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3
【介紹】:
明河南原武人,字景魯。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恤刑陜西,釋疑獄百余人。崇禎末,官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李自成克西安,自殺。
維基馮師孔(?—1643年),字景魯,開封府原武縣人,明朝進士、官員。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恤刑陜西,釋疑獄百八十人。天啟初,出為真定府知府,遷井陘兵備副使,憂歸。崇禎二年,起臨鞏兵備,改固原,再以憂歸。服闋,起懷來兵備副使,移密云。忤鎮(zhèn)守中官鄧希詔。希詔摭他事劾之,下吏,削籍歸。十五年詔舉邊才,用薦起故官,監(jiān)通州軍。明年,舉天下賢能方面官,鄭三俊薦師孔。六月,擢右僉都御史,代蔡官治巡撫陜西,調(diào)兵食,趣總督孫傳庭出關(guān)。李自成將自淅川龍車寨間道入陜西。傳庭聞之,令師孔率四川、甘肅兵駐商、雒為掎角,而師孔趣戰(zhàn)。無何,官軍敗績于南陽,賊遂乘勝破潼關(guān),大隊長驅(qū),勢如破竹。師孔整眾守西安,人或咎師孔趣師致敗也。賊至,守將王根子開門入之。十月十一日,城陷,師孔投井死。同死者,按察使黃絅,長安知縣吳從義,秦府長史章尚絅,指揮崔爾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3
【介紹】:
明陜西耀州人,字一衷。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天啟時,官御史。先后上疏請罷內(nèi)操、減上供、汰冗官諸事,皆宦官所不便,忤魏忠賢,被貶。崇禎元年復(fù)官,終太常卿。以事被誣系獄二年始得雪。十六年,義軍破耀州,死之。
維基宋師襄(?—1643年),字一衷,陜西耀州城內(nèi)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初任南樂縣知縣。天啟年間官監(jiān)察御史。屢次上疏,被革職。崇禎帝繼位,復(fù)起為太仆寺少卿,以太常寺卿致仕。崇禎十二年(1639年)招復(fù)原職,次年升順天府府尹。因事下獄,兩年后釋放歸里。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入耀州,師襄拒降,被押送至山西聞喜縣處決。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文載,紹興山陰人。崇禎庚辰進士,任南平知縣
維基祁熊佳(1608年2月3日—1673年9月25日),字非熊,又字文載,號師濂,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進士,選授福建南平縣知縣,催收革除火耗,命令民眾將稅款投入?yún)T中,又淘汰索價守宿的船夫;遷兵科給事中。弘光年間,馬士英以王之明假冒太子交付三法司審訊,藉詞誣陷黃澍、姜曰廣為幕后主使。他當(dāng)眾說:「現(xiàn)在不知道太子真?zhèn)危艉鷣y施加笞刑,如何令天下信服?如今朝廷老成凋落,又同時羅織冤獄,這樣什么意思?」因此馬士英終止此事;不久他也在朝廷選采女期間上疏千字奏章反對。左良玉帶兵討伐馬士英,徵召祁熊佳,他說:「國賊馬士英令神人共憤,我當(dāng)然想親手殺死他以謝天下,但將軍帶兵東向出師無名,恐怕難以服眾?!棺罅加癫宦?,唯這番話令時人傳誦。到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任命他監(jiān)督張名振軍隊渡江;隆武帝改任改福建道御史,加尚寶司丞,升任左中允、侍讀;福京淪陷后不再出仕。
人物簡介
維基黃云師(?—17世紀(jì)),字雷岸,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今九江市)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黃云師是諸生黃學(xué)詩的孫子,父親黃開先專門研究經(jīng)學(xué);他自己則在崇禎三年(1630年)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到十三年(1640年)中進士,歷任吏科、戶科給事中,彈劾傅永淳顛倒選法,非常失職。范復(fù)粹成為首輔,他上疏說首輔需要有才識度三者。令復(fù)粹怨恨請罷,他則調(diào)任兵科。之后他曾抗疏考核京卿,理據(jù)詳細(xì)切實,得鄭三俊重視;又負(fù)責(zé)催收湖廣、廣東糧餉,提出免去鄖陽、襄陽兩地積欠的三十六萬石糧餉。弘光帝繼位,黃云師依次轉(zhuǎn)官刑科左給事中和兵科都給事中、大理右丞;隆武帝時,升任右少卿,到九江、瑞州、饒州等地募兵及恢復(fù),再升為大理寺卿。