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詞典 1分類詞匯 33
《漢語大詞典》:謇澀(謇澀,謇澁)
亦作“ 謇澁 ”。言辭不順暢;晦澀難懂。 宋 贊寧 等宋高僧傳·唐虢州閿鄉(xiāng)阿足師傳:“后產(chǎn)男,既愚且惷,手足拳攣,語言謇澁,唯嗜飲食,殆與平人有異?!?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雜紀(jì):“ 升菴 下筆則亹亹不竭,然不善談,對人言甚謇澁?!?/div>
《漢語大詞典》:艱晦(艱晦)
艱深晦澀。 清 惲敬 《〈楞伽經(jīng)〉書后一》:“此經(jīng)不立一義而諸義皆立,悉與《金剛經(jīng)》相比,惟艱晦過當(dāng)?!?胡適 《〈中古文學(xué)概論〉序》:“他們?nèi)耘f努力去做那堆砌艱晦的賦,而不肯做那新興的民間詩體?!?/div>
分類:艱深晦澀
《漢語大詞典》:晦滯(晦滯)
(1).(眼睛)呆滯無光。 吳組緗 《山洪》十八:“蒼白的尖臉無精打采,兩眼晦滯發(fā)黑?!?br />(2).晦澀,不易懂。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一:“凡攻經(jīng)學(xué)者,詩多晦滯,獨 蘇州 江鄭堂 詩能清拔?!?br />(3).謂時運不濟。《廿載繁華夢》第十三回:“那簽道是:‘逢兇化吉,遇險皆安。目前晦滯,久后禎祥?!磥韰s是不錯的?!?/div>
《漢語大詞典》:遲晦(遲晦)
謂文筆緩慢而晦澀。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十:“平生所作不數(shù)卷,然以約敵繁、密勝疏、精掩麤。同時惟 呂太史 賞重,不知者以為遲晦。”
《漢語大詞典》:迂晦
曲折晦澀。 元 陳櫟 勤有堂隨錄:“后來漸漸迂僻,如註 杜 詩,多説得迂晦,教人費力解説,可怒?!?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八節(jié):“ 陳獨秀 緊接著發(fā)表《文學(xué)革命論》,主張‘……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xué),建設(shè)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xué)?!?/div>
《漢語大詞典》:絮氣(絮氣)
謂文字繁瑣晦澀。朱子語類卷七八:“或言 趙岐 《〈孟子〉序》卻自好。曰:文字絮氣悶人, 東漢 文章皆然。”
《漢語大詞典》:晦窒
晦澀不通。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毛詩〉讀》:“所言皆狂悍迂曲,絶不可通……大端已謬,其文義又多故為晦窒,不足取也?!?/div>
分類:晦澀不通
《漢語大詞典》:板澀(板澀)
板滯晦澀。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第十二章三:“這正如 建安 詩壇之代替了 漢 人的板澀無聊的辭賦一樣,玄談的風(fēng)氣也扭轉(zhuǎn)了 漢 人的酸腐的作風(fēng)?!?/div>
分類:板滯晦澀
《漢語大詞典》:磽戛(磽戛)
形容文句佶屈聱牙,生硬晦澀。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三:“以予觀之,亦何奇古之有?磽戛磊塊,類不可讀。”
《漢語大詞典》:僻字澀句(僻字澀句)
冷僻的字、詞和晦澀的文句。 清 昭梿 嘯亭雜錄·詩文澀體:“其新唐書好用僻字澀句,以矜其博,使人讀之,胸臆間格格不納,殊不爽朗。” 清 曾國藩 《復(fù)陳右銘太守書》:“或乃競為僻字澀句,以駭庸眾,斲自然之元氣,斯又才士之所同蔽,戒律之所必嚴(yán)。”
《國語辭典》:山林文學(xué)(山林文學(xué))  拼音:shān lín wén xué
舊稱吟詠風(fēng)月、超脫塵世的隱逸文學(xué)。
《漢語大詞典》:澀煉(澀鍊)
謂文辭晦澀而凝煉。 王闿運 《湘綺樓論唐詩》:“ 昌谷 五言,不如七言; 義山 七言,不如五言。一以澀鍊為奇,一以纖綺為巧。” 張祥齡 《半篋秋詞序錄》:“﹝詞﹞過於澀鍊,若整疋綾羅,剪成寸寸?!?/div>
《漢語大詞典》:澀悶(澀悶)
晦澀沉悶。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四:“ 陸陸堂 、 諸襄七 、 汪韓門 三太史,經(jīng)學(xué)淵深,而詩多澀悶,所謂學(xué)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懽。”澀,一本作“ 澁 ”。
分類:晦澀沉悶
《漢語大詞典》:僒澀
猶艱澀。指文辭艱深晦澀。 明 唐順之 《〈董中峰侍郎文集〉序》:“於是率然而出之,決裂以為體,餖飣以為詞,盡去自古以來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而別為一種臃腫侰澁浮蕩之文?!?/div>
《漢語大詞典》:簡澀(簡澀,簡澁)
亦作“ 簡澁 ”。謂文詞簡奧晦澀。 明 宋濂 《深褭先生吳公私謚貞文議》:“斯文之正,非謂其富麗也,非謂其奇詭也,非謂其簡澀渙漫也。” 明 方孝孺 《贈鄭顯則序》:“天下之論文者,嗜簡澁則主於奇詭,樂敷暢則主於平易,二者皆非也?!?/div>
分類:文詞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