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6詞典 2分類詞匯 104
《國語辭典》:賞罰(賞罰)  拼音:shǎng fá
獎賞有功勞的人與處罰有罪過的人?!肚f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韓非子。初見秦》:「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div>
《漢語大詞典》:與奪(與奪)
(1).賜予和剝奪;獎勵和懲罰。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span id="4blnhwm" class="book">《后漢書·符融傳》:“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詢訪之,隨所臧否,以為與奪。” 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失子將何尤,吾將上尤天。女實主下人,與奪一何偏?!?br />(2).決定;裁決。三國志·魏志·明元郭皇后傳:“值三主幼弱,宰輔統(tǒng)政,與奪大事,皆先咨啟於太后而后施行。”舊唐書·裴漼傳:“ 琰之 命書吏數(shù)人,連紙進(jìn)筆,斯須剖斷并畢,文翰俱美,且盡與奪之理?!?span id="i4ydxi7"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有辭某事,輒因中否而與奪之?!?br />(3).取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謂總文理,統(tǒng)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論考試進(jìn)士事宜狀》:“雖詩賦之間,皆有瑕病,在與奪之際,或可矜量?!?宋 王安石 《議服》:“禮之所與奪,刑之所生殺,皆於此乎權(quán)之。”
(4).得失。《魏書·甄琛傳》:“臣子所求,便為議上,都不復(fù)斟酌與奪,商量是非?!?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與奪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宋 范仲淹 《答安撫王內(nèi)翰書》:“尚有議論與奪,或失此機(jī)會卒無休兵之期,如更有沮敗則用何道?” 明 高啟 《北郭秋夜喜徐卿遠(yuǎn)來兼南游》詩:“與奪得喪未足較,惟有一貧聊復(fù)爾?!?br />(5).褒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立義選言,宜依經(jīng)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圣以居宗?!?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愛憎出於方寸,與奪由其筆端。”
《國語辭典》:明刑  拼音:míng xíng
1.古代一種刑罰。將犯人去其冠飾,書其罪狀于背?!吨芏Y。地官。司救》:「三罰,而士加明刑,恥諸嘉石,役諸司空?!?jié)h。鄭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飾,而書其邪惡之狀,著之背也?!?br />2.明確的法令。《后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阜陵質(zhì)王延》:「經(jīng)有正義,律有明刑。」元。孫仲章《勘頭巾》第四折:「王法條條誅濫官,明刑款款去貪殘?!?/div>
《國語辭典》:懲戒(懲戒)  拼音:chéng jiè
1.拿以前的過失警戒自己?!稘h書。卷一四。諸侯王表》:「漢興之初,海內(nèi)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dāng)?,于是剖裂疆土?!?br />2.責(zé)罰以示警戒。如:「公務(wù)員違法、失職時,應(yīng)受懲戒?!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史傳》:「奸慝懲戒,實良史之直筆。」
《國語辭典》:示眾(示眾)  拼音:shì zhòng
公開讓眾人觀看,通常含有警誡之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埂段饔斡洝返诰呕兀骸赶葘⒗畋脶斣谀倔H上,推去市曹,剮了千刀,梟首示眾訖?!?/div>
《國語辭典》:押赴  拼音:yā fù
