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后隱居南交山中,結(jié)茅屋數(shù)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全粵詩·卷六一五
郭之奇(一六〇八 — 一六六二),字仲常,號菽子,一號正夫,別號玉溪子。揭陽人。明思宗崇禎元年(一六二八)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改禮部主事。歷官員外郎、郎中、福建提學參議、提學副使,官至詹事府詹事。甲申聞變,歸從桂王,授文淵閣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轉(zhuǎn)戰(zhàn)閩粵滇黔間,往來數(shù)萬里,聞孫可望殺嚴起恒,乃聚集鄉(xiāng)勇,守樂民所,為陳奇策等聲援。后為交趾韋永福誘執(zhí),獻于清廷,解至廣西省城,不屈而死,時為清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年五十五。清乾隆中賜謚忠節(jié)。著有《宛在堂文集》、《宛在堂詩》、《古詩唐詩大觀評語》、《九九篇》等。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潮州府志》卷九、清周碩勛纂修乾隆二十七年刊《潮州府志》卷二八、清阮元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二九四有傳。
維基百科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號菽子,又號正夫、玉溪。廣東揭陽縣榕城東門(今廣東揭陽市榕城區(qū))人。為南明大臣,歷任南明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相當宰相)兼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率軍轉(zhuǎn)戰(zhàn)閩粵滇黔抗清,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廣西桂林為清將韋永福所俘,翌年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節(jié)。

生平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六年(1633年)任禮部主客司主事,提督四譯館,翌年轉(zhuǎn)員外郎。崇禎九年(1636年)典試河南后,轉(zhuǎn)郎中,崇禎十四年(1641年)遷福建提督學政、布政使司左參議,后攝按察司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縊于北京煤山,他跟隨南明王朝弘光、隆武和永歷皇帝轉(zhuǎn)戰(zhàn)南北。順治九年(即南明永歷六年,1652年)郭之奇策動全潮反正,潮州總兵郝尚久響應反清復明。翌年清政府派靖南王耿精忠率軍圍攻潮州城,城破后,清軍“縱兵屠掠,遺骸十余萬”。
維基
郭之奇(1607年—1662年),字仲常,號菽子,又號正夫、玉溪。廣東揭陽縣榕城東門(今屬揭陽市榕城區(qū))人。為南明大臣,歷任南明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相當宰相)兼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率軍轉(zhuǎn)戰(zhàn)閩粵滇黔抗清,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交趾韋永福所俘,押送予清廷,翌年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謚忠節(jié)。明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六年(1633年)任禮部主客司主事,提督四譯館,翌年轉(zhuǎn)員外郎。崇禎九年(1636年)典試河南后,轉(zhuǎn)郎中,崇禎十四年(1641年)遷福建提督學政、布政使司左參議,后攝按察司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縊于北京煤山,他跟隨南明王朝弘光、隆武和永歷皇帝轉(zhuǎn)戰(zhàn)南北。順治九年(即南明永歷六年,1652年)郭之奇策動全潮反正,潮州總兵郝尚久響應反清復明。翌年清政府派靖南王耿精忠率軍圍攻潮州城,城破后,清軍“縱兵屠掠,遺骸十余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8—1647 【介紹】: 明末松江府華亭人,字人中,更字臥子,又字海士,號大樽。少有才名,與夏允彝等結(jié)幾社,又參加復社。崇禎十年進士。選紹興推官。東陽許都起事,子龍以故交勸降,許以不死,而巡按御史竟殺之。子龍爭,不能得。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于南京。請練水師,言中興之主當身先士卒。不聽,辭歸。南都失,遁為僧。尋受魯王兵部尚書,結(jié)太湖兵欲舉事,事露被擒,于被械送途中投水死。乾隆時謚忠裕。子龍以風節(jié)著,詩詞古文亦稱大家,領(lǐng)袖明末文壇。詞尤有名,與同里諸名士形成云間詞派。有《湘真閣稿》、《安雅堂稿》、《白云草》等集。清人王昶編為《陳忠裕公全集》。子龍尚輯有《明經(jīng)世文編》。
