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黃可師,別號大年,浙江紹興府蕭山縣民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jìn)士,官黃州府知府。
人物簡介
維基羅華袞,字紉蘭,號浮玉,河南汝寧府信陽州羅山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jìn)士,居鄉(xiāng)孝友素著,置義田贍給宗族,又喜為令長言邑中利病。初令曲江,丁內(nèi)艱,天啟三年(1623年)補(bǔ)青陽縣,四年(1624年)調(diào)武進(jìn)知縣。吏治精敏,清糧弊,理冤獄,興除諸水利害,德政甚多。尤有人倫鑒諸,所識拔士輒為名人巨官。與常州知府曾櫻、推官吳麟瑞合稱“毗陵三賢”。七年擢南吏部驗封司主事,晉郎中,遷山東右參政,俱有建樹。五十余歲卒,開封知府毗陵薛寀志其墓,稱之為恩師。
人物簡介
維基黃廷師,字惟經(jīng),號調(diào)雨,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jìn)士,初授,擢戶部主事,榷九江鈔關(guān)。后仕至湖廣兵巡道僉事。在清代順治九年任廣西蒼梧兵巡道副使,十一年升任光祿寺卿。崇禎元年撰有《驅(qū)夷直言》,稱耶穌為'寮氏',釘以十字刑架,實為罪鬼,假說死后復(fù)生,于是諸國崇奉十字刑架,輕生敢死,雖赴湯蹈火亦所甘心。說寮氏的信徒四處攻略它國,襲五國而設(shè)五院?!凹尉赋跄?,此番潛入?yún)嗡危c酋長阿牛勝詭借一地,托名貿(mào)易,漸誘呂宋土番各從其教,遂吞呂宋,皆以天主之說搖惑而并之也?!碧熘髦f不僅荒謬,而且佐以邪術(shù),“凡國內(nèi)之死者,皆埋巴禮院內(nèi),候五十年,取其骨化火,加以妖術(shù),制為油水,分五院收貯。有入其院者,將油抹其額,人遂癡癡然順之”;不僅邪術(shù)制人,而且輔以酷法,有番女懺悔者,“或罰在院內(nèi)灑掃挑水,或罰在院內(nèi)奉侍寮氏,則任巴禮(即神父,閩南語音譯)淫之矣”,“至若騙男人解罪,則用白布長衣,自頭面罩至腳下,用小索五六條,其索尾系以鐵釘,勒令人自打于背上,血出滿地,押遍五院乃止”。西班牙殖民呂宋的種種罪惡已轉(zhuǎn)移算在了天主教頭上。進(jìn)士光祿寺卿黃廷師墓在南門外三十二都小橋鄉(xiāng),土名橄欖產(chǎn)山,即佳鑒山。。
人物簡介
維基沈兆甲,號師陽,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軍籍。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授香河縣知縣,性喜讀書,不耐吏治,蒞任一載,告病回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保定府安肅人,字叔達(dá)。師心次子。天啟五年進(jìn)士。官翰林檢討。魏忠賢知其才,誘以厚餌,雅助拒之,以此忤魏,罷歸。
維基師雅助(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叔達(dá),號對溶,北直隸保定府安肅縣人。師雅助年幼聰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舉人,剛成年就在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jìn)士,獲授庶吉士,七年(1627年)轉(zhuǎn)翰林院檢討。他喜歡談?wù)撝倚⑹?,讀書有感悲憤就會抄下,當(dāng)時同僚都趨附擅權(quán)的魏忠賢,他堅持抗直不阿,說:「得失命也?!褂钟痈改傅焦氽」B(yǎng),不久因病告歸,在家鄉(xiāng)依慕父母,保持恬淡,母親去世時哭得不知所為,過度哀傷而去世。
人物簡介
維基李師沆,字靖源,號畏蒼,湖廣承天府潛江縣人。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除安肅知縣。安肅為畿輔沖繁近地,供億日夕無寧晷,沆敏練慈惠,事無廢而民享安和。甫報最,擢吏部文選主事,旋以母老乞假。林下十年,崇禎八年乙亥(1635年)詔起才能,補(bǔ)大理丞,遷南禮部郎中,轉(zhuǎn)河南參議,尋罷歸。結(jié)茅潭河,督耕屏跡,卒年六十四。
人物簡介
維基熊師旦(1592年2月21日—?),字于侯,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民籍。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三甲第二百五十八名進(jìn)士。吏部觀政,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升陜西按察司僉事,六年(1626年)八月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參議,十一月調(diào)陜西布政使司右參議、兵備臨鞏。博洽經(jīng)史,尤工古文詞,著有《晉言全刻》。
人物簡介
