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勇,本名明基。齊明帝長子。少有廢疾,不堪出人間,止加除授。初為都督、揚州刺史,累遷侍中、司空。蕭衍(梁武帝)平建鄴,以為太尉。梁代齊,封巴陵郡王,奉齊后。梁武帝天監(jiān)中卒。謚隱。
釋智順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出徐氏?,樢R沂人。年十五。事鐘山智度為沙門。少穎異。博通群經(jīng)。尤精涅槃成實。門徒數(shù)百。嘗罹俗事所折困。而順無易所守。竟陵文宣王厚遇之。延居冶城寺。司空徐孝嗣高其行。師承之。及東昏不德誅孝嗣。孝嗣子緄。賴順營護而免。嘗夜有盜。而使令者獲之。順留密室中。黎明遺以金帛而導之善。乃遣去。游禹穴。寓云門。名振江左。而神情肅物。見者懼焉。天監(jiān)中卒。壽六十。臨終遣弟子露骸以施禽鳥。門人窆之寺側。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智順。本姓徐。瑯琊臨沂人。年十五出家。事鐘山延賢寺智度為師。少而聰穎篤志過人。雖年在息慈。而學功已積。及受具戒秉禁無疵。陶練眾經(jīng)而獨步于涅槃成實。講說徒眾常數(shù)百馀人。嘗以事生非慮頗致坎折。而貞素確然其徽無點。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為修治城寺以居之。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奉以師敬。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竄避禍順身自營護。卒以見免。緄后重加資俸。一無所受。嘗有夜盜順者。凈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于房內(nèi)。明旦遺以錢絹。喻而遣之。其仁洽篤恕如此。后東游禹穴止于云門精舍。法輪之盛復見江左。順為人謙虛恭恪。形器若神風軌嚴厲。動無失厝。故士庶瞻禮常有懼焉。以天鑒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順之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忽索齋飲。弟子曇和以順絕谷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順咽而還吐。索水灑漱。語和云。汝永出云門不得還住。其執(zhí)節(jié)清苦皆此之類。臨終之日房內(nèi)頗聞異香。亦有見天蓋者。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門人不忍行之。乃窆于寺側。弟子等立碑頌德。陳郡袁昂制文。法華寺釋慧舉又為之墓志。順所著法事贊及受戒弘法等記。皆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3—501 【介紹】: 即東昏侯。南朝齊皇帝,本名明賢,明帝輔政后改名寶卷,字智藏。明帝次子。明帝建武元年,立為皇太子。永泰元年即位,賦斂繁苛,親信宦官、左右,肆意殺戮大臣徐孝嗣、沈文季等,殘暴酷虐,人心離散,國勢日衰。時戰(zhàn)事頻繁,軍餉匱乏,仍以所斂財富,大興土木,生活奢侈荒淫。及蕭衍起兵圍建康,守將張稷叛帝內(nèi)應,城破被殺。在位三年。和帝立,追封東昏侯。
全齊文·卷五
侯諱寶卷,字智藏,本名明賢。明帝第二子。建武元年立為皇太子。永泰元年七月即位,明年改元永元。在位三年見弒,追封東昏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6 【介紹】: 名一作深,唐人避諱改。北魏宗室,鮮卑族,字智遠。元嘉子。襲爵廣陽王。孝明帝初,為肆州刺史,后為恒州刺史,在州貪污納賄。坐淫亂事免官,以王還第。及破六韓拔陵起事,詔以北道大都督往征之,降附者頗眾。旋鮮于修禮、杜洛周起事,淵為大都督往征,以軍無斗志,退走定州,為刺史楊津所逐,淵逃走,為葛榮所執(zhí)殺,追謚忠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6—530 【介紹】: 北魏人,南朝齊宗室,字智亮。齊明帝第六子。封鄱陽王。蕭衍克建康,寶夤奔魏,請兵南攻。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軍圍逼壽春,寶夤力戰(zhàn)破走之,封梁郡開國公。后乘勝攻梁軍于鐘離,淮水暴漲,魏軍撤退,免官。