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家無二主(家無二主)
一家之內(nèi)不能有兩個家長。《禮記·坊記》:“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div>
《分類字錦》:民無二王(民無二王)
孟子》: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分類:
《國語辭典》:無他(無他)  拼音:wú tā
1.別無他故?!睹献?。告子下》:「無他,戚之也。」
2.別無二心?!秶Z。晉語三》:「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心事秦,有死無他。』」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結(jié)構(gòu)》:「非憫其才,非憫其德,憫其方寸之無他也。」
《國語辭典》:無他(無他)  拼音:wú tuō
無害、無恙。他,本作它,亦作佗,古蛇字。上古草居多蛇患,故以「無它」為問候語?!短普Z林。卷一。德行》:「儻窀穸不為盜所發(fā),珠必無他?!?/div>
《國語辭典》:一味  拼音:yī wèi
1.專一。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yè),如何做得?」
2.總是、一直?!冻蹩膛陌阁@奇》卷三○:「李參軍不肯說話,只是一味哭?!埂都t樓夢》第六八回:「一味的只勸二爺保重,別在外邊眠花宿柳,恐怕叫太爺太太耽心?!挂沧鳌敢幻痢?。
3.只具一味的菜肴?!稌x書。卷一一六。姚萇載記》:「散后宮文綺珍寶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九:「只一味也不好下酒,況列位在此,無有我不破鈔,反吃白食的?!?br />4.中醫(yī)上稱藥一種為「一味」?!段饔斡洝返谄呔呕兀骸鸽薜靡患?,纏綿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特請長老,求些藥引?!?/div>
《國語辭典》:忠誠(忠誠)  拼音:zhōng chéng
忠心誠摯?!盾髯?。堯問》:「忠誠盛于內(nèi)、賁于外、形于四海。」《三國演義》第七三回:「趙累為人忠誠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div>
《國語辭典》:不貳(不貳)  拼音:bù èr
忠誠不懷二心?!冻o。屈原。九章。惜誦》:「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埂段倪x。張衡。思玄賦》:「恭夙夜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div>
《國語辭典》:不貳過(不貳過)  拼音:bù èr guò
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墩撜Z。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漢語大詞典》:靡它
亦作“ 靡佗 ”。亦作“ 靡他 ”。 謂無二心。《詩·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晉 潘岳 《寡婦賦》:“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唐 杜甫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雄筆映千古,見賢心靡他。”
分類:無二二心
《國語辭典》:滅相(滅相)  拼音:miè xiàng
蔑視、輕視。
《漢語大詞典》:指日誓心
對著太陽發(fā)誓,表明忠誠無二。 唐 李德裕 《〈異域歸忠傳〉序》:“惟 嗢沒斯 精誠上達,天誘其衷。拔自 狼居之山 ,愿拜龍顏之主,封章瀝懇,指日誓心,不奪之誠,介如石矣?!?/div>
《漢語大詞典》:只千古(隻千古)
謂千古無二。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義惠侯:“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圣孝,真隻千古矣。”
分類:千古無二
《漢語大詞典》:尊無二上(尊無二上)
(1).猶言國無二君。禮記·坊記:“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宋 曾鞏 《為人后議》:“前世失禮之君,崇本親以位號者,豈獨失為人后奉祀正統(tǒng)、尊無二上之意哉?”
(2).引申為至高無上。《老殘游記》第十一回:“你莫非以為上帝是尊無二上之神圣嗎?”
十無二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諸佛世尊有十種之無二行自在法: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也。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也。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也。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也。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也。六、一切諸佛悉能現(xiàn)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也。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決定無二也。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也。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于一佛剎之中,決定無二也。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也。見宗鏡錄九十九。
【佛學常見辭匯】
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本等,決定無二;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六、一切諸佛悉能觀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慧,決定無二;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于一佛剎之中,決定無二;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
有無二見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切之邪見納于此二見之中,自此二見生一切之邪見。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因此二見生六十二。」
【佛學常見辭匯】
固執(zhí)有與無的二種邪見。有是指常見,無是指斷見。一切邪見都歸納于此二見之中,因由此二見而后生出一切的邪見。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有無二見者:
一、有見 偏于有之邪見。
二、無見 偏于無之邪見。
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div>
有無二邊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執(zhí)有之邊際,執(zhí)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肇論曰:「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
【佛學常見辭匯】
執(zhí)著有的一邊和執(zhí)著無的一邊,因為都是一邊之見,所以叫做邊見。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邊者,執(zhí)有之邊際,執(zhí)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肇論曰:「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又謂之增益減損二邊。
一、增益邊 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推求,本無自性,眾生不了,執(zhí)之為有,是名增益也。
二、損減邊 因緣所生之法,若分別定無,即是損減實有成就之性,是名損減也。
法佛無二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即佛法無二也。有一居士問二祖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