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道禪師,青原下八世,德山密禪師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普安寺。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頌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永豐人,字師孟,號求齋。鄧約禮從子。年十七從曾豐游,復(fù)登葉適之門。好讀《》。歸作《求齋記》,欲自求于內(nèi),收放心于外。卒年二十一。有《求齋稿》、《易系辭說》。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邵光祖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范陽人。邵雍十世孫。從父宦游吳,遂寓居其地。非圣賢之書不讀。吳中學(xué)者稱為五經(jīng)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七四六七
鄒師正,羅浮山(今廣東增城東羅浮山)道士。能詩文。嘗主沖虛觀??の膶W(xué)掾王胄修《羅浮圖志》成,師正募緣刊行,白玉蟾作詩贈之。見《羅浮志》卷五,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九。
鄭師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思孟。宋福州寧德人,字齊卿,號存齋。家貧力學(xué),六經(jīng)注疏,皆手自抄錄。受業(yè)朱熹之門。有《洪范講義》。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從廓(一一一九——一一八○),俗姓林氏,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于建善寺祝發(fā)受戒,嘗從懶庵需公、大慧杲禪師游,嗣大圓璞禪師,住持明州育王山廣利禪寺,賜號妙智禪師。晚以衣囊立庵于烏石山,名以笑月。淳熙七年卒,年六十二。見樓鑰《育王山妙智禪師塔銘》(《攻愧集》卷一一○)、《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從廓。福之長溪林氏子。幼穎悟。不妄言笑。群兒強(qiáng)以聚嬉。泊焉如弗聞。喜聞出世法。年十五祝發(fā)受具戒。時(shí)閩中。多有道之士。悉往從之游。見佛心才。才稱之。又見懶庵需公。為侍者。復(fù)依大圓璞。璞妙喜之高弟。門風(fēng)孤峻。始齟齬。久之?;砣挥械?。服勤數(shù)載。大圓撫之。以為類己。然以未識妙喜為恨。不憚重趼。見于衡之回雁峰下。深加器重。留三年告歸。送之以偈。又以書屬璞曰。廓。佳衲子??蔀槌删?。使異日為吾家種草。紹興丙子。妙喜被旨住育王。復(fù)來依焉。妙喜移徑山。璞繼其席。眾踰千數(shù)。師為第一座制師。丞相沈公。以廬山請出世。妙喜方名冠天下。無不愿出其門。以取重。開堂日。乃以瓣香嗣大圓。諸方以此益高之。已而育王虛位。尚書韓公邀妙喜。請舉以自代。而無如師也。禪衲大集。育王為海內(nèi)名道場。以祖孫三人。世濟(jì)宣闡。遂為叢林美譚。師才具素高。以其暇日。興土木之工。皆極其壯麗。增庾入數(shù)千斛。施者委金帛。創(chuàng)為長生局五所。百須皆備。月施金錢飯僧以萬計(jì)。又造金塔。以奉舍利。此特其馀事爾。孝宗即位之十五年。詔。舍利寶塔。詣行在所。師侍行。既至。命入禁中觀堂安奉。上御素膳。焚香瞻禮。親睹殊勝。遂召師對碧琳堂。問舍利從何發(fā)現(xiàn)。奏曰。從陛下圣心發(fā)現(xiàn)。上大悅。親書妙勝之殿。賜師妙智禪師號。仍度僧五員。頒鈔萬緡。眷賚優(yōu)渥。前所未有。日本國王。閱師偈語。自言有所發(fā)明。至遜國以從道。歲修弟子禮。辭幣甚恭。且送良材建舍利殿。器用精妙。莊嚴(yán)無比。丞相史公帥七閩。以鼓山趣其歸。滎陽郡王力挽無行。魏王出鎮(zhèn)。一見風(fēng)儀。目為僧中龍。又聞其機(jī)辯峻發(fā)。肅然加敬。師晚以衣囊。立庵于烏石山。名以笑月。為終焉計(jì)。有偈云。三峰斂卻閑云。大海冷涵秋月。庚子季春。拂衣歸庵。杜門不與世接。俄示微恙。說偈而逝。年六十二。臘四十七。葬于庵之寢室。師家法嚴(yán)甚。學(xué)眾以師語。萃為巨編。師見而呵之曰。汝輩隨語生解。去道益遠(yuǎn)。固不許。沒后。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弟子百馀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子琦,泉州(今屬福建)人。俗姓許。依開元智衲,試經(jīng)得度,精《楞嚴(yán)》、《圓覺》。住蘄州開元,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七。今錄詩二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子琦。泉州許氏子。試經(jīng)得度。精楞嚴(yán)圓覺。棄之游江淮。謁翠巖真禪師。問佛法大意。真唾地曰。這一滴落在何處。師捫膺曰。學(xué)人今日脾病。真為解頤。辭參積翠南公。盡得其道。相與商搉古今。適大雪。南公。指謂師曰。斯可以一致帚否。師曰。不能。然則天霽日出。云物解駁。豈復(fù)有哉。知有之人。于一切言句。如破竹。雖百節(jié)當(dāng)迎刃而解。詎容聲于儗議乎。一日南公。遣僧逆問三關(guān)語。師厲聲曰。你理會久遠(yuǎn)。時(shí)事作么。南公益奇之。于是名著叢席。南公歿。四祖演禪師。命分座。室中垂語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為誰。后傳至東林總禪師。嘆曰。琦首座如鐵山萬仞。卒難逗他語脈。未幾。以開元為禪林。請師為第一世。賜號覺照大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遠(yuǎn),俗姓魯,合川(今甘肅慶陽)人。住常德府梁山廓庵。為南岳下十五世,大隨元靜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圓覺律師。德明者。住金陵能仁寺。際遇太宗召見。賜紫衣并御容。及羅漢像以歸。律聲振江以南。求法人望之而歸。真宗嗣位。復(fù)贈以詩章。有精勤演律達(dá)真風(fēng)。釋子南禪道少同之句。二師道行。在當(dāng)時(shí)必表表一方。竟?fàn)柺?。僅于斷鐫殘刻間得其名。不得言其詳也。惜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志璿,俗姓陳,南粵人。住潭州云峰寺,稱祖燈志璿禪師。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今錄偈五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志璿,俗姓陳,南粵人。潭州云峰寺僧。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禪師法嗣。謚祖燈禪師。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八、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偈五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成覺。代州張氏子。方學(xué)語。能誦金剛般若。父母異之。??送善住院。希公為童子。希公道望赫然。賜號慈懿大師。移住清涼寺。慈懿以師親侍。日久心知為法器。一日謂之曰。古人謂出家為大丈夫。所以為大丈夫有四事。近知識。問正法。思義理。如說修行。是也。后生可畏。無以吾老滯守一隅。爾其行乎。由是遍訪師匠。依明教大師最久。故于惟識一宗。洞明底蘊(yùn)。后大弘其道。時(shí)人謂。慈懿以知人有子。明教以傳法得人。師嘗示學(xué)者曰。學(xué)道人。持心有三要。曰大。曰專。曰遠(yuǎn)。大。則佛祖得處。我必得之。不為人天小利所牽。專。則惟究一事。不為名相所引。遠(yuǎn)。則以證為期。死而