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趙師古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紹熙四年(1193年)進士。嘉定三年(1210)任荊湖北路提舉常平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金渤海鐵州人。為遼“怨軍”統(tǒng)帥。遼亡,歸宋,與王安中俱守燕山。金完顏宗望軍至,拒戰(zhàn)兵敗,乃降金,太宗授以燕京留守,賜姓完顏氏。從攻宋,盡以宋朝虛實告宗望,故宗望能懸軍深入,直抵汴京。海陵立,詔復(fù)本姓。
舒師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八一八
舒師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清國子。嘉泰三年知道州。見光緒《湖南通志》卷三三。
陳師點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嘉泰四年(1204)任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
李師尹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開禧二年(1206)任德安府知府,12月拒金人。

人物簡介

簡介
開禧三年(1207)任廣德軍知軍。嘉定元年(1208)10月29日放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49 【介紹】: 宋僧。隆慶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無準。九歲出家,無資薙發(fā),人稱“烏頭子”。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雪竇、育王等寺。理宗嘗召入慈明殿說法,賜號佛鑒禪師。淳祐中,書遺表遺書及偈而逝。
全宋詩
釋師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據(jù)《語錄》卷二),號無準,賜號佛鑒,俗姓雍,梓潼(今屬四川)人。九歲出家,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堯首座,請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峽,至荊南見玉泉儼。七年,見保寧無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錢塘,見松源岳于靈隱,往來南山,屢入肯堂充室,棲遲此山六年。繼至吳門謁萬壽無證修,又往西華秀峰依破庵先,往華藏依遁庵演。三年復(fù)還靈隱。時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開山廣惠,三年散席,同登徑山。又三年,偕破庵過天童掃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觀,又返徑山。破庵死,訪舊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隨之遷瑞光,皆為首座。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慶元府清涼寺開法。居三年,移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寺。又遷慶元府雪竇山資圣寺、阿育王山廣利寺。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詔住臨安府興圣萬壽寺。淳祐九年卒。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粲無文撰《徑山無準禪師行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墓志銘》?!♂寧煼对?,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頌古、偈頌、贊等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師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無準,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紹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謁于老僧堯和尚,有省。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人稱烏頭子。侍破庵居靈隱,大悟。同月石溪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阿育王,移住徑山。召入大內(nèi)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號佛鑒禪師。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書遺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編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五卷、《無準和尚奏對語錄》一卷,今存。見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師范字無準。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請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師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么。師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師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又奉旨領(lǐng)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遭回錄。皆兩復(fù)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俗之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遺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全身塔于圓照。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范。梓潼雍氏子。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經(jīng)書過目成誦。紹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堯者。范請益坐禪之法。堯曰。禪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語。晝夜體究。一日如廁提前話。有省。遂出蜀。謁佛炤于育王。炤問何處人。曰。劍州人。炤曰。將得劍來否。范隨聲便喝。炤笑曰。這烏頭子亂做。范懶剃發(fā)長故。佛炤室中。嘗以烏頭子呼之。久之。欲觀臺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巖。時云巢領(lǐng)住持事。留分座。忽夜。夢偉衣冠者。持把茅見授。翼日。明州清涼專使至。師受請入院。見所設(shè)伽藍神。茅其姓衣冠。與所夢無異云。上堂。遂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遷焦山雪竇。被旨移育王。住徑山。最久。雖兩丁火厄。而旋復(fù)舊觀。號法席全盛。理宗嘗召師。入慈明殿。升座說法。上親御垂聽大悅。賜佛鑒禪師號。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舊疾適作。三月旦升堂別眾。至十五日。區(qū)畫后事。親遺表。及遺書十數(shù)封。言笑如平時。其徒以遺偈為請。乃執(zhí)筆疾書云。來時空索索。去亦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項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無準禪師者。諱師范。蜀都雍氏子也。九歲依陰平山沙門。試經(jīng)。目不遺炤紹。熙五年。具戒訪道。乃求坐禪訣于老宿堯公。有信入。即出峽。謁佛炤光禪師。光曰。生緣何處。對曰。劍州。曰。帶得劍來么。師便喝。光笑曰。者烏頭子也亂做。又過靈隱。參密庵禪師。密庵不易見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與語。陰奇之。一日要師游石筍庵。有道者問。胡猻子捉不住時如何。先答曰。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紋。師恍然大徹。失聲曰。諾。先大喜而歸。師遂事先公。赴穹窿。蓋先以師深得玄要主賓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臥龍。師辭。游天臺。尋開法明州清涼。