事敗后,他住在蓮花峰,不接受清朝徵召,閉門著書,七十七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fù)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xué)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xué)和哲學(xué),重視“質(zhì)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dāng)時西方科學(xué)知識,對神學(xué)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詞學(xué)圖錄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xué)家、科學(xué)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xué)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xué)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nèi)經(jīng)經(jīng)絡(luò)》、《醫(yī)學(xué)會通》等。
維基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xué)者、思想家、科學(xué)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yán)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guān),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jié)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母感異夢而生,年二十一禮凈源,始出塵俗。初從雪浪習(xí)賢首教觀,既徹宗乘,遍參名宿,紫柏、云棲皆相器重。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及邀帝眷,弘戒五臺,遂升副座助其教授,蓋其行解軼倫,詞旨玄鬯,律學(xué)中興,光有力焉。尋以道貴潛修、功深宥密,乃閉關(guān)于小天臺。面壁治心,妙觀有得,謂理窮虛悟,學(xué)歸實踐。因發(fā)腳歷衡岳,登廬阜,江州眾信延住東林,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遠公再來之讖。又與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驗,為之作記刻石。復(fù)徇眾請,移錫衡山雉潭。相傳潭下有龍,時見怪形,光為說戒,竟自馴伏。晉藩聞之,遣使迎迓,戾止清涼,為建龍華大會,宏敷戒席。藩妃齋肅,供紫伽黎?;伛v維揚,興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斷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語,名號符合,驚為夙記。嘗演戒于金陵大報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都人請興寶華寺,山舊為寶師道場,妙峰立銅殿于山巔。光至,開千華大社,學(xué)侶云集,院宇重新。崇禎壬午,荊王請興溈仰道場。癸未,奉詔主修報恩,宏光改元,金陵設(shè)壇讖薦,特賜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謁于寺,稱國師焉。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先三日命侍者進歷,指示化期,曰:“吾為大明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畢矣,當(dāng)與眾別?!睂闷?,命具湯浴,更衣跏趺,誡眾號佛,端坐而逝。光道相清粹,豐骨凜然,慈藹接物,孜孜不倦。慨世末道污,輕蔑毗尼。乃服膺師傳,專宏律法,足跡遍海內(nèi),臨壇演戒百有馀所。最后,魯王請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又主嘉興三塔寺壇。潞王請登昭慶古佛戒壇,尤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dāng)?shù)處,所至感應(yīng)皆不可思議,出于意念之表。壽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華山千華社,龍山額曰“光明金剛”,謚“凈智律師”。所著《梵綱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jīng)懺法》。清乾隆時,釋福聚奏請以《梵綱直解》編入大藏,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僧。廣東博羅人,俗姓黎,號茆溪。受法于通琇,居杭州龍溪庵。順治間隨師至京師,召對稱旨,留京師數(shù)年。順治帝欲封為禪師。以身為弟子,不敢與師同受封號,力辭,復(fù)還龍溪。雍正間追封明道正覺禪師。有《語錄》。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三釋行森,字筇溪,別號慈翁。姓黎氏,博羅人。生質(zhì)清穎,器宇神俊。年及壯,游,偶感疲困,倚枕間,忽聞鼓吹聲,頓省根源,不從他有。遂決志出家,依雪嶠信。信寂后,乃參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琇,洞明心要?,L令分座說法,四眾參承,機辯敏捷,解說入妙。一時目為大鵬劈海,且稱為“森鐵棒”云。