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隆禪師,住福州雪峰,稱海月隆禪師。為青原下十四世,凈慈寶印楚明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寧建安人,字耕祿,號師古。第進(jìn)士。嘗舉義兵隨帝趙炳至崖山,圖復(fù)宋室,兵敗,歿于萬石灘。
人物簡介
全宋詩靚禪師,主筠州三峰,后往汝州香山。事見《冷齋夜話》卷六。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9—1193
【介紹】:
宋漳州龍溪人,字幾圣。高宗紹興十二年進(jìn)士。歷知莆田、福清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遇事盡言,無所阿撓。孝宗淳熙十年任國子祭酒,請講明理學(xué),使士知廉恥。歷除禮部侍郎、吏部尚書兼侍講。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兩知泉州,專以恤民為政,始至即蠲舶貨,商賈尤服其清。卒謚定肅。
全宋詩顏師魯(一一一九~一一九三),字幾圣,龍溪(今福建漳州龍海市)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jìn)士。歷番禺、興化縣主簿,懷安縣丞,知寧德縣,添差威武軍簽判,遷國子監(jiān)丞。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提舉浙西常平茶鹽公事除直秘閣(《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三)。歷監(jiān)察御史(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四),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同上書崇儒四之三二)。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知泉州。四年卒,年七十五,謚定肅。事見明嘉靖《龍溪縣志》卷七、八,《宋史》卷三八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四七五八顏師魯(一一一九——一一九三),字幾圣,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人。紹興中進(jìn)士,歷知莆田、福清縣,召為官告院,遷國子丞,除江東提舉,改使浙西,予職直秘閣,入為監(jiān)察御史。淳熙十年繇太府少卿為國子祭酒,除禮部侍郎,尋兼吏部,詔充遺留禮信使,遷吏部侍郎,尋改吏部尚書兼侍講。請老,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泉州。紹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嘉泰二年特謚肅。見《宋史》卷三八九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黎道華,字師俁(《詩家鼎臠》卷下作名師俁,字道華),臨川(今屬江西)人。道士。出家祥符觀。曾受《春秋》一鄧名世,學(xué)詩于謝逸。與曾艇、僧惠嚴(yán)號臨川三隱。事用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五三。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齊禪師,俗姓陳,福州長樂(今屬福建)人。年二十八從云蓋智禪師出家,后住吉州青原寺。為青原下十三世,石門元易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61
【介紹】:
金上京老海達(dá)葛人,本名忽土。初為宿衛(wèi)十人長。海陵弒熙宗時(shí)為內(nèi)應(yīng)。海陵即位,升都點(diǎn)檢,賜名師恭,拜太尉、樞密使,封王。后被指有異謀,遭族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jìn)《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jiān)?。昨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jià)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德光。臨江彭氏子。彭氏故舊族。母袁。夢異僧入室。驚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積德。此子必光吾門。因是命名。九歲值寇擾。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梁棟。俄失恃怙歸伯氏。年二十一。聞人誦金剛經(jīng)。有省。自伯母曰。適聞?wù)b經(jīng)。身心歡喜。世間萬事。真如幻夢。兒愿出家。即散家貲與其族。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jǐn)y之入閩。語師曰。是行。為子擇所依。東禪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時(shí)復(fù)有吾足矣。見月庵。機(jī)語相契。是時(shí)老宿。多集閩中。如妙湛佛心圓覺。望重叢林。師無不參叩。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最后見大惠于育王。為舉竹篦話。師儗對。痛棒隨之。遂大悟。從前所得。為之冰釋?;菰弧栠@回始徹也。說偈以頂相付之。隨過蔣山。謁應(yīng)庵。庵稱賞不已。謂人曰。光兄插翅虎。吾當(dāng)避之。乾道丁亥。住臺之鴻福。徙光孝。臺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聞師名。淳熙三年。被旨住靈隱。入對選德殿。問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別。對曰。直下無第二人。曰。如是則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對曰。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上悅。賜號佛照禪師。自是召見無虛歲。至留內(nèi)觀堂。五宿而出。恩遇異常。紹熙改元。孝宗御重華宮。稱壽皇。而徑山命下。師力辭。壽皇曰。欲頻相見耳。何以辭為。慶元初。請老許歸育王。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上時(shí)乘小輦過堂。至則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歡如平生。宣賜金玉器用繒?。計(jì)緡三萬馀。及王臣長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國史陸游。詳記其事。自創(chuàng)數(shù)椽。曰東庵。掩關(guān)自娛。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眾曰吾世緣將盡。未幾問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對曰然。即索紙作遺書。與平昔所厚者。集眾敘別。皆法門之旨要。無半語及他事。索浴更衣。大書云。八十三年。彌天罪過。末后殷勤。盡情說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臘六十。謚普慧宗覺大禪師。塔曰圓鑒。
