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十三
尼授一名圣,字師圣,江陰人。洪武初以明經(jīng)辟,授岳州同知。有《鶴洲遺稿》。 田按:永樂中,朱紹輯高季迪、楊孟載與師圣詩為《三先生集》。師圣詩不逮高。揚遠(yuǎn)甚。紹為師圣外孫,欲私其外祖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烏斯藏人。僧人,藏人稱為尚師。永樂四年征至京,延見奉天殿,寵赍優(yōu)渥。五年,建普度大齋于靈谷寺七日,為帝、后薦福。封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lǐng)天下釋教,給印誥制如諸王。又建齋五臺山。六年辭歸。
釋師頤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師頤,字希古,號簡庵,別號佛鑒。姓朱氏,澉川人也。世居槜李,積善累功。明洪武丙辰重九,其母王氏,夜夢梵僧,缽擎一栗,大升許,授之,把玩間,忽爆聲若雷,白氣騰空,驚寤而生。髫齔讀書,聰穎異凡。年十七,從萬壽天宇凈祝發(fā),凈后主臨江西華,頤隨侍焉。然每參不契,乃走靈隱,扣時庵敷,詰曰:“江西見馬祖頂相否?”應(yīng)聲曰:“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狈箢h之,令居擇木寮,屢有啟迪,而大疑未徹。嘗舉趙州狗子語咨其究竟,敷曰:“待冷泉逆流,即向汝道?!弊院笕舾F子求奇珍,不釋懷者逾月。一日偶步冷泉亭,睹奔流翻激,豁然自得,即趨白敷曰:“冷泉逆流也?!狈笤? “汝見何來?”頤曰:“千峰勢到岳邊止,萬壑聲歸海上消?!狈笤唬骸懊摽諠h,三十年后落節(jié)去也?!鳖U拂袖飄飄,翛然自遠(yuǎn)。尋上金陵,禮雪軒成。見其豐裁挺秀,吐氣不凡,竟畀以藏鑰,義學(xué)復(fù)深。??歲,庚辰出世杭之崇福,既而退處萬壽,卒繼敷席。永樂丙戌,以高僧徵修大典,總持釋宗,蜚聲黼座。書成,碧峰無作行,歆其道,辟居首席。平昔研求古學(xué),精于鑒別,為太宗所知。命乘驛遄征,索古彝器歸進所得,賜賚甚厚。丁酉僧錄司挹其清譽,檄住中天竺,其寺久廢,立視荒煙碎甓間,每欲及時興復(fù),后以校讎藏典,徵詣北原。歷歲,庚子始竣事。辭歸,賜佛像、經(jīng)、玦、衣、幣,寵渥有加。適凈慈主席虛曠,僉舉頤。辛丑冬,寺眾迎入,薦紳餞送,若慈云來覆,靈鷲再會。居數(shù)載,創(chuàng)建殿宇,高廣可該,中塑羅漢神相五百十六。金彩炫然。如來正殿,大棟蠹腐,易以良材,宛若初成。更筑圓通殿,設(shè)三大士像,飾三十二應(yīng)相,列無盡寶鐙,皆妙智所發(fā),真誠感格,前后費數(shù)千金。施者云集,多樂助之,靡不即相融性,沾教開昏,所謂不動舌根,盡回向菩提者非耶?戊申秋,頗倦送迎,蕭然引退,休于寺北萬工池右。啜粥默坐,五易星霜。宣德壬子冬十月四日,語眾曰:“吾行矣?!便逶「?,結(jié)趺危坐,書偈云:“須彌一拳,大海一口。??噬奖溃B飛兔走?!币讯靹钇渫皆唬骸笆老酂o常,各宜勤修,勿令退失?!北姺侥罘?,寂然而逝。阇維,白煙四布,籠寺林宇,移時始散,所獲舍利羅,五色晶明,頂骨、齒牙、數(shù)珠不壞,塔于雷峰之陽。年五十有七,臘四十一,楊復(fù)為之銘,具見《寺志》。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又凈戒定巖者,亦字幻居,吳興人。年十一出家,后至金陵,值覺源曇住天界,命居維那,脅不暖席。一日曇舉桶箍語問之,擬議未即荅,曇厲聲曰: “早遲八刻了也?!毖韵麓笪颉?fù)游東南,名流加敬。洪武丙子,授左覺義,兼住雞嗚。永樂初,敕居靈谷,遷右闡教。永樂戊戌六月二日亭午,起坐索筆,書偈而逝?;鸷笥许敼茄例X數(shù)珠不壞,事聞,遣官致祭,宣德四年追謚“惠濟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6 【介紹】: 明湖廣宜都人,字希賢。洪武中由國子生累擢為江西布政司左參政。永樂初坐事降御史,升大理丞,署戶部。十九年,夏原吉以諫帝親征沙漠下獄,師顏亦被累同囚。仁宗即位,釋為禮部侍郎。