及開化龍溪,緇侶云集。清室龍興,世祖入關(guān),奠鼎燕京,崇禮佛乘,詔集高僧。時順治戊戌,玉林琇應(yīng)召入都,因令森主報恩。己亥,玉林還山,森奉詔留京師。世祖恩眷,禮遇優(yōu)渥,屢降諭旨,欲加封號。森以師弟不敢并受,辭之甚力。既而請謁五臺,宿顯通寺。寺前遇一老嫗,手持竹籃,口嚼石子。與語,深明宗旨,呼森為大通佛。自五臺還京,乞歸龍溪。世祖名所居寺曰圓照。御書題賜,以寵異之。森持律精純,導(dǎo)眾嚴(yán)整,雅有百丈風(fēng)。受世祖知遇甚深,及其歸里,如日邊云影,既離絳霄,即隨意孤飛斷崖荒水間,不掛一絲??滴跏暧稳A巖,曰:“此中修篁奇石,可以臥數(shù)江帆。吾老此矣?!蹦俗钥袒冢謺恺愘识?。春秋六十有四,僧臘三十有六。至雍正十一年,追封“明道正覺禪師”。御題贊曰:“一人首出,八表升平。爰有龍象,僧中之英。十虛融攝,正眼洞明。日光月華,水綠山青。”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金堡(1614-1680) 字道隱,號衛(wèi)公。浙江仁和人。后歸瞿式耜,桂林破,出家為僧,法名今釋,字澹歸,又號蔗馀、借山野衲、茅坪衲僧、跛阿師,駐錫韶州丹霞寺。工詩文,尤精于詞,抒興亡之感、家國之恨,語多痛切。有《遍行堂集》。詞集名《遍行堂詞》。
維基金堡(1614年—1680年9月11日),字道隱,號衛(wèi)公,法名今釋,字澹歸,號性因,浙江仁和縣(今屬杭州市)人,明末、南明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科第五十二名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進士,都察院觀政,官山東臨清州知州。明永歷二年(1648年)授官兵科給事中。號稱「五虎」之一,以直言敢諫,被稱為虎牙。在《駁何吾騶疏》中痛斥何吾騶、黃士?。骸更S士俊在佟虜坐中見先臣子壯極刑,四十三年狀元及第,而不早死真不幸耳。后與吾騶攜手同來,為國賊乎?……若叩頭養(yǎng)甲,滿口老爺,則吾騶之禮義遜讓也。臣為太祖高皇帝而罵之,何體面之有?」明永歷四年(1650年)陳邦傅、馬吉翔一同指控金堡為「北人間諜」,遭到錦衣衛(wèi)的嚴(yán)刑拷打,腿部殘廢,被黜戍清浪衛(wèi)(今貴州省岑鞏縣境內(nèi)),因瞿式耜連上七疏營救,留居桂林。清兵攻陷桂林,金堡即削發(fā)為僧,法名今釋,字澹歸,號性因。明永歷六年(1652年)至廣州,投奔海幢寺的高僧天然禪師。后曾為尚可喜樹碑立傳《平南王元功垂范》。墓塔在廣東仁化丹霞半山中,云霧可嘉。
人物簡介
全粵詩今音(?—一六六一),字梵音。番禺人。俗姓曾,原名起霖,字湛師。諸生。天然禪師從弟。明桂王永歷九年(一六五五)于棲賢登具,十二年(一六五八)隨天然老人還雷峰。十五年,游羅浮,坐化華首臺上。著有《古鏡遺稿》一卷。事見清宣統(tǒng)《番禺縣續(xù)志》卷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南興化人,字我?guī)煛m樦纬踔T生。父為怨家誣告下獄,將被害。嘉謨懷血書投河自盡。兩淮鹽運使聞其事,遂出其父,葬嘉謨,而抵誣告者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2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華亭人,字古晉,號省廬。與吳兆騫、陳維崧號為“江左三鳳”。有《彭省廬詩文集》。
人物簡介
簡介陳祥士(1631—1701),字賢裔,號希聲,生于明崇禎辛未年(1631)十二月十四日,卒于康熙辛巳年(1701)十二月初十日戊時。拔貢,朝考一等,官四川慶符縣知縣。有子七人,卒葬平壩嘉禾寨。以孫陳法貴,誥贈中憲大夫。著有《玉螺山詩鈔》。
玉螺山詩鈔·序希聲和尚者,平邑之鄉(xiāng)先生陳子賢裔也。家本舊族,生而穎慧,長好讀書,后以明經(jīng)入仕,授蜀慶符令,以能聲著。繼而請養(yǎng)歸,事兩尊人盡孝,耕田供職之外,無他事也。
年三十六,遂喜方外游,于色空心佛之旨自證自悟,了無疑義,從此閉關(guān)靜坐,斷飲除葷,宛然在家頭陀也。嘗語予曰:“惟待高堂事盡、兒女債畢,即薙發(fā)入山矣。”居無何,公被征從軍,既佐理于冬官,又分曹于司馬,才優(yōu)肆應(yīng),隨其所任,無不咄嗟克辦。如是者數(shù)年,解組而還。公曰:“黃粱再夢矣,滄桑再閱矣。吾顧吾,吾亦笑吾矣?!彼熘剌菹蛩]關(guān)之恒庵,焚香禮佛,披典翻經(jīng),依然在家頭陀也。人咸以為希公如是,可了曩時愿行矣。忽一日,公過余玉山草堂,揖而辭曰:“吾將去矣?!庇柙唬骸叭旰稳ィ俊痹唬骸拔崾昵爸Z子者,弗記憶耶?”余恍然久之,亟起止公曰:“汝之養(yǎng)生送死,其于高堂者固盡矣,汝不猶有兩子一女,婚嫁未畢乎?不有老妻幼妾,團圞在室乎?汝曷去?”公唯唯而笑。未幾,余游普川,公跨一驢,隨一童,衲衣僧帽,非復(fù)在家頭陀狀,飄飄然訪予邸舍,云:“吾今去矣。妻妾兒女,障礙何休?吾直揮慧劍斷之矣?!庇嗖粍籴葆暹尺?,孰謂希公之果能去耶!是日,送公于蓮社堂,作詩曰:“普川市上狂歌客,蓮社堂前忽送君。拂袖不沾兒女淚,掉頭肯顧友朋群?曇摩路指三冬雪,支遁山開一杖云。緊絆芒鞋追祖佛,宗風(fēng)震旦好相聞?!?其時乃乙丑(1685)冬杪,越今十馀載。希公覽昆華,登雞足,又眺岷峨離堆之勝,觀珠崖象浦之奇,興益佳,道益廣。聞所至之宰官、貴人及州里信善與夫沙門支裔,凡得遇公者無不慕公悅公,朱履白氎,檀鼎香廚,傾心供奉而猶懼其褻也。嗟乎!為僧而感人尊信如此,是尚可忽乎哉?