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吳越知名。師初寓瑞巖。夢偉衣冠者持茅授。師及至清涼。見伽藍像。即向所夢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遷焦山。次三年遷雪竇。有大名者皆歸之。乃示眾曰。面面相看。眼眼廝覷。衣外別傳。有甚憑據(jù)。到卻門前剎竿著。鳳棲不在梧桐樹。又曰。[一/幾][一/幾]地思量。無可得思量。無可思量處。真?zhèn)€好思量。大庾嶺頭逢六祖。鰲山店上見曾郎。又曰。賊火相逢恰五更?,F(xiàn)成贓物不須爭。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曉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難辨。擬欲抬眸空中兩片。師居雪竇三年。詔補育王。又三年。住徑山。居無何。徑山燬。知事者懼。師引咎自歸。一眾咸安。師整頓荒基。說法如故。仍請希叟為副寺。退耕為監(jiān)院。別山智為化主。雪巖欽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師舉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因緣。乃曰。君王一語出如綸。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風(fēng)清煙浪靜。碧天無際水無垠。上大悅。賜金紋袈裟。號佛鑒禪師。六年徑山復(fù)燬燬之夕。風(fēng)雨暴作。師端座別舍。漠然不問。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數(shù)百峰。王維雖妙手。難落筆頭蹤。仍結(jié)茅安眾。寺復(fù)成。又去四十里。別筑萬年。正續(xù)以憩。云水不遠。復(fù)建精舍為歸藏所。藏前后所賜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師。與先世香火?;蚱谡Q諱。必為飯僧佛事。以贊冥福。蓋蜀亂。師之先祀絕矣。故祠之上。聞嘉嘆賜。名圓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為退休計。師臘既高。綸音次序。存問不間。師惟歷書古德機緣。謝對而已?;虼筚e過山。師獨揭心宗要領(lǐng)。間咨南比國運。師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得與諸人東語西話。今日勉強出來。從前所說。不到底盡情向諸人。面前抖擻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區(qū)囑后事。復(fù)手書達上言別。上遣中使慰問后事。師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欲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寂。塔于圓照庵。嫡嗣有雪巖欽禪師。 贊曰。南堂謂。師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眾多糧少。而重罹回祿。不無奔走四方之勞。想見其曲折。茍非以荷負正宗為心。則安能籧篨若此。嗚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師范,字無準,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讀書過目成誦。紹熙六年,始游成都,謁正法堯,問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范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偶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庇謫枺骸皫У脛砻??”范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睅熦?,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范侍次,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風(fēng)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住瑞巖,留之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范。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來迎,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復(fù)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范住徑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復(fù)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其所生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語,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傾吐?!彼炱鹕砼略唬骸笆嵌嗌??”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币祈暥拧M}惗呷?,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幣帛,塔于圓照。
周師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二一一
周師銳,字儀父,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貫穿六經(jīng)、《論》、《孟》,初舉進士不利,乃就右科,為嘉定元年武舉進士第一人。官至閤門舍人、知封州,卒。見《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一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四八
姚師虎,字宣伯,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治詩賦,登慶元二年進士。嘉泰中以迪功郎為婺州東陽縣尉。嘉定中為秘書省校書郎,改秘書郎,進著作佐郎;八年,進著作郎致仕。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四一,《越中金石記》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范師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嘉定中進士(《靈隱寺志》卷八)。
全宋文·卷七三○七
范師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鄉(xiāng)貢進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薛師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28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景石,號瓜廬。薛弼曾孫。隱居不仕,筑室會昌湖上。工小楷,篆籀斯隸,深造其極。尤工詩。有《瓜廬集》。
全宋詩
薛師石(一一七八~一二二八),字景石,號瓜廬,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工詩善書,生平未仕,筑室會昌湖上,與趙師秀、徐璣等多有唱和。理宗紹定元年卒,年五十一。有《瓜廬集》。事見本集附錄宋王緯《薛瓜廬墓志銘》?!⊙熓?,以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瓜廬詩》(簡稱名賢集)、《四庫全書》所收《瓜廬詩》(簡稱四庫本)。另輯得散句附于卷末。
趙師縉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八八六
趙師縉,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宗室。嘉定元年官建康。見《宋史》卷二二○《宗室世系表》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何渷,字師禹,江陰(今屬江蘇)人。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進士。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以從政郎為鎮(zhèn)江府學(xué)教授。事見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七、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叔夏,號友堂。孝宗淳熙中朱熹歸省先塋,昶首執(zhí)禮館下。后偽學(xué)禁作,弟子多更名他師,而昶徒步走寒泉精舍,就正所學(xué)。有《易論》、《書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