趙季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7 【介紹】: 明浙江天臺人,字師道。由教官歷知永豐、龍溪。成祖時預(yù)修《太祖實錄》,累進司業(yè)。出為趙王府長史,與董子莊同心輔導(dǎo),當(dāng)時論親藩輔導(dǎo)之良,必首稱趙、董。
廖伯牛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廖伯牛,字師冉,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永樂十五年(1417年),廖伯牛中式丁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登辛丑科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善,字師舜,福建福州府侯官人,進士出身。永樂三年(1405年),福建乙酉鄉(xiāng)試中舉。永樂九年(1411年),登辛卯科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宣德年間,升云南布政司左參議,處理云南永寧府土官南八與四川鹽井衛(wèi)土官刺馬沖突,被都督沐昂、尚書王驥舉薦,后辭職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號虛聞道人。有《西溪百詠》。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實哩沙哩卜得啰。東印土拶葛麻國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夢而生。在童真位。聰敏不凡。而百無所欲。唯見佛法僧。則深起敬信。年十六。請命出家。遣禮孤捺啰納麻曷薩彌為師。薙落受具。資受學(xué)業(yè)。習(xí)通五明。闔國臣庶。以師戒行精嚴(yán)。智慧明了。尊稱為五明板的達(dá)。師足跡周遍五天。從化得度者甚眾。凡過道場塔廟。必躬伸盡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錫。而禪塔以久圮。勸國王修治。脫管心木。木下紀(jì)師名號。眾咸異之。永樂甲午。入中國。謁文皇帝于奉天殿。應(yīng)對稱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命游清涼山。還都。召見武英殿。天語溫慰。寵賚隆厚。授僧錄闡教。命居能仁寺。歲甲辰。仁宗昭皇帝。舉薦揚大典。師掌行。特授師號圓覺妙應(yīng)慈慧普濟輔國光范弘教灌頂大善大國師。賜金印寶冠供具儀仗。乙巳。宣宗章皇帝。舉薦。亦命師掌行。師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聲聞。內(nèi)修大行。遇恩寵而志意愈謙。涉諸緣而戒行彌確。在京師。受度弟子數(shù)千輩。各隨器宇誘掖之。漸引次升。不立遏捺。難行蹊徑。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將化。謂弟子不啰加實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緣已周。行將逝矣。汝等。各當(dāng)善護如來大法。毋少懈怠。言訖。儼然而寂。實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訃聞。上悼嘆之。命有司具葬儀。阇維。收舍利于香山鄉(xiāng)。塔而藏之。遺命分藏清涼山。圓照寺亦建塔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孚。字信庵。江浦劉氏子。善習(xí)表于兒戲。利根發(fā)于童心。七歲入學(xué)堂。先生授以書。不肯讀。讀又不肯竟。曰。此書非我所喜。先生亦非我?guī)?。乃依靈谷慶叟。為弟子。落發(fā)衣緇。昕夕禮觀音。發(fā)聰智。通唯識涅槃諸大乘經(jīng)論。群言所涉。一覽無遺。精旨妙義。囊括而川注。滔滔然莫能窺其涯涘。復(fù)禮天童觀翁。時觀公道望高天下。宣廟在潛。每承顧問。宣德歲丙午。召至京師。館于慶壽丈室。師執(zhí)侍惟謹(jǐn)。上嘉之。賜西服茜衣。師牢讓不服。尋游江浙。