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889 【介紹】: 清安徽定遠人,字子嚴,號夢簪。咸豐五年舉人,官至直隸永定河道。有《退一步齋詩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
方浚師,字子嚴,安徽定遠人。咸豐乙卯舉人,由內(nèi)閣中書歷官廣東肇羅道。有《退一步齋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904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叔平,晚號瓶庵居士,又號松禪。翁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同光兩朝皆為帝師。歷內(nèi)閣學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wù)。中日戰(zhàn)爭時,與李鴻藻主戰(zhàn)。和議起,力爭改約稿。戊戌間以贊助新政罷官革職,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卒于家。宣統(tǒng)元年復(fù)原官。工書法,著有《瓶廬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瓶廬,又號松禪,常熟人。咸豐丙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謚文恭。有《瓶廬詩稿》。
詞學圖錄
翁同龢(1830-1904) 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修撰。歷官中允、內(nèi)閣學士、刑部與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與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戶部尚書領(lǐng)協(xié)辦大學士。以主變法革職回籍。宣統(tǒng)間追謚文恭。詩長于七絕,多托興蕭寥之作。詞風類詩。有《瓶廬詩鈔》、《瓶廬文鈔》、《瓶廬詞鈔》。
維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人稱翁帝師、翁師傅,江蘇常熟人,清末大臣、書法家、狀元。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翁同龢幼年時的國學教育系由其母親與姐姐教導(dǎo)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參加科舉得恩貢,咸豐二年(1852)壬子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陜西學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fā)現(xiàn)諸多疑竇,同治帝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quán)力斗爭。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緒帝讀書。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歷任刑部、工部尚書。光緒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通商十八條,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養(yǎng)心殿面對兩宮皇太后,翁認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條不能應(yīng)允,特別是在西安、漢中設(shè)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兩條不可許。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主張進兵結(jié)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不久,罷直軍機。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jīng)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翁同龢對于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wù)運動頗為排斥,對于該運動也有所批評,并影響往后光緒帝親政后的舉措。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無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dǎo)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褂致?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緒帝將其開缺回籍。傳統(tǒng)說法認為翁支持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擬定并頒發(fā)了戊戌變法的綱領(lǐng)性文件《明定國是詔》,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之名加以罷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甲午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在于翁同龢對于北洋艦隊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難所致,有次恭親王奕?病重,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前往探望,光緒皇帝曾詢問恭親王奕?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親王奕?對光緒帝表達反對意見,最后光緒皇帝在與慈禧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戊戌政變后又遭嚴厲斥責,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后回常熟故鄉(xiāng)。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鄉(xiāng)。死后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dǎo)師”。然而,根據(jù)雷家圣《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說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將出一朱諭,強令皇上宣布?!噬弦姶嗽t,戰(zhàn)栗變色,無可如何。此朱諭實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聞系出于榮祿私人李盛鐸所擬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然后可以為所欲為也?!箍梢娏T黜翁同龢的詔書,為「榮祿私人」李盛鐸所草擬。但是康有為在《自編年譜》卻記載翁同龢被罷前夕,康有為「為御史李盛鐸草譯書、游歷及明賞罰、辨新舊摺,李上之?!箍梢娍涤袨樘胬钍㈣I草擬之「明賞罰、辨新舊」的奏摺,即是彈劾翁同龢的奏摺,將翁同龢視為「舊」而加之以「罰」。變法派領(lǐng)袖康有為竟然幫「榮祿私人」李盛鐸草擬奏摺,豈非怪事?因此,李盛鐸不但非「榮祿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為的授意與擬稿之下,上書彈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罷,不是「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而是康有為「除舊布新」的結(jié)果。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翁同龢獲得官方「平反」,追復(fù)官銜,并追加謚號為文恭。著作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等。