明河曰。南渡后宗師。唯妙喜老子。得人為多。開堂說法。顯然為天人師者。不下數(shù)十人。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能使道脈長永。枝葉繁茂。不忝師門傳受。唯師一人而已。古稱妙喜。能大圓悟之門。愚謂。妙喜之得師。猶圓悟之得妙喜。續(xù)燈舉妙喜之嗣。契悟廣大者。九人。師不與焉。已失其鑒。至謂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開法。俾法嗣廣布。然則師豈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jiān)唬骸白蛎纱箚?,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jià),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杜師旦,一作思旦(《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四三)。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知仙居縣(清康熙《仙居縣志》卷二六)。二十二年,通判處州。二十五年,知臺州,俄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以事放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三、一六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2—119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正,一字齊賢。高宗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為潘良貴門人,又從楊時(shí)、呂祖謙、張栻游。知中朝諸老言行之善。歷崇政殿說書、知饒州,遷浙西提點(diǎn)刑獄。以直煥章閣致仕。
全宋文·卷四八八九王師愈(一一二二——一一一九○),字與正,一字齊賢,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初從楊時(shí)游,受《易》、《論語》,又學(xué)于呂本中。登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第,為臨江軍軍學(xué)教授,調(diào)和州教授。改京秩,知長沙縣,歷知嚴(yán)、婺二州。乾道七年召對,除金部郎官,尋兼崇政殿說書。出知饒州,徙鄱陽,遷江南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以疾請祠,再除福建轉(zhuǎn)運(yùn)判官,移兩浙西路提刑。以直煥章閣致仕。紹熙元年七月卒,年六十九。師愈為政以仁恕為本,而綱目嚴(yán)整,守之有常,頗著政績。見朱熹《中奉大夫直煥章閣王公神道碑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義和,賜號圓證大師。紹興間,住持平江府吳江縣華嚴(yán)寶塔教院。乾道元年,住臨安慧因院。著有《華嚴(yán)念佛三昧無盡燈》一卷。見《樂邦文類》卷二、《法藏和尚傳》(《續(xù)藏經(jīng)》第二編乙第七套第三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4—1192
【介紹】:
宋信州上饒人,一作玉山人,字圣與。二十入太學(xué),試每在前列。孝宗乾道元年以臨安府教授賜對,請免逋負(fù),從之。八年,權(quán)禮部侍郎,除給事中。尋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使金,執(zhí)禮不辱命。淳熙十年,參知政事兼同樞密院事。十五年,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泉州。官終江西安撫使。有《易說》、《史識》、《施正憲集》。
全宋文·卷四九二一施師點(diǎn)(一一二四——一一九二),字圣與,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十歲通六經(jīng),紹興二十七年上舍中第,教授復(fù)州、臨安府。乾道初賜對,請免逋負(fù),從之。八年兼權(quán)禮部侍郎,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侍讀,使金,執(zhí)禮不辱。淳熙十一年為端明殿學(xué)士,除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十三年權(quán)提舉國史院、提舉《國朝會要》。十四年除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泉州,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紹熙二年除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三年薨,年六十九。有《易說》、《史識》、文集及奏議數(shù)十卷。見葉適《故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xué)士施公墓志銘》(《水心集》卷二四),《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紹興二十年(1150)任監(jiān)都進(jìn)奏院。紹興三十一年(1161)任荊湖南路提舉常平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