維基曹師稷,別號銘石,直隸常州府宜興縣民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天啟七年十二月,吏部考選,授刑科給事中。崇禎二年八月,升太常寺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僧。廣東潮陽人,俗姓林,字木陳。年二十棄諸生為僧,繼密云悟和尚之后,主浙江天童寺。順治十六年,徵召至京,封弘覺禪師。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號木陳。潮州林氏子匡廬薙染。依悟和尚天童座下。掌記室有年。受請繼席。僧問。如何是天童境。師曰。廿里松關(guān)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閒移拄杖松根立。笑問客從何處來。曰向上宗乘事若何。師曰。看腳下。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師曰。你吃粥也未僧?dāng)M議。師曰。諸佛過去久矣。上堂。釋迦老子道。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xiàn)。古德道。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且道名字既同。因甚么有利有害。紅粉易妝端正女。無錢難做好兒郎。示眾云。有一人三頭八臂。有一人無背無面。同到天童門下。且道安下那個即是。一晚入堂。大叫曰。適來欄中不見了牛。普請諸人把火上山尋牛去。眾愕然。一僧才出。師便歸方丈。常舉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話頌曰。草鞋踏遍江南雪。歸看廬山石上云。卻笑閒身猶未老。尋梅幾度出松門。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二釋道忞,字木陳,號夢隱,潮陽林氏子也。薙染于匡廬開元先若昧明,受戒具于憫山。清順治時,賜號“弘覺禪師”,更寺名曰“弘法”,錫以敕印,賚予甚盛。敕曰:“朕惟佛會拈華,妙心傳于迦葉。禪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六葉既敷,千華競秀。蔭法云于真際,火宅晨涼。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曉。以至眴目揚(yáng)眉,擎拳舉指,皆合宗門之妙諦,得教外之靈機(jī)。誠非他學(xué)可知,亦豈意生所度。眷言道行,冀覿高蹤,實悟真如,必先玄覺。咨爾禪僧道忞,嗣法天童,傳宗臨濟(jì)。克證無生之旨,機(jī)自玄明。允通向上之關(guān),悟稱真諦。嘗稽載籍,祈會性真,間覽玄文,深嘉妙義。故時于聽政之暇,詢爾以法道之微。乃名言之不繁,克隨機(jī)而得解。玄關(guān)幽鍵,感即能通。遙源浚波,酌之不竭。傳一鐙于種智,了萬法于真空。廣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學(xué)。引之于有,高謝四流。推之于無,俯弘六度。信乎凡之可以證圣,惟覺足以悟迷。非同測海窺天,固已登堂入室。堪主法門之席,允稱禪眾之尊。是用封爾為弘覺禪師,錫之敕印。于戲!慈周萬有,大身遍于十方。利濟(jì)四生,本覺超乎三世。俾舉代咸登仁壽之域,在隨方而啟般若之門。其益懋爾勤修,庶弘開夫正梵。式承嘉命,丕闡宗風(fēng)。欽哉!”以康熙甲寅六月示寂,壽七十又九,荼毗,頂骨五采,齒無損痕,塔于平陽黃龍峰下。所著有《紀(jì)年》、《專譜》、《語錄》、《詩文集》及《北游錄》。
人物簡介
維基蔡邦俊,字師百,號豈凡,別號拙翁,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jìn)士,崇禎四年(1631年)任撫州知府,卒于任。墓在二都耘邊鄉(xiāng)新山。
人物簡介
維基黃師夔(16世紀(jì)—1630年代),福建福寧州人。黃師夔于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次年(1625年)成進(jìn)士,獲授新會知縣,革去和無賴養(yǎng)蟲害人的衙差,得百姓擁戴。不久他因政績升任保定知府,在當(dāng)?shù)貫檎辶?jǐn)慎,得提拔為監(jiān)察御史,但未就任就已經(jīng)去世,在鄉(xiāng)賢祠祭祀。
人物簡介
維基張師度,字竹平,號性全,河南汝寧府汝陽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jìn)士。吏部觀政,考選庶吉士,六年授禮部主客司主事,卒于官。張師度居住的京師宅第是兇宅,他也病死其中。
人物簡介
維基高欽舜(?—1639年),字師愚(或思虞),號亦若,浙江嘉興府嘉興縣人。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五十五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兵部觀政,三年授知福建浦城縣。七年充本省同考。崇禎元年(1628年)行取四川道御史,巡視銀庫,二年管城工,差巡按廣東,四年兩淮巡鹽,五年巡按直隸,六年遷河南副使。八年京察,崇禎十年被太監(jiān)楊顯名彈劾侵吞稅銀,被逮入詔獄,十二年(1639年)秋被處斬,當(dāng)日同斬的有工部郎中胡璉、御史張養(yǎng)等十五人,欽舜欲求先死,賂獄官將其名提前,斬后卻得命停刑,而其余十一人得免死。
人物簡介
維基嚴(yán)師范(16世紀(jì)—17世紀(jì)),字大亦,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嚴(yán)師范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jìn)士,吏部觀政,五年授將樂縣知縣,十一年(1638年)升兵部車駕司主事,十二年升職方司員外郎,督捕。同年獲授兵部武選司郎中,十三年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右參議。他任官時盡心奉法,人稱廉明,薪俸有馀就會捐款興建橋梁和津渡,之后得起用為河南巡撫,惟未赴官就去世,葬在東弦鄉(xiāng)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