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2—520 【介紹】: 北魏渤海蓨人,字僧智。涉獵經史,頗有文才。得族祖高允引薦,任中書博士,轉侍郎,稍為孝文帝所知。太和十七年,官通直散騎常侍。微習弓馬,以將才自許。孝文帝南討,假聰輔國將軍援渦陽,躁怯少威,所經淫掠無禮,及與敵戰(zhàn),望風退敗,乃黜為民。宣武帝時為散騎常侍,屢依附權佞,諂媚反覆,賄納彰聞。孝明帝時官終光祿大夫。
樓惠明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東陽太末人,字智遠。立性貞固。有道術。居金華山,傳禽獸毒螫者皆避之。宋明帝、齊高帝徵召皆不至。文惠太子在東宮,苦延方至,仍又辭歸。齊武帝永明三年,自金華輕舟回豐安,旬日之間,唐寓之亂起,城陷,唯豐安獨全,時人以為有先覺。齊武帝敕為立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講說經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時有影響之作。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姓顧氏。本名凈藏。吳郡吳人。吳少傅曜之八世也。高祖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唐令。祖瑤之員外郎。父映奉朝請。早亡其母嘗夢。出繞吳城一匝。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眾星墜地取而吞之。因而有娠焉。及生藏也。少而聰敏。常懷退讓。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先讓而處下末。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此諸名德傳如前述。藏稟依訓范敬義弘隆。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藏亦從之。待師進飲藏還進飲。乃至平復方從師好。自是戒德堅明學業(yè)通奧。眾所知識超于夷等。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初從受學。挹酌經論統(tǒng)辯精理。及其開關延敵。莫能涉其津者。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預有比蹤罔不折伏。于是二僧嘆揖。自以弗及之也。齊太尉文憲王公。深懷欽悅爰請安居。常嘆相知之晚。太宰文宣王。建立正典紹隆釋教。將講凈名選窮上首。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探授符策乃得于藏。年臘最小獨居末坐。敷述義理罔或抗衡。道俗翕然彌崇高譽。先是會稽慎法師。志欲宣通妙法。乃請文宣方求講匠。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信同瓶喻有似燈傳。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未還吳郡道流生地。學人裹糧隨之不少。永元二年重游禹穴。居法華山結眾弘業(yè)。及齊德將謝。王室大騷。天地既閉經籍道廢。遂翻然高舉。欲終焉禹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嗜A繼至。方游京輦。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竦敬。圣僧寶志遷神。窀穸于鐘阜。于墓前建塔。寺名開善。敕藏居之。初藏未受具戒。遇志于定林上寺。遂推令居前。垂示崇敬之跡。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時梁武崇信釋門。宮闕恣其游踐。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沙門一不沾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貧道昔為吳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乃祖定光。金輪釋子也。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之處。若付在尚方。獄中不妨行道。即拂衣而起。帝遂罷敕任從前法。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皆此類也。有野姥者。工相人也。為記吉兇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長??芍寥灰印r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講解頓息。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遂探經藏得金剛般若。受持讀誦畢命奉之。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以待死至。俄而聞空中聲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是報盡期。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乃大驚起曰。何因尚在世也。前見短壽之相。今了一無。沙門誠不可相矣。藏問。今得至幾。答云。色相骨法年六十馀。藏曰。五十為命。已不為夭。況復過也。乃以由緣告之。相者欣服。竟以畢年辭世。終如相言。于是江左道俗。競誦此經。多有徵應。乃至于今日有光大。感通屢結。逮梁大同中。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肆情下達。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于時盛哲無敢抗者。匿然投筆。后以疏聞藏。藏以筆橫轢之告曰。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而帝意彌盛。事將施行于世。雖藏后未同。而敕已先被。晚于華光殿設會。眾僧大集。后藏方至。帝曰。比見僧尼多未誦習。白衣僧正不解科條。俗法治之傷于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此雖是法師之事。然佛亦復付囑國王。向來與諸僧共論。咸言不異。法師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臨僧事。實光顯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帝曰。