永平四年,復領兵,屢敗梁師。為殿中尚書。孝明帝神龜中,出為徐州刺史。勤于政治,吏民愛之。正光二年,為尚書左仆射,制定考官制度。五年,受命鎮(zhèn)壓秦州,莫折天生起事,掌重兵在外,為朝廷疑忌。孝昌三年,遂起兵反,建元隆緒。兵敗,投奔萬俟丑奴,為太傅。丑奴敗,寶夤被擒,死于洛陽。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寶夤字智亮,南蘭陵武進人。齊明帝第六子。建武初封建安王。永元末,授車騎將軍。為張欣、泰王靈秀所擁立。尋敗見執(zhí),東昏不罪,以為荊州刺史。和帝即位,以為衛(wèi)將軍南、徐州刺史。梁武將革命,懼誅來奔。宣武以為鎮(zhèn)東將軍、揚州刺史,丹陽郡公,加號齊王。正始初,改封梁郡公,以鐘離之敗免。永平末,假安南將軍。延昌初,除安東將軍、瀛州刺史。遷撫軍將軍、冀州刺史。靈太后臨朝,除鎮(zhèn)東將軍。熙平初,授左光祿大夫、殿中尚書。神龜中,除車騎將軍、徐州刺史。正光中,徵為車騎大將軍、尚書左仆射。莫折、念生僭號,出為西道行臺。拜侍中、驃騎大將軍,假大將軍、尚書令,進司空。以涇州之敗恕死為民。尋除征西將軍、雍州刺史,假車騎大將軍、西討大都督。念生平,除車騎將軍、尚書令。以孝昌三年十月自立為皇帝,改元隆緒,國號齊。為其下侯終德所敗,奔萬俟、丑奴,丑奴以為太傅。永安三年,與丑奴俱為爾朱天光所擒,送京師賜死。
李遐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7—528 【介紹】: 北魏隴西狄道人,字智遠。李茂孫。起家司空行參軍,累官河內(nèi)太守。聞爾朱榮稱兵向洛,至其郡境,元子攸(孝莊帝)潛濟河北與榮相會,遐遂從駕南渡。至河陰,為亂兵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88—502 【介紹】: 即齊和帝。南朝齊皇帝,字智昭。明帝第八子。明帝建武元年封隨郡王。東昏侯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東昏侯廢,寶融即位。在位一年,被迫讓位。蕭衍代齊稱帝,降為巴陵王。尋被殺,齊亡。謚和。
全齊文·卷五
帝諱寶融,字智昭,明帝第八子。建武元年封隨郡王。永元元年改封南康王,出為西中郎將、荊州刺史。二年,長史蕭穎胄、雍州刺史蕭衍舉兵。三年,擁立于江陵。改元中興。在位二年,禪位于梁,封巴陵王。尋死,追謚曰和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陜服童子依荊州長沙寺禪坊。沙門法京隸業(yè)。既落發(fā)稟戒。厲操敦行。負帙楊輦造建鄴龍光僧綽。以進慧學。踰紀三藏克通。梁建安侯蕭正立。造普明寺。請居之。時禪師慧湛。方以定學??镱I徒屬。遂咨詢其秘要焉。乃歷名山。養(yǎng)志弘道。后復遇沙門道會于龍盤。而開決其妙。則四威儀中不離正受。住開善寺。畢志泉石。寂默自怡。至老無競于世。以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終。壽七十七。葬獨龍山。沙門慧皓樹碑。五兵尚書蕭濟銘。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智遠。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陜服。幼而聰穎早悟非常。居荊州長沙寺禪坊。為法京沙門之弟子也。卓然獨立靖記玄心。至于戒年清潔逾厲而慧業(yè)未深。遙想揚輦遂負[袌-包+矢]沿波達于建業(yè)。龍光僧綽一代英雄。乃肆心仰旨專門受教。學逾一紀。解通三藏。梁建安侯蕭正立。務兼內(nèi)外兼弘孔釋。造普明寺請遠居之。以伸供養(yǎng)之志也。有慧湛禪師。定品惟深晚學宗領。遂具受秘法咨質(zhì)玄觀。定水既澄慧門宜敞。及研習大乘洞其根葉。又歷名山養(yǎng)志弘道。與沙門道會同集龍盤。夙昔素心一期開決。因住開善畢志山泉。城闕不窺世華無涉。守靜自怡年老無舍。以陳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旦。終于此寺禪坊。時年七十有七。遺旨不令哭。奄如入定。乃窆于獨龍之山。新安寺沙門慧皓曰。吾與伊人早同法門久稟戒道。嘆法橋之忽壞痛寶舟之已沈。乃率庸才仰傳實德。五兵尚書蕭濟。鴻才碩學行潔名高為之銘頌。