李師濂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師濂,字蓉江,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科舉人,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進士。分發(fā)湖南知縣。以親老改江蘇,權(quán)安東縣(今漣水縣),署上元縣。同治六年(1867年)補婁縣知縣,因父喪丁憂去職。服闕,調(diào)補湖南,攝東安縣,補耒陽縣,罷官歸。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蔣師軾,字幼瞻,上元人。光緒乙亥舉人。有《三徑草堂詩鈔》。
章成義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45—1894 【介紹】: 清江蘇江陰人,字宜甫,號師竹。同治九年舉人。初議敘直隸州州同,后保升知州。受李鴻章知,委辦津河廣仁堂事。歷辦電報總局、籌賑局、天津縣讞局。旋補延慶州知州,署蔚州,均有善政。
師義方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師義方,直隸省保定府安肅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年(1876年),參加丙子恩科會試,得貢士第332名。殿試登進士3甲第113名。同年五月(6月3日),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47—1904 【介紹】: 清江蘇上元人,字紹由。光緒副貢生。援例為安徽知州,時年已逾五十。權(quán)壽州,歷授無為州知州,所至務(wù)除弊政,尤長于水利。
惠榮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惠榮(1849年—?),字濟生,號師僑,楊氏,內(nèi)務(wù)府漢軍正黃旗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年丙子舉人,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1名。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0—1899 【介紹】: 清江蘇元和人,字建霞(一作建霞),號萱圃,又號師鄦,又自署笘誃,別號靈鶼閣主。好為駢文,兼工繪畫,喜搜輯金石文字。光緒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湖南學政。以變士習開風氣為己任。與譚嗣同善,創(chuàng)辦《湘學報》。戊戌變法間以四品京堂入總署。未就職而政變起,革職禁錮于家。輯有《靈鶼閣叢書》、《宋元名家詞》,著有《靈鶼閣詩稿》、《紅蕉詞》。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六
江標,字建霞,元和人,光緒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詞學圖錄
江標(1860-1899) 字建霞,號師邧,又自署誃笘。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與文廷式、費念慈年相若,才相等,蜚聲詞翰。青年時期即關(guān)心時事,與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等在長沙創(chuàng)辦《時務(wù)學堂》,成立校經(jīng)學會,辦《湘學新報》,以介紹西學。以此遭湖南守舊派王先謙等攻訐。后值維新,受命四品京堂、總署章京上行走。未及就職而新政敗,被革職永不敘用,并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次年卒于鄉(xiāng)。有《靈鶼閣叢書》、《唐賢小集五十家》。
維基
江標(1860年—1899年),字建霞,號師鄦,清末官員、詩人、學者,維新派人物。江蘇元和縣(今屬蘇州市)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江標中式己丑科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九年(1894年),任湖南學政,任內(nèi)整頓書院,選拔人才,注重轉(zhuǎn)變風氣,弘揚新學。與黃遵憲、譚嗣同等在長沙創(chuàng)辦湖南時政學堂,并辦《湘學新報》,提倡變法。戊戌變法之末,被任命為四品京堂,總理衙門章京。未及上任,變法即已失敗。江標被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次年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0—1906 【介紹】: 清湖北漢川人,一說安徽人,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因額廣,又稱汪大頭。京劇演員。幼從陳蘭笙學老生,十八歲倒嗓,改任場面,為程長庚操琴。程死,重登舞臺,與譚鑫培、孫菊仙并稱老生“新三杰”。兼演老旦。中年后信佛,常披發(fā)作頭陀裝,自號德心大師。
簡大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901 【介紹】: 又名簡太師。臺灣臺北人。本為綠林中人。光緒二十一年于臺北聚眾起義抗日。后在臺北、淡水等地與日軍作戰(zhàn)。二十五年內(nèi)渡,居同安。二十七年為日本勾結(jié)清吏捕殺。
丁昌燕 朝代:清末至民國

人物簡介

維基
丁昌燕(1863年—1937年),字師汝,號劍虹居士,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曹元弼(1867-1953) 字谷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復(fù)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室名復(fù)禮堂。清初其祖先自安徽歙縣遷至江蘇吳縣。1881年以童試第四名進入學宮受教,元和(蘇州)訓(xùn)導(dǎo)唐毓和閱卷傾佩,以女妻之。1885年入江陰南菁書院肄業(yè),從黃以周問學。時海內(nèi)才俊云集南菁書院,先生尤與張錫恭、唐文治交往甚篤。同年奪得拔貢生第一名。1897年張之洞轉(zhuǎn)任兩湖總督,延聘主講兩湖書院,在書院先生與梁鼎芬共輯《經(jīng)學文鈔》,相與論學者,有馬貞榆、陳宗穎、胡元儀、陳慶年、王仁俊、楊守敬、桑宣、蒯光典、姚晉圻等。1908年,江蘇巡撫陳啟泰薦舉并以其所著《禮經(jīng)校釋》呈御覽,賞翰林院編修,同年江蘇奏設(shè)存古學堂,延請為經(jīng)學總教有《孝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校釋》二十二卷、《周易鄭氏注箋釋》十六卷、《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復(fù)禮堂文集》十卷、《復(fù)禮堂述學詩》十五卷。1911年辭去存古學堂總教,不久辛亥革命爆發(fā),江蘇存古學堂停辦,長嘆曰:"天乎!與子偕隱,矢死靡他。"自此閉戶絕世殫心著述,所往來者僅葉昌熾、鄒福保、張錫恭、朱祖謀、王季烈、劉錦藻、劉承干數(shù)子耳。其后袁世凱設(shè)禮制館,以書幣來聘,不從。 平生專精三禮,奄貫五經(jīng),門下高足亦有成就,如經(jīng)學家沈文倬、文獻學家王欣夫、詩詞名家錢仲聯(lián)、古文字學家唐蘭、書法家王蘧常、文史學家吳其昌、經(jīng)學家畢壽頤等。有《孝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學》七卷、《禮經(jīng)校釋》二十二卷、《周易鄭氏注箋釋》十六卷、《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四十卷、《復(fù)禮堂文集》十卷、《復(fù)禮堂述學詩》十五卷。
維基
曹元弼(1867年—1953年),字谷孫、師鄭、懿齋,號叔彥、新羅仙吏、復(fù)禮老人,齋名復(fù)禮堂。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后經(jīng)張之洞邀請,主講兩湖書院,后任湖北存古學堂總教等。長兄曹元恒,次兄曹福元。堂兄曹元忠 (資政院)。譜兄唐文治。元配唐氏,六合訓(xùn)導(dǎo)唐毓和之女,繼配吳縣王氏、上虞柴亞蘭。1948年7月4日,八十二歲曹翁與六十二歲柴小姐在閶門西街三十四號的婚禮引起轟動。1953年10月22日去世。
林師望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林師望,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8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
鄭師灼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鄭師灼,江蘇省江寧府江寧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29名。同年五月,授內(nèi)閣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