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7詞典 3分類詞匯 104
《漢語大詞典》:斥擯(斥擯)
排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罹咎犯律……重乃眾不共住。不共住者,斥擯不齒,出一住處,措身無所。”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排拂
猶排斥。 南朝 陳 傅縡 《明道論》:“吾愿息諍以通道,讓勝以忘德。何必排拂異家,生其恚怒者乎?”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逆斥
(1).排斥。《荀子·成相》:“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 孔子 拘?!?br />(2).預(yù)測。 宋 王安石 《汴說》:“若考步人生辰星宿所次,訾相人儀狀色理,逆斥人禍福,考信於圣人無有也,不知從何許人傳?!?/div>
《漢語大詞典》:遮撥(遮撥)
排斥;反對。 章炳麟 《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原吾輩之所以遮撥立憲者,非特為 滿 漢 相爭不欲擁戴異族以為共主;縱今日御宇者猶是 天水 、 鳳陽 之裔,而立憲固不適于 中國 矣?!?李大釗 《厭世心與自覺心》:“而昌無治之義者輒又遮撥國家,幾欲根本推翻,不稍寬假。”
分類:排斥反對
《漢語大詞典》:訾排
猶排斥。 王闿運(yùn) 《御夷論》:“故自衰 周 以來,三千餘年,三策相乘,二道并用,曰戰(zhàn)曰和而已。二者互相訾排,迭為其柄?!?/div>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根格
排斥。漢書·灌夫傳“亦欲倚 夫 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后棄者” 唐 顏師古 注:“ 孟康 曰:‘根者,根格,引繩以彈排擯根格之也?!?孟 説近之……言 嬰 與 夫 共相提挈,有人生平慕 嬰 夫 ,后見其失職而頗慢弛,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fù)與交。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今 吳 楚 俗猶謂牽引前卻為根格也?!?/div>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抵斥
排斥。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眾議抵斥,事遂不行?!?/div>
分類:排斥
《漢語大詞典》:批傾(批傾)
猶排斥。 漢 賈誼 新書·淮難:“然而 淮南王 ,天子之法咫蹂促而弗用也,皇帝之令咫批傾而不行,天下孰不知?”
分類:排斥
《國語辭典》:不厭(不厭)  拼音:bù yàn
1.不飽?!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中》:「故富者犬馬馀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固?。顏師古。注:「厭,飽也?!?br />2.不滿足?!段倪x。劉楨。贈從弟詩三首之三》:「于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br />3.不憎惡、不厭棄?!墩撜Z。憲問》:「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埂段倪x。嵇康。琴賦》:「永服御而不厭,信古今之所貴?!?br />4.不厭煩。如:「不厭其詳」。
《漢語大詞典》:不窮(不窮)
(1).無窮盡;無終極。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惟工匠之多端,固萬變之不窮。” 宋 曾鞏 《上歐陽學(xué)士第一書》:“其仁與義,磊磊然橫天地冠古今不窮也?!?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梅女:“愈出愈幻,不窮於術(shù)。”
(2).不陷于困境。孫子·地形:“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梅堯臣 注:“無所不知,則動不迷暗,舉不困窮也?!?span id="ltacasp" class="book">《孔子家語·三恕》:“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
(3).不停止。禮記·儒行:“博學(xué)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鄭玄 注:“不窮,不止也。”
(4).遠(yuǎn)離或排斥不肖之人。逸周書·常訓(xùn):“丑明乃樂義,樂義乃至上,上賢而不窮?!?孔晁 注:“窮謂不肖之人?!?/div>
《國語辭典》:虛無(虛無)  拼音:xū wú
1.太空、天空。唐。柳宗元省試觀慶云圖〉詩:「高標(biāo)連汗漫,迥望接虛無?!?br />2.道家指道的空靈本體?!痘茨献印>瘛罚骸柑摕o者,道之所居也?!埂稘h書。卷六二。司馬遷傳》:「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div>
《國語辭典》:虛無主義(虛無主義)  拼音:xū wú zhǔ yì
1.哲學(xué)上主張否定一切事物的可能性,真理或真知不可得而有,知識上的真?zhèn)巍⒌赖律系纳茞?,沒有客觀的效驗,也沒有普遍的標(biāo)準(zhǔn),稱為「虛無主義」。
2.政治上指一種激烈的革命思想。源于十九世紀(jì)的俄國,否定一切政治的權(quán)威,主張澈底改革社會制度,使各階級歸于平等,個人有絕對的自由,以破壞現(xiàn)有一切政治、社會組織為宗旨。
《漢語大詞典》:正學(xué)(正學(xué))
謂合乎正道的學(xué)說。 西漢 武帝 時,排斥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始以儒學(xué)為正學(xué)。史記·儒林列傳:“ 公孫子 ,務(wù)正學(xué)以言,無曲學(xué)以阿世!”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異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學(xué),排斥異端?!?明 宋濂 《凝道記下》:“ 秦 漢 以來,正學(xué)失傳。” 宋 初 孫復(fù)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學(xué)》《中庸》,排佛、道為正學(xué)。 清 黃宗羲 宋元學(xué)案·泰山學(xué)案:“ 宋 興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孫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師道明正學(xué),繼而 濂 洛 興矣?!?/div>
《國語辭典》:罷黜(罷黜)  拼音:bà chù
1.貶抑、排斥?!稘h書。卷六。武帝紀(jì)》:「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
2.免職、免除?!逗鬂h書。卷五七。謝弼傳》:「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馀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兇??梢驗?zāi)異,并加罷黜?!挂沧鳌噶T退」、「罷斥」。
《國語辭典》:相反  拼音:xiāng fǎn
1.互相違反。《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并置之?!?br />2.反覆不離散?!盾髯?。成相》:「精神相反,一而不貳為圣人?!?/div>
分類:相反排斥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后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jìn)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后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xué)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yù)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yù)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葑又畼J,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后以“矛楯(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