刁整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7 【介紹】: 北魏渤海饒安人,字景智。刁雍孫。頗涉書史,解音律。輕財好施,交結名流,然貪而好色,為議者所貶。孝文帝入洛,除司空法曹參軍。后屢遷郎中,拜右軍將軍。孝明帝正光初元叉誣整將叛,被幽囚,后得免。及胡太后再臨朝,任安南將軍、光祿大夫。時河北喪亂,奉母客齊州,加衛(wèi)大將軍。卒于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28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智通。初除安成國世子。襲封安成郡王。歷任會稽太守、湘州刺史。博學強記,好弄,尚力。在州專意聚斂,無治績,頻被案劾。所著詩賦數(shù)千言,元帝集而序之。
賈智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中山無極人,字顯知。賈顯度弟。累軍功除金紫光祿大夫,封義陽縣伯。隸爾朱仲遠部。及爾朱榮死,爾朱仲遠舉兵向洛,智不從,且率部拒擊之。后從爾朱度律北拒高歡,敗于韓陵。與兄及斛斯椿謀除爾朱氏,智入京師擒爾朱世隆兄弟。孝武帝初,為滄州刺史,貪縱害民。孝靜帝天平初赴晉陽。后坐事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8 【介紹】: 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字智進。蕭機弟。少清敏,好屬文,深為蕭綱所親賞,與蕭曄等并預密宴,號東宮四友。梁武帝普通六年,以王子封南浦侯。歷寧遠將軍,遷淮南、吳郡太守,所臨常赤地大旱,人號“旱母”。侯景之亂,守東府,城陷被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8—553 【介紹】: 即梁武陵王。字世詢,別字大智。南朝梁武帝第八子。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封武陵王,歷任寧遠將軍,揚州、益州刺史。太清中,侯景亂,紀不赴援。武帝死,稱帝于蜀。武帝太清五年,以討景為名,率軍東下,將圖荊陜。至西陵峽,與江陵各軍相持。時元帝已即位,求西魏援助,西魏遣軍攻蜀,紀未至江陵,后方已失,兵敗,為元帝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9—599 【介紹】: 南朝陳僧。丹陽人,俗姓陶。專攻律學,住揚都奉誠寺。陳宣帝時敕受大律都,僧尼從之受戒者達三千余眾。著有《律義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丹陽人。母齊中書阮韜女。文始在娠。夢梵僧以松枝授之曰。與汝子男。為麈尾。及生。骨氣視他有異。年十五。師寶田寺沙門智成。受具之后。即依奉誠僧辯。學十誦。復歸大明彖公下。通練諸部。梁大同七年。詔于光業(yè)寺。首開律藏。以靈味瓦棺等寺奏請也。時陳郡殷鈞為檀越。聽眾二百。成規(guī)肅然。屬梁季。禍難薦作。乃避地閩中。而僧宗法準皆執(zhí)卷請益。真諦三藏亦同止晉安。故講譯交會。而法門增氣矣。屠沽變業(yè)。漁獵革心。內(nèi)眾資身之具。于是備焉。逮陳氏有國。徒侶益進。宣帝嘗用兵淮淝。詔僧尼餫饟。以紓民力。文因諫曰。君子以禮義為國。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豈禮義哉。且啟敵人覬覦之心。陛下今日寧欲以效宇文之酷乎。宇文之廢滅三寶。是自廢滅也。祚促祿窮。行當見之。乃停罷前詔。尚書令濟陽江總尤忻慕。閱旬日輒造房訪道。隋興憲章頹弛。仍賴文以振勵云。璽書為褒勉。前后州將皆尊仰。年德。脩敬罔怠。柱國武山公郭衍。每躬??妻子。詣寺齋會。請敷暢。負笈來受。動盈千數(shù)。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終。于所住寺。壽九十一。窆寺之南山東壟。直辯律師墓。平生講十誦。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遺教等。各有差。著律義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薩戒疏兩卷。弟子得戒者。三千馀人。得法者則道志法成為拔萃。昔文夢。釣海獲二大魚。心獨異之。以詢建初瓊上人。瓊曰斯吉兆也。后必有二龍。傳公業(yè)者。志才解優(yōu)美。太尉晉王禮敬之。待為家僧。仁壽間?;廴盏缊鲠尫ㄕ摗槲臉浔?。以表其墓。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智文。姓陶。丹陽人。母齊中書完韜女也。懷文之始夢睹梵僧。把松枝而授曰。爾后誕男與為麈尾。及文生也卓異恒倫。志學之年依寶田智成。