邇者卓錫故山,筑其精舍,將以息游。函詩一冊,題曰《玉螺山集》,屬序于余。余受而展閱,喜希公之禪進,希公之詩亦進也。蓋論詩如論禪,試取有唐一代之詩比擬于諸宗離合之間:其在神龍、開元初,則禪家之最上乘也;其在大歷、貞元中,則禪家之小乘也;其在元和、開成末,則禪家之聲聞辟支果也。此惟妙悟者可與談禪,即可與談詩。希公夙具妙悟,故于禪能參最上乘,自于詩不落第二義,余烏能測其所至哉!然余序公詩而并悉公生平者,欲使世之人知公非僧,乃儒其僧也。
昔韓昌黎于浮屠文暢,思進以儒者之道,矧予于公而可沒其家世出處乎?若然,則公雖入山頭陀乎?不依然平邑之鄉(xiāng)先生者歟!因為之序??滴醣樱?696)孟夏浴佛日,佛放居士譚瑞拜題于玉山草堂。
玉螺山詩鈔·序十二世祖考,姓陳氏,諱祥士,字賢裔,晚年釋名徹詠,號希聲,學(xué)者稱希聲禪師。先世江南江都人,明洪武中以武功授昭信校尉,從征云南,平定普蠻,遂入籍貴州安平縣,九世襲平壩衛(wèi)左所百戶。禪師曾祖、祖父皆由茂才三世為縣令,禪師以拔貢生授四川慶符令,以能聲著。乞養(yǎng)歸里,事二親畢,被征從軍,補工部營繕?biāo)局魇?,轉(zhuǎn)兵部武庫司員外郎。五十后解組歸,遂不復(fù)出。手葺玉螺山之恒庵,修心凈土,深佛海門,所作詩皆隨事說法,鉗槌后學(xué),題曰《玉螺山說集》,蓋如禪家之偈,不欲以詩名也。旋刻行于世。
嘉慶戊寅(1818),先君子令黃岡。從兄輩自安平來,因索禪師著述,乃出是集于故紙中,零星散亂,令人鈔錄成冊。久欲重刻,未果。培家高、曾祖考皆由甲科入仕,各有著作,曾祖定齋公尤為理學(xué)名臣,海內(nèi)稱重。先君子手刻家集甚多,此集未經(jīng)付梓,以為抱憾。培以微官來宣城,獲交學(xué)博無錫顧南厓,屬為考訂精審,授之梓人,以承先君子未竟之志而永此書之傳焉。道光甲辰(1844)九月下浣,五世孫男培謹(jǐn)識。
人物簡介
維基方師誨,字忠焉,湖廣武昌府興國州長慶里(今屬湖北黃石市陽新縣)人。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第三甲二百三十七名同進士出身。十一年(1654年)授山西定襄縣知縣。時值饑荒,方師誨屢次詳細(xì)請求賑恤。十二年(1655年)因不報雹災(zāi),降一級離任。其后歷官不詳。廉潔耿介,以紙為帳、以布為被。卒,清貧以至沒遺產(chǎn)購買棺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湖廣總督吳琠疏請將方師誨崇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34—1711
【介紹】:
清江南太倉人,字亦史,號端峰。陸世儀弟子。為奏銷案所累,棄科舉,客游四方,專力為詩。有《端峰詩選》。
清詩別裁集字亦史,江南太倉人。
人物簡介
維基王與襄(?年—1677年?),字龍師,山東新城縣(今桓臺縣)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進士,康熙八年(1669年)任廣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政績卓著,調(diào)任京官。未及成行,遇尚之信叛清,不受其職,遂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