押解送往?!段宕菲皆挕h史。卷上》:「押赴門首斬首來軍前獻(xiàn)酒,泄了咱一肚憤氣!」
《國語辭典》:薄懲(薄懲)  拼音:bó chéng
輕微的懲罰。如:「略施薄懲」?!缎咽酪鼍墏鳌返诎司呕兀骸该衫细笌熑缣熘?,僅以薄懲:薛氏趕逐免究,如衡枷號示眾?!?/div>
分類:輕微懲罰
《漢語大詞典》:袞鉞(袞鉞)
謂褒貶。古代賜袞衣以示嘉獎,給斧鉞以示懲罰,故云。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nèi)附賀表》:“袞鉞中嚴(yán)於筆削,絲綸下逮於兜離。” 梁啟超 《上鄂督張制軍書》:“上畏昊天之視聽,下思良史之袞鉞,則亡羊補(bǔ)牢,今猶可及?!?/div>
《漢語大詞典》:行罰(行罰)
實行懲罰;進(jìn)行懲罰。呂氏春秋·簡選:“行賞及禽獸,行罰不辟天子。”漢書·薛宣傳:“ 宣 得郡中吏民罪名,輒召告其縣長吏,使自行罰?!?span id="ozxi0cs" class="book">《晉書·苻堅載記下》:“ 堅 大怒,召 慕容暐 責(zé)之曰:‘卿父子干紀(jì)僭亂,乖逆人神,朕應(yīng)天行罰,盡兵勢而得卿。’”
分類:實行懲罰
《國語辭典》:重罰(重罰)  拼音:zhòng fá
嚴(yán)厲的懲罰。如:「為降低酒駕肇事案件,警政單位嚴(yán)加取締,科以重罰?!埂都t樓夢》第七九回:「他在家時,不許人口中帶出『金桂』二字來。凡有不留心誤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罰才罷?!?/div>
《漢語大詞典》:無治(無治)
(1).無為而治。文子·道原:“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
(2).謂國家不太平。左傳·宣公四年:“公伐 莒 取 向 ,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3).不加懲罰。史記·三王世家褚少孫論:“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 胥 ,下詔書無治 廣陵王 ,獨(dú)誅首惡 楚王 。”
《國語辭典》:整治  拼音:zhěng zhì
整頓治理。如:「整治河川」?!稘h書。卷二六。天文志》:「故候息耗者,入國邑,視封畺田疇之整治,城郭室屋門口之潤澤。」
《國語辭典》:整治  拼音:zhěng zhi
1.料理筵席的飲食。《西游記》第三一回:「整治素筵,大開東閣?!埂度辶滞馐贰返谌换兀骸改请瑞偠际亲约杭依镎蔚?,極其清潔?!?br />2.懲治。如:「像他這種自私自利的人,非得好好的整治他不可。」
《漢語大詞典》:決罰(決罰)
亦作“決罰”。
(1).指杖刑。用棍棒等拷打罪犯的刑罰。亦指施杖刑。隋書·刑法志:“帝於是顧謂領(lǐng)左右都督 田元 曰:‘吾杖重乎?’ 元 曰:‘重!’帝問其狀, 元 舉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楚人三十者,比常杖數(shù)百,故多致死?!鄄粦肆畹顑?nèi)去杖,欲有決罰,各付所由?!?span id="bkyrgyt" class="book">《云笈七籤》卷八三:“夫吊死問病,至人為殺戮決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span id="zs1wqxs" class="book">《宋史·刑法志二》:“醫(yī)工詐稱被毒, 劉 母弟欺隱 王氏 財物及推吏受贓者,并流海島;餘決罰有差。” 明 李贄 《答鄧明府書》:“輕則決罰,重則發(fā)遣已矣。”
(2).用棍棒等拷打來懲罰。 宋 王鞏 隨手雜錄卷一:“此婦不敬舅姑,好決罰女使,此其報也。”
《漢語大詞典》:鬼責(zé)(鬼責(zé))
鬼神的斥責(zé)、懲罰。莊子·天道:“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zé)?!?span id="yxmywwh" class="book">《新唐書·柳宗元傳》:“既明懼乎天討兮,又幽慄乎鬼責(zé)。” 宋 張宇 《荊公》詩:“作古非今禍已成,亦知鬼責(zé)與天刑?!?/div>
《漢語大詞典》:譴罰(譴罰)
譴責(zé)懲罰。 晉 傅玄 《鼙舞歌·明君》:“明君御四海,聽鑒盡物情。顧望有譴罰,竭忠身必榮。”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魏徵 上疏,以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譴罰積多,威怒微厲。’” 清 劉大櫆 《程氏宗祠碑記》:“其不遵約束者,眾共譴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