以為師傅。既受具后專講玄津。以戒足分為五乘。律檢開成七眾。豈止通衢生死。亦乃組轡道場。義須先精方符佛意。值奉誠僧辯。威德冠眾解行高物。傳業(yè)之盛獨步江表。推其領袖則大明彖公。文初依辯學。后歸彖下。十誦諸部罔弗通練。以梁大同七年。靈味凡官諸寺啟敕。請文于光業(yè)寺。首開律藏。陳郡殷均為之檀越。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屬梁末禍難。乃避地于閩下。復光嶺表。時僧宗法準。知名后進。皆執(zhí)卷請益。又與真諦同止晉安。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邊俗信心于斯風革。酒家毀其柞器。漁者焚其罟網(wǎng)。僧尼什物于是備焉。有陳馭宇江海廓清。講授門徒彌繁梁季。宣帝命旅剋有準淝。一戰(zhàn)不功千金日喪。轉輸運力遂倩眾僧。文深護正法不懼嚴誅。乃格詞曰。圣上誠異宇文廢滅三寶。君子為國必在禮義。豈宜以勝福田為胥下之役。非止延敵輕漢。亦恐致罪尤深。有敕許焉。事即停寢。爾后凡所詳奏莫非允愜。理眾擯罰咸符時要。尚書令濟陽江總。??道造房無爽旬月。是知學而有祿德必有鄰。法位宜升眾望悅矣。大隋革運別降綸言。既屏僧司憲章律府。大軍之后荊棘攸生。十濫六群滋彰江表。文又案法澄剪。尋得無聲深。可謂少壯免白發(fā)之妖。稊莠絕青田之穢矣。前后州將。甫及下車。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柱國武山公郭衍。祇敬倍常。躬攜妻子到寺檀舍。盛設法齋請敷律題。抑揚剖析有克壯之姿。聽侶千馀罔不嗟服。以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遷于住寺。春秋九十有一。即窆寺之南山東壟。與辯律師墓相望。自文之據(jù)道也器宇剛物風范肅人。戒品圓凈處斷明白。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眾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又金陵軍火遺燼莫留。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講十誦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金光遺教等各有差焉。著律義疏十二卷。羯磨疏四卷。菩薩戒疏兩卷。學門傳貴以為口實。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馀人。學士分講者。則寶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覺等。惟道志法成。雙美竹箭擁徒建業(yè)。文昔夢泛舟海釣獲二大魚。心甚異之。及于東安寺講。麈尾才振兩峰俱落。深怪其事。以詢建初瓊上。乃曰。斯告之先見。必有二龍傳公講者。其言果矣。志名解最優(yōu)。大尉晉王。家僧禮待。以仁壽之歲。志為樹碑內(nèi)。慧日道場釋法論為文。
蕭撝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73 【介紹】: 北周人,南朝梁宗室,字智遐。蕭秀子。年十二,入國學,博覽經(jīng)史,雅好屬文。侯景作亂,蕭紀稱帝,撝任益州刺史,守成都。西魏軍攻蜀,撝以城降,任侍中。入周,參與麟趾殿校定經(jīng)史。出為上州刺史,為政仁恕。后于露門學為文學博士,官至少傅。善草隸,通算數(shù)醫(yī)方。有集已佚。
全后周文·卷十九
撝字智遐,蘭陵人,梁武帝弟安成王秀之子,封永豐縣侯,歷給事中、太子洗馬、中舍人、黃門侍郎,出為寧遠將軍、宋寧、宋興二郡守;轉輕車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守。武陵王紀承制,授使持節(jié)、忠武將軍,遷平北將軍、散騎常侍,領益州刺史,及稱尊號,附付中、中書令,封秦郡王。紀東下,以為征西大將軍、都督益梁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守成都,兵敗,降于魏。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歸善縣公。周受禪,進爵黃臺郡公。武帝即位,授禮部中大夫,出為上州刺史,入為文學博士。天和末授少保,后轉少傅,改封蔡陽郡公,建德二年卒,贈益州刺史,謚曰襄,有《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