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正謂俗愚過重。自可依律定之。法師乃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誠欲降重從輕。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故敢乞矜恕。帝曰。請問諸僧犯罪。佛法應治之不。答曰。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意謂亦治不治。帝曰。惟見付囑國王治之。何處有不治之說。答曰。調達親是其事。如來置之不治。帝曰。法師意謂。調達何人。答曰。調達乃誠不可測。夫示跡正欲顯教。若不可不治。圣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則眾僧不立。一向不治亦復不立。帝動容追停前敕。諸僧震懼相率啟請。帝曰。藏法師是大丈夫心。謂是則道是。言非則道非。致詞宏大。不以形命相累。諸法師非大丈夫。意實不同言則不異。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豈非意在不同耳。事遂獲寢。藏出告諸徒屬曰。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乃是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數(shù)。未必稱意。況復眾僧。五方混雜未易辯明。正須去其甚泰耳。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若能遵用足相綱理。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常欲勸令罷之。豈容贊成此事?;蛟?。理極如此。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藏笑曰。此實可畏。但吾年老??v復荷旨附會。終不長生。然死本所不惜。故安之耳。后法云謂眾曰。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聽侶千馀。皆一時翹秀。學觀榮之。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別敕大德三十人預座。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招集道俗。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惟留衣缽。馀者傾盡一無遺馀。陳郡謝幾卿。指掛衣竹戲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滅意何由盡。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還居開善因不履世。時或敕會。乃上啟辭曰。夙昔顧省心惑不調。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而從緣流二十馀載。在乎少壯故可推斥。今既老病身心俱減。若復退一毫。便不堪自課。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非敢傲世求名。非欲從閑自誕。是常人近情。懼前徑之已迫耳。帝手敕喻曰。求空自閑依空入慧。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不違三乘。亦以隨喜。惟別之際能無悵然。岐路贈言古人所重。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為首方便利益。隨時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敕往反頻。仍久之然持操不改。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而帝意在于智者。仍取之矣?;侍佑认嗑唇?。將致北面之禮。肅恭虔往。朱輪徐動鳴笳啟路。降尊下禮就而謁之。從遵戒范永為師傅。又請于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咨質。朝賢時彥道俗盈堂。法筵之盛未之前聞。又于北閣更延談論。皆嘆曰。陪預勝席未曾有也。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毀譽不動榮利未干。宴坐空閑毅然山立。雖神宇凝隔風韻清高。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謂望儼即溫。君子之變者矣。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并是茅茨容膝而已?;侍勇劧斡[。各賦詩而返。其后章云。非曰樂逸游。意欲識箕潁。藏結心世表。常行懺悔。每于六時翹仰靈相??谠?。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止允ヒ舛嗥?。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嘗宿靈曜寺。夜行暫用心。見有金光照曜。一室洞明。人問其故。答曰。此中奇妙未可得言。是旦遘疾至于大漸。帝及儲君中使相望。四部白黑日夜參候。敕為建齊手制愿文。并繼以醫(yī)藥。而天子不整。唯增不降。臨終詞色詳正。遺言唯在弘法。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五。敕葬獨龍之山。赴送盈道同為建碑。墳所寺內各一。新安太守蕭機制文。湘東王繹制銘。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其一寶裝。其一者素。留素者與藏。又徵士廬江何胤。居吳郡虎丘。遇一神僧。捉一函書云。有人來寄語頃失之。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后訪魏僧云。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時人咸謂藏之所致。又彭城劉混之罪當從戮。藏時處后堂。為帝述四等義。外奏聞之。帝曰。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藏曰。言行乘機也。今機發(fā)而不中。失在何人。四等之舉義非徒設。帝遂舍而不問。竟以獲免。劉氏終亦不委斯由。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各著義疏行世。
王智深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瑯邪臨沂人,字云才。從謝超宗學。蕭道成為鎮(zhèn)軍時,以丘巨源薦,為府行參軍。后除豫章王國常侍,遷太學博士。齊武帝時,命撰《宋紀》。郁林王隆昌元年,遷竟陵王司徒參軍,坐事免。家貧,曾五日不得食,掘莧根充饑。
