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兆诹?,入為門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瑸殚T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实v五年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仁去位,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6—1252 【介紹】: 宋慶元府鄞縣人,字德源,號安晚。初名燮,字文叔。鄭若沖子。寧宗嘉定十年進士。少曾從樓昉學,以能文極為樓鑰稱賞。歷官國子學錄、太學博士。與史彌遠同策立理宗。累遷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紹定六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端平初,召還真德秀、魏了翁等人,時號“小元祐”。次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逾年疏請去職。淳祐九年累復左相。十一年致仕。卒謚忠定。有《安晚集》。
全宋詩
鄭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寧波)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調峽州教授。十六年,除國子錄。因參預史彌遠擁立理宗謀,獲信任,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權工部侍郎,進給事中。紹定元年(一二二八),簽書樞密院事。三年,為參知政事。六年彌遠卒,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進左丞相。三年,因天災提舉洞霄宮,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親書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九年,遷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殘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見《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鄭公行狀》,《宋史》卷四一四有傳。 鄭清之詩,《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閣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a target='_blank'>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詩,編為第八卷。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九卷。
全宋文·卷七○三六
鄭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別號安晚,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少從樓昉學,能文,登嘉定十年進士,調峽州教授。理宗即位,授諸王宮大小學教授,遷宗正寺丞。寶慶元年,遷起居郎,二年權工部侍郎,進給事中。紹定中,遷翰林學士、知制誥、參知政事,累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端平中拜左丞相兼樞密使。歷封申國、衛(wèi)國、越國、齊國公。淳祐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追封魏郡王,謚忠定。著有《安晚堂詩集》六十卷(今殘存七卷)。見劉克莊《丞相忠定鄭公行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府浦城人,字直翁,號德壹。徐應龍子。寧宗嘉定七年進士。累遷太常博士,奏疏欲裁抑史彌遠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復歷權兵部尚書兼侍讀等職。理宗淳祐九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遷禮部尚書。拜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十二年進參知政事。后被劾提舉宮觀。景定三年致仕。卒謚忠簡。
全宋詩
徐清叟,字真翁(《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本傳作直翁),浦城(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進士。累官工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歷知泉州、靜江、廣州。淳祐九年(一二四九)擢簽書樞密院事。十二年,遷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言者論罷。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知泉州。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致仕。有《四朝國史志傳》四十卷(清光緒《浦城縣志》卷三二),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七四七六
徐清叟(?——一二六三),字直翁,號德壹,建寧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應龍子。嘉定七年進士,歷籍田令,累遷太常博士,拜殿中侍御史,遷太常少卿,權工部侍郎。出知泉州、靜江府,召為戶部侍郎。出知溫、福、婺、袁、紹興、潭、廣等州府,召權兵部尚書。淳祐中遷禮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十二年拜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奉祠。起知泉州。景定三年致仕。次年卒,謚忠簡。見《宋史》卷四二○本傳、卷四五《理宗紀》五。
《分類字錦》:政清
漢書趙廣漢傳:廣漢奏請令長安游徼獄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稱之不容口,長老傳以為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
分類:政清
《漢語大詞典》: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晉書·諸葛恢傳》:“ 會稽 內史 諸葛恢 蒞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div>
《國語辭典》:政清獄簡(政清獄簡)  拼音:zhèng qīng yù jiǎn
政治廉明,刑獄簡省?!肚迨犯濉>矶宋?。黎士弘傳》:「裁缺,改授永新知縣。政清獄簡,與民休息?!挂沧鳌刚喰糖濉?。
《國語辭典》:鳴琴(鳴琴)  拼音:míng qín
1.彈琴?!段倪x。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br />2.比喻無為而治。漢。劉向《說苑。卷七。政理》:「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br />3.形容瀑布的聲音。唐。王勃〈郊園即事〉詩:「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div>
《國語辭典》:清靜(清靜)  拼音:qīng jìng
1.寧靜不煩擾?!独献印返谒氖逭拢骸冈陝俸?,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br />2.安靜不吵雜?!段倪x。王褒。洞簫賦》:「惟詳察其素體兮,宜清靜而弗諠?!?br />3.天氣明朗?!妒酚?。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新雨已,天清靜無風?!埂端鍟?。卷二十一。天文志下》:「若天氣清靜,無諸游氣,日月不明,乃為失色?!?br />4.安靜無事?!稘h書。卷六十。杜周傳》:「延年乃選用良吏,捕擊豪強,郡中清靜?!?/div>
《漢語大詞典》:車雨(車雨)
后漢書·鄭弘傳“遷 淮陽 太守”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后漢書:“ 弘 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焙笠浴败囉辍敝^為政清明,能致及時之雨。 前蜀 貫休 《別盧使君詩》:“扇風千里泰,車雨九重聞。”
《國語辭典》: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拼音:fǎ lìng zī zhāng,dào zéi duō yǒu
法令愈繁苛,人民為盜賊的愈多。指為政者應政清刑省,無為而民自化?!?a target='_blank'>老子》第五七章:「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弧?/div>
《漢語大詞典》:黃人守日
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方自來降也?!焙笏煲浴包S人守日”比喻朝政清明,國力強盛。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制》:“儼威容而青女司霜,薦祥瑞而黃人守日?!币嘧鳌?黃人捧日 ”。 宋 宋祁 《春帖子詞·〈皇帝閣〉之六》:“蒼龍東闕轉春旂,綷羽林梢最早知。青帝回風還習習,黃人捧日故遲遲?!?/div>
《漢語大詞典》:食饌一口(食饌一口)
北齊 彭城王 高浟 為政清廉的故事。 浟 曾為 滄州 刺史,為政嚴察,部內肅然。 天保 四年,征為侍中,離任時,人吏送別悲號。父老數百人相率具饌曰:“自殿下至來五載,人不識吏,吏不欺人,百姓有識已來,始逢今化。殿下唯飲此鄉(xiāng)水,未食此鄉(xiāng)食,聊獻疏薄?!?浟 重其意,為食一口。。事見北齊書·彭城王浟傳。后遂用作典故,以“食饌一口”形容為政清廉。 清 張岱 夜航船·政事·清廉有“食饌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