密主,有造漫荼羅圣尊分位種子標幟,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同疏四曰:「種種世諦門,皆是法界幖幟。」同演密鈔九曰:「標幟者彰表之義也,謂彰表如來內(nèi)證之德也。」玄應(yīng)音義二十五曰:「幖幟,通俗文徽號曰標,私記曰幟。字皆從巾,或從木作標,謂以木為標,標而記之,此亦兩通。」
法界標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密教之意,謂一切種種之俗事,皆悉為無上菩提之標幟。大日經(jīng)疏四曰:「種種世諦門,皆是法界標幟。所謂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中略)定日者,日喻本尊身,月喻修習(xí)瑜伽行。」演密鈔五曰:「謂軍旅既行,幢旗為前導(dǎo),則識其主也。法界標幟亦復(fù)如是,諸佛如來于一切大會曼荼羅中,建此無上菩提標幟,能令八部等類善根性者觀此種種像類。則識法界主,親近修行,故曰皆是法界標幟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