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婆羅門(婆羅門)  拼音:pó luó mén
1.印度的貴族。
2.詞牌名。本為唐大曲,曲調乃從大曲摘遍而來。詞為雙調,七十六字,九平韻。也稱為「婆羅門引」。
3.梵語音譯,意譯為「凈行」、「凈裔」。印度早期社會,凡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級。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后裔,世襲祭司,事奉大梵天,專修凈行,掌握神權;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洞蠓綇V佛華嚴經(jīng)》卷一四:「見婆羅門,當愿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div>
《漢語大詞典》:道種(道種)
佛教名詞。謂能產(chǎn)生佛果的種子。 唐 魏靜 《〈永嘉集〉序》:“心珠道種,瑩七浄以交輝;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五代 齊己 《荊渚病中因思匡廬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輩》詩:“道種將閒養(yǎng),情田把藥鉏?!?/div>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論》:“云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zhí)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br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br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唐 呂巖 《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唐 呂巖 《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內,要燒靈藥切尋鉛?!?br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漢 王充 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div>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詞。謂修行得道已證正果之位。與“因位”對言。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五:“今人動自負道家真伯, 釋氏 果位,恐悉過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進,直當超脫玄門,上證大覺,后來果位,當勝前生,這是正理?!?清 魏源 圣武記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時,見有山神奉衣護衛(wèi),知已證果位,遂共禮拜稱弟子?!?/div>
《國語辭典》: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戒律之一。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四分律》卷三四:「世尊告阿難:『不應授年未滿二十者具足戒?!弧购喎Q為「具戒」。
《漢語大詞典》:伐阇羅(伐闍羅)
佛教名詞。梵文的音譯。意譯為金剛。相傳為古 印度 婆羅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為執(zhí)金剛杵守護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陁國下:“ 婆羅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東北又建伽藍……其王之子 伐闍羅 ,嗣位之后,信心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藍?!痹ⅲ骸?唐 言 金剛 ?!?宋 黃庭堅 《十八羅漢贊》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羅 ,是真離欲阿羅漢。”
《國語辭典》:一闡提(一闡提)  拼音:yī chǎn tí
佛教指不具有佛性,永遠不能解脫成佛的眾生。為梵語icchantika的音譯。意譯不具信或斷善根。《能顯中邊慧日論》卷一:「斷善根者名一闡提。」
《漢語大詞典》:二禬子
亦作“ 二會子 ”。 宗教名。舊時流行于 淮南 地區(qū)。 宋 陸游 《條對狀》:“惟是妖幻邪人,平時誑惑良民,結連素定,待時而發(fā),則其為害,未易可測。伏緣此色人處處皆有, 淮南 謂之二禬子,兩 浙 謂之牟尼教, 江東 謂之四果?!?span id="xif6l7j" class="book">《宣和遺事》前集:“天子見了道:‘這和尚必是南方二會子左道術,使此妖法諕朕?!?/div>
《漢語大詞典》:末尼
(1).真珠,珠玉,寶石。末,也寫作“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藍摩國:“﹝太子﹞於天冠中解末尼寳,命僕夫曰:‘汝持此寳,還白父王?!?br />(2).宗教名。詳“ 末尼教 ”。
(3).同“ 末泥 ”。 元 無名氏 《藍采和》第一折:“有那遠方來看的見了呵,傳出去説, 梁園 棚勾欄里末尼 藍采和 做場哩?!?/div>
《漢語大詞典》:末尼教
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創(chuàng)立的宗教。其教宣傳光明與黑暗的互相對立為善惡的本原。約在6-7世紀從陸路傳入 新疆 。后由 新疆 傳入漠北的 回紇 。 武則天 延載 元年(公元694年), 波斯 摩尼教侍法者 密烏拂多誕 持《二宗經(jīng)》至 長安 。
《漢語大詞典》:公案學(公案學)
佛教名詞。公案,原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佛教禪宗借用,指前輩祖師的言行范例,用來判斷是非迷悟。以這種方法發(fā)展的禪學,稱公案學。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jié):“談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種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隱晦,無人能確實懂得的事情或話頭,如果弟子思索得一個公案的答案,說給師聽,得師同意(稱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這些動作和話頭成為新的公案,流傳在叢林(禪寺)間,愈積愈多,禪學轉化為公案學?!?/div>
《漢語大詞典》:拜上帝會
又稱“拜上帝教”。洪秀全用宗教名義創(chuàng)立的反清組織。1843年洪秀全仿照基督教形式,與馮云山在廣東花縣(今花都)創(chuàng)立。發(fā)展會員數(shù)千人,制定各種儀式和會員守則。后在金田舉行起義。太平軍在占領區(qū)域內舉行禮拜儀式,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國語辭典》:三千大千世界  拼音: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古印度的宇宙觀,后影響佛教,成為佛教的宇宙觀。其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間,稱為「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因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組成,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簡稱為「大千」。
《漢語大詞典》:樓觀臺(樓觀臺)
道教名觀。在 陜西省 周至縣 城東南 秦嶺 山麓。相傳 周康王 時, 函谷關 令 尹喜 曾在此結草樓而居,觀看天象,并在樓南高崗筑臺,講授道德經(jīng),稱 說經(jīng)臺 。該樓一名 紫云樓 ,后人創(chuàng)立道觀,稱“樓觀”。 唐 武德 元年(公元618年)改名 宗圣觀 。 宋 元 曾屢更名,為 中國 道教最早的宮觀。參閱云笈七籤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