詞學圖錄
陳子龍(1608-1647) 字臥子,一字懋中、人中,號大樽,又號軼符。松江華亭人。南都失陷,在松江起兵抗清,自為監(jiān)軍。兵敗易僧服,受南明魯王兵部職。聯(lián)絡太湖義軍圖復舉。事泄被執(zhí)于蘇州,押送途中乘間投水死。清乾隆時謚忠裕。早年入復社,又與夏允彝等結(jié)幾社,以氣節(jié)相砥礪。與李雯、宋徵輿并稱"云間三子",開云間詩派、詞派。文恢肆而神驤。詩高華雄渾,睥睨一世,為明詩殿軍。詞妙麗深婉,神韻天然,亦稱大家。有《陳忠裕公全集》、《陳忠裕公詞》。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臥子,青浦人。官兵科給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人中,更字臥子,青浦人。崇禎丁丑進士,除惠州推官補任紹興升吏部主事改兵科給事中有白云草廬居湘真閣諸槁
維基
陳子龍(1608年—1647年),字臥子,號軼符,晚號大樽,明末政治人物、詩人,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青浦縣籍。陳子龍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天啟三年(1623年)十六歲參加童子試。崇禎元年(1628)與湖廣寶慶府邵陽縣知縣張軌端之女結(jié)婚。崇禎三年(1630年)中式庚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登丁丑科進士,出任廣東惠州府推官。官至南京兵科給事中。福王于南京即位,子龍上防守要策,請召還前吏部尚書鄭三俊,朝廷不聽,隔年二月,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離開朝廷。后出家,法名信衷。屢次起兵抗清,后聯(lián)絡太湖反清武裝,圖謀起事,最終兵敗逃亡。夏之旭自殺后,陳子龍到密友侯岐曾的仆人劉馴家里躲避,又逃至其婿昆山顧天逵兄弟處。不久在吳縣潭山顧天逵祖墓被操江都御史陳錦所逮捕,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6月15日夜間,在登船前往江寧的途中穿過跨塘橋時,陳子龍掙斷鐐銬,投河自殺死,被割下首級,拋尸河中。陳子龍的學生們撈其遺體,將其安葬于陳氏墳地。乾隆間追謚忠裕。
吳達濟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人,字季輝,號秋潭,謚忠烈。

人物簡介

維基
龔棻(?—1640年代),字蠡源、建木,江西南昌府新建縣蜀溪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龔棻是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弘光元年(1645年)在南京赴吏部應選;當時馬士英、阮大鋮把持朝政,他打算離間二人,因此故意和馬士英親友秘密交談反間,令對方動心,及后阮大鉞計劃誅殺東林黨人時,馬士英持卻持相反意見。南京失陷,他到福京謁見隆武帝,得授廣州府推官,招降海盜羅明受,因功升官驗封主事、員外郎。清兵攻至天興,萬元吉出鎮(zhèn)忠誠;龔棻招募水師五營,監(jiān)督羅明受、黃志忠六千人前往,到南安時遇上敵軍戰(zhàn)敗,他只身逃出至忠誠。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忠誠援絕城危,萬元吉勸他離去謀求后路,他假裝答應;數(shù)天后對方催促他,他大聲說:「走了!」和兩名仆人在金門乘坐一艘小船,離岸一丈多后向北面拜過,投水而死。南明朝廷追贈太仆卿、兵部右侍郎,謚忠毅,清朝通謚節(jié)憫。當?shù)厝藢⑺蜅钔Ⅶ?、萬元吉、姚奇胤、黎遂球、郭維經(jīng)、彭期生一起供奉,建祠祭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0—1644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伯玉,一字在六。崇禎元年進士,授揚州府教授,累官至工部主事,拒媚中官張彝憲,被劾落職。十七年起兵部主事,巡視皇城。李自成破京城,投水死。
維基
金鉉(1610年—1644年),字伯玉,號石齋,直隸武進縣(今屬常州市)人,留守前衛(wèi)軍籍(屬順天府)。明末政治人物,天啟丁卯解元,聯(lián)捷崇禎戊辰進士。崇禎末,累官兵部主事。李自成破北京,金鉉聞崇禎帝殉國,跳金水河自盡。金鉉自幼胸有大志,天啟七年(1627年)中式丁卯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年僅十八歲。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二甲進士。改揚州府教授。歷任國子監(jiān)博士、工部主事。因直諫被彈劾回鄉(xiāng),閉門謝客,贍養(yǎng)父母。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起用為兵部車駕司主事。李自成大順軍攻破北京之后,崇禎帝殉國,金鉉得知后,解下牙牌交給家人,便不顧家人攔阻,自投金水河。河中水淺,金鉉將頭沉入泥中自盡。大順軍盤踞大內(nèi)一月有余,其間無人為金鉉收殮。內(nèi)官遙指金水河上冠袍相告:「此金兵部也?!购髞砥涞芙疱S收殮其頭顱,配木身安葬。南明朝廷追贈金鉉太仆寺少卿,謚忠節(jié)。清朝賜謚忠潔?!?