元慶智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陽平王拓跋熙玄孫。善文牘,初為著作佐郎,累遷至太尉主簿。性貪鄙,事無大小,得物然后判?;蚴當?shù)錢,或二十錢,得便取之。府中稱為“十錢主簿”。
蕭寶玄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0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深。齊明帝子。明帝建武初,封江夏郡王。出為郢州刺史。東昏侯即位,為都督,南徐、兗二州刺史。明年,崔慧景舉兵反,寶玄密與相應,開門納之?;劬皵?,寶玄被殺。
蕭寶嵩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2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靖。齊明帝子。封晉熙王,歷冠軍將軍、丹陽尹,遷南徐州刺史。和帝中興初以為中書令。明年以謀反為蕭衍所殺。
蕭寶攸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2 【介紹】: 名或作寶修。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宣。齊明帝子。明帝建武二年,封邵陵王。三年,為北中郎將。遷征虜將軍,領石頭戍事、丹陽尹。東昏侯永元元年,江州刺史陳顯達起兵反,至建康,敗死。寶攸出為江州刺史。還京師,授中軍將軍、秘書監(jiān)。和帝中興末,蕭衍專政,寶攸以謀反被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2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智淵,一作智泉。齊明帝子。封廬陵郡王。歷仕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明帝永泰元年,會稽太守王敬則受帝猜忌,起兵反,敗死。寶源徙會稽太守。和帝即位,以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未拜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504 【介紹】: 北魏代人,字智君。鮮卑族。陸琇弟。年十五為中書學生,拜侍御中散,歷遷給事黃門侍郎。在樞要十余年,以忠厚見稱。孝文帝改制時,令其私喻國戚,無疏遠之意。出除正平太守,在郡七年,號為良吏。宣武帝景明二年,咸陽王元禧謀反,兄琇被陷死于獄,訴兄冤不已。正始初,復琇官爵。未幾卒。謚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河東汾陰人,字延智。薛破胡子。為人方正有理識,終日莊矜,見者莫不禮敬之。孝文帝太和十五年,為著作佐郎,遷治書侍御史,彈劾不避強御,累遷直閣將軍,兼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帝每欲進其位,聰苦辭不受。宣武帝即位,除齊州刺史,政尚簡靜。卒于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479 【介紹】: 即宋順帝。字仲謀,一作仲謨,小字智觀。南朝宋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后廢帝被殺,即位。在位三年,被蕭道成所迫讓位,降為汝陰王。南朝宋亡。尋為衛(wèi)士所殺。謚順。
全宋文·卷十
帝諱準,字仲謀。(《文選·褚淵碑》注引《宋書》作「仲謨」。)小字智觀,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歷揚州刺史,都督揚、南豫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元徽五年七月,后廢帝遇弒,奉迎即位,改元升明,在位三年,禪于齊,逾月死,年十三,謚曰順帝紀。

人物簡介

簡介
劉贊(470年-479年),本名劉智隨,字仲敷,宋明帝劉彧第九子,母為徐良人。
劉躋 朝代:南北朝

人物簡介

簡介
劉躋(470年-479年),初名智渙,字仲升,宋明帝劉彧第八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出裴氏。河東聞喜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避難居京口。少能弓馬。隨王玄謨申坦北討。既而自悔曰。殺人以求榮祿。非我志也。棄去之?;蚵勅俗x瑞應經感悟。投南澗宗禪師。受五戒。宋孝武迎成都印禪師于京師。復依之。因從歸蜀薙落。時年三十六矣。乃專精十誦下江陵受禪旨于隱具二師。義嘉之亂移京師興皇。聽穎公講律。定林法獻挹其議論。??之以歸。后馀杭釋僧志請開十誦于鄉(xiāng)之寶安寺。又為云棲寺。主竟陵文宣王既建普弘寺延之。以唱毗尼學者數(shù)百。仍為朱方慧始說法。每見親里知舊。訓以孝悌。齊永元三年。春秋七十二。還卒于京師之安樂寺。
高僧傳·卷第十一 明律
釋智稱。姓裴。本河東聞憙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后也。祖世避難寓居京口。稱幼而慷慨頗好弓馬。年十七隨王玄謨申坦北討獫狁。每至交兵血刃。未嘗不心懷惻怛。痛深諸己。卻乃嘆曰。害人自濟非仁人之志也。事寧解甲。遇讀瑞應經乃深生感悟。知百年不期國城非重。乃投南澗禪房宗公。請受五戒。宋孝武時迎益州仰禪師下都供養(yǎng)。稱便來意歸依。仰亦厚相將接。及仰反汶江因扈游而上。于蜀裴寺出家。仰為之師。時年三十有六。乃專精律部大明十誦。又誦小品一部。后東下江陵。從隱具二師更受禪律。值義嘉遘亂。乃移卜居京師。遇穎公于興皇講律。稱咨決隱遠發(fā)言中詣。一時之席莫不驚嗟。定林法獻于講席相值聞其往復清玄。仍攜止山寺。于是溫誦小品研構毗尼。后馀杭寶安寺釋僧志。請稱還鄉(xiāng)。開講十誦。云棲寺復屈為寺主。稱乃受任。少時舉其綱目示以憲章。頃之反都。文宣請于普弘講律。僧眾數(shù)百。皆執(zhí)卷承旨。稱辭家入道務遣繁累。常絕慶吊杜人事。每有兇故秉戒節(jié)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期功之制。末方沙門慧始請稱還鄉(xiāng)講說。親里知舊皆來問訊。悉慇勤訓勖示以孝慈。臨別涕泣固留不止。還京憩安樂寺。法輪常轉。講大本三十馀遍。齊永元二年卒。春秋七十有二。著十誦義記八卷。盛行于世。弟子僧辯等樹碑于安樂寺。稱弟子聰超二人最善毗尼。為門徒所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