受滿分戒。入五臺。睹圣相攝身光中。奇幻百出。轉(zhuǎn)念之頃。倏忽不見。嘆曰。古人所云。一翳在眼??杖A亂墜。因自號知幻子。英廟聞師名。召見大悅。呼為鳳頭和尚。蓋以師頭前銳起也。尋授僧錄講經(jīng)。未幾告退。結(jié)茆于山中。扁曰松樾。屏息諸緣。不妄交接。唯苦心真寔之士。得以相依。餐服遐異。悠然自適。若將終身焉。先是。司禮阮公簡。得京西馬鞍山廢寺。欲興之。思得大知識主宗風(fēng)。與議。非師不可。修詞致懇。至于再四。不許。后掘地獲斷碑。阮持碑。泣請曰。碑雖不完。猶可讀。惟師寓目焉。師讀之。始知此寺乃遼普賢大師所建。四眾受戒之所。師喟然曰。釋迦如來。三千馀年遺教。幾乎泯絕。吾為佛弟子。詎忍視其廢而不興耶。乃幡然而起。于是鏟荒夷險。郁起層搆。散己貲以鳩工。擇干僧以董役。匠成于心。受規(guī)于手。日不笠而雨不屐。趨風(fēng)望景者。翼如而至。百年癈剎。復(fù)興于頃刻。廊廡龍象。煥然一新。始末具載大學(xué)士楊公士奇所撰碑記。黔寧昭靖王。復(fù)以宣武門府第。施為梵剎。賜額承恩。為師往來憩息之處。師善書。筆法遒健。嘗于文華殿。大書扁額。上俛案視之。稱善。贈之詩。有高僧書法勝中書之句。又嘗施食于內(nèi)庭。開法于秘殿。上皆親御視聞。無不擊節(jié)嘆賞。當(dāng)是時。耆舊凋喪。獨師法聞四方。學(xué)子趨參。唯恐或后。僧中之杰出者。一人而已。以是奇德妙行。足以駕苦海之慈航。躋迷途于覺岸也。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集眾升堂。說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滅。云散長空。碧天皓月。遂端坐而逝。計聞。上震悼。遣宮諭祭命。公侯以下。咸從吊臨。茶毗獲舍利。建塔于寺之南原。世壽五十有五。僧臘四十有九。年度弟子數(shù)萬。得戒四眾百億。門弟子千馀輩。皆縛禪秉律。闡化一方。著述。有定制戒本戒牒。并偈頌詩章若干卷。傳于叢林。胡忠安公熒。稱師學(xué)之博。行之修。功之盛。能光大法門云。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孚,字知幻,姓蔣氏,江浦人也。初依金陵靈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年三十薙染,受具,發(fā)愿參方。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頭見故鄉(xiāng)?!弊溘`其言。明正統(tǒng)間,孚方北游。睿宗崇尚內(nèi)典,尤重清修,聞聲嘉賞,有詔賜紫,敕建戒臺。每歲四月一日至十日,閎敷壇席,深契帝心。又以僧眾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凈染二門于此山中,以驗涇渭。其篤信者則受凈戒,不篤信者則觸染法。但眾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毀之,一歸凈流。孚儀表雄特,頂題隆起,帝見奇之,稱為“鳳頭祖師”。孚應(yīng)聲曰:“亦鵝頭耳,敢附鳳耶?”帝嘆其謙德,彌近藹光。嘗召入大內(nèi)詳詢佛法,試以凡情,不動聲色,由是欽崇戒德,益加敬仰,賜號“萬壽祖師”。春秋八十有五,法臘五十有五,寂后建塔茲山,云封猶在。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十六
宗魯字師曾,掖人。宣德庚戌進士,官御史。有《葵軒稿》。 王士祿《濤音集》:宗魯詩筆淹潤,惜不多見。
維基
毛宗魯(1407年—?),字師曾,山東萊州府掖縣人。進士出身。山東鄉(xiāng)試第二十六名。宣德五年(1430年)丁丑科會試第七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四名。官至監(jiān)察御史,巡按浙江。2018年,其墓道碑在平度東閣街道正澗村被發(fā)現(xiàn)。曾祖毛時敏,元黃梅縣尹。祖父毛鏞,商河縣學(xué)教諭。父毛寅。

人物簡介

維基