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1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載寧,號鯢淵。天啟五年進士。授??h知縣。擢御史。崇禎間于屯田、籌餉、用兵等事,多所建議。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南都失守,隆武帝立國閩中,加太子少保,兼戶部、工部尚書,總制北征。率舟師由海道進向吳淞,而鄭芝龍降清,閩中事敗。乃至舟山。魯監(jiān)國至舟山后,任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然政事盡歸張名振,肯堂不得有所預。魯監(jiān)國六年,張名振奉王搗吳淞,為留守。清兵來攻,堅守十余日,城破自經(jīng)。
維基
張肯堂(?—1651年),字載寧,號鯤淵、鯢淵。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授河南??h知縣。崇禎七年(1634年)擢御史。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大理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清兵入關(guān)后追隨南明隆武帝,隆武被清兵俘虜后,肯堂遁入舟山,隨宗室魯王朱以海,曾為大學士,永歷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軍破舟山,張肯堂自殺殉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專謚忠穆。
王錫恩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錫恩,字日忠,福建泉州府惠安人,賜特用進士出身。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賜特用出身,官大埔知縣。
郝效忠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1 【介紹】: 明末清初遼東人。初為明左良玉部將。順治間隨左夢庚降清,隸漢軍正白旗,累官湖南右路總兵,加都督僉事。旋為孫可望軍俘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1646 【介紹】: 名或作易。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日生。崇禎十六年進士。生有膂力,跅弛不羈。南明弘光帝時謁史可法??煞}授兵部主事,為己監(jiān)軍。揚州失守時,適在江南征餉,得免于難。乃走太湖,與舉人孫兆奎等起義兵,屯長白蕩。隆武帝授兵部侍郎,進尚書。魯王監(jiān)國,封長興伯。清兵至,兵敗出走。次年,再起兵,被執(zhí)死。有《東湖倡和詩集》、《北征小詠》。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日生,吳江人。崇禎癸未進士,有東湖唱和集
維基
吳昜(?—1646年),字日生,吳江(屬今江蘇)人。明末官員。吳昜天生神力。崇禎九年(1636年)舉丙子科應天鄉(xiāng)試,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弘光帝時,前往揚州投靠史可法,上呈《中興末議》??煞}授職方主事,為己監(jiān)軍。明年,赴江南籌集糧草,未還而揚州失,率船隊開赴吳江,吳江亦失。前往太湖扎營,與同邑舉人孫兆奎,諸生沈自駉起義,共組“白腰黨”。封忠義伯。屯兵長白蕩,出沒太湖、三泖間。八月二十四日,與清兵吳勝兆戰(zhàn)于塘口,獲舟二十艘。次日大雨,為清兵所敗,吳昜僅一人泅水走,父吳承緒、妻沈氏及女皆溺死。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年),鄉(xiāng)人周瑞復聚眾四保匯反清,吳兆勝攻之,大敗,吳昜再度入主長白蕩,趁吳江城內(nèi)鬧燈會之機,率兵第三次佔領(lǐng)吳江城,六月在嘉善被俘,被執(zhí)至草橋門,不屈而死。
喀爾塔喇 朝代: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2 【介紹】: 清滿洲鑲白旗人,章佳氏。崇德間,從攻明寧遠、錦州。入關(guān)后,轉(zhuǎn)戰(zhàn)山西、湖廣、江西。累擢護軍統(tǒng)領(lǐng)。后在衡州與李定國軍交戰(zhàn),遇伏陣亡。謚忠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1650 【介紹】: 清太祖第十四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進封睿親王。三年,與岳托分道深入明境,破明總督盧象升軍。世祖即位年幼,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同輔政,實獨專國事。順治元年,率軍入關(guān),破李自成,取京師,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四年,停濟爾哈朗聽政。五年,進皇父攝政王。六年,以同母弟多鐸死,兼領(lǐng)所屬正白旗,連同原領(lǐng)鑲白旗及入關(guān)時調(diào)拔的正藍旗,共轄三旗。七年,在喀喇城病死。八年正月,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二月,追論“圖謀不軌”罪,削爵。乾隆時追復王爵,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2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靜樂人,本姓高,長于許氏,訛為徐。出身行伍,累擢為游擊。明末屢與農(nóng)民軍戰(zhàn)斗,進都督。順治初降清。后為總兵守辰州,與明將白文選戰(zhàn),被殺。謚忠節(ji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3—1682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后,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傭。明諸生。青年時“感四國之多虞,恥經(jīng)生之寡術(shù)”,發(fā)憤為經(jīng)世致用之學。曾參加昆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后漫游南北,屢謁明陵。所至每墾田度地,結(jié)交豪杰之士,為光復計。最后定居華陰。其時西南永歷政權(quán)已覆滅,仍不忘恢復。曾出雁門,至大同,有所營謀。卒于曲沃。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jīng)世為一,于經(jīng)史兵農(nóng)音韻訓詁以及典章制度,無所不通。旅行中載書自隨,考察山川險要,土物民風,隨時發(fā)書查核??滴蹰g被舉鴻博,堅拒不就。著作繁多,而畢生心力所注,在《日知錄》一書,另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一
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昆山人。明諸生。從祀孔廟。有《亭林集》。
詞學圖錄
顧炎武(1613-1682) 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其學術(shù)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唯心主義之玄學,重客觀調(diào)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強調(diào)做學問必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晚年重經(jīng)學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為清代古韻學開山祖,對切韻學亦有貢獻。有《日知錄》32卷、《音學五書》38卷、《古音表》3卷、《易音》3卷、《詩本音》10卷、《唐韻正》20卷、《音論》3卷、《金石文字記》6卷、《天下郡國利病書》100卷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 【介紹】: 明四川成都人,字念修。崇禎十年進士。授寧國推官,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山東。李自成入北京,祖德南奔。成都亦陷,無家可歸,流寓寧國。響應金聲起義抗清,兵敗,退入山中,被清兵殺害。
維基
丘祖德(1614年3月20日—1645年),號念修,四川都司成都后衛(wèi)人。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十年(1637年)丁丑科進士。吏部觀政,授寧國府推官,十二年(1639年)調(diào)濟南府推官。后被推薦,越級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仍帶降俸一級,分巡東昌道。山東土寇猖獗,崇禎帝聽給事中張元始之言,令丘祖德及東兗道李恪專任招撫,土寇多解散。十五年(1642年),調(diào)官沂州。冬季,因兵部尚書張國維所薦,被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提督紫荊等關(guān),兼理海防軍務。十六年(1643年)在官吏考核中被解職待查,查明后,以原官代王永吉巡撫山東。北京淪陷,李自成遣使招降丘祖德,丘祖德斬使者,圖謀發(fā)兵拒守,但中軍梅應元叛變,率部卒索取印綬,丘祖德于是南奔。弘光年間,御史沈宸荃彈劾丘祖德和河南總督黃希憲輕棄封疆,詔將二人削籍提訊久后獲釋。時成都亦淪陷,丘祖德無家可歸,流寓于寧國。金聲起兵績溪反清,丘祖德與寧國舉人錢文龍、諸生麻三衡、沈壽蕘等各自舉兵響應。時郡城已失,丘祖德駐華陽,麻三衡駐稽亭,其他蜂起者還有十余部,相約一同攻郡城,不克,沈壽蕘陣亡,丘祖德退還山中。清軍攻破其寨,丘祖德被俘,被磔死,其子也被殺。不久其余各部也都敗亡。紹武帝追贈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謚忠烈。
劉文炳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4—1644 【介紹】: 明順天宛平人,字淇筠,一作洪筠。思宗生母孝純太后之侄。崇禎八年嗣父爵新樂伯,次年進侯。為人謹厚,與太學生申湛然、布衣黃尼麓、駙馬都尉鞏永固善。甲申之變,投井死。弘光時謚忠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