陳嘉猷(1421年—1467年),字世用,號師硯,浙江紹興府馀姚縣人。景泰辛未進士,先后出使朝鮮和滿剌加。官至右通政。景泰元年(1450年)浙江鄉(xiāng)試第一百四十七名舉人。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二甲第五十二名進士。官刑科給事中,其為人剛正,善奏諫。天順三年(1459年)出使朝鮮,追責(zé)朝鮮國王李瑈與女真首領(lǐng)董山私相勾結(jié)之事?;爻痪?,滿剌加國(現(xiàn)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王子芒速沙遣使來貢。英宗命陳嘉猷偕行人彭盛前往冊封。陳嘉猷等起航僅兩天,船只在烏豬洋上遭遇颶風(fēng)。陳嘉猷手扶浮木漂流六日,放在海南島附近遇救。還朝請罪,皇帝命其再次出使,前后歷時一年多,終于完成使命,回朝后升通政使司左參議。成化初,晉通政使司右通政。父喪回鄉(xiāng)守制。不料未及三年,奪情起用,陳嘉猷多次力辭未果。成化三年(1467年)冬十月卒,年四十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師仁。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刑部郎中,長于法律。以薦為江西參政,累遷江西左布政使。贛民俗健訟,訟牒日山積,判決竟日,庭無留者,時謂“王一火”。又稱“王隔壁”,言其明察。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四
克復(fù)字師仁,福清人。天順丁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江西參政,歷湖廣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遷南吏部侍郎。
維基
王克復(fù),字師仁。福州府福清縣人。明朝南京吏部右侍郎、同進士出身。正統(tǒng)十二年,鄉(xiāng)試中舉。天順元年(1457年),登進士,歷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藦?fù)在刑曹十五年,明習(xí)法律。深得尚書陸瑜其中。凡有疑罪,必以屬克復(fù)。兩廣撫臣吳禎,有人奏其不法,瑜薦于上,派遣克復(fù)前往按察。河南人誣陷布政使章繪等,瑜又白,遣克復(fù)。兩次奉命審理大獄,歸報,均能稱旨。有次,聲名鵲起,升江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湖廣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吏民聞名久,相戒不敢欺。江右俗健訟,牒日山積,克復(fù)判決,庭無留者。時謂“王一火”,又謂“王隔壁”??藦?fù)雖然善于折獄,卻持法公平,從無濫及。其以左方伯入覲,中貴人尚銘怙勢黷貨,克復(fù)獨正辭不與接,名因益章。進副都御史,巡撫南畿,清戎使者文深,多所遣發(fā),克復(fù)察其誣,為脫尺籍,總攬綱維,稱得大體。轉(zhuǎn)南京吏部右侍郎,致仕。克復(fù)生平質(zhì)厚溫和,寡言笑,不以聲氣加人,而確然持正。晚歸與謝瑀輩結(jié)耆英會,敦素尚齒,鄉(xiāng)人以為美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崇仁人,字師尼,號野庵。景泰四年舉人,授左都督府經(jīng)歷。坐劾長僚不法,逮下獄,十年始得釋。改中軍都督府,升鎮(zhèn)遠(yuǎn)知府,道病卒。有《野庵文集》。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孜(1425年—?),字師侃,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軍籍。同進士出身。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會試第二百九十三名舉人,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六名。曾祖劉廷高。祖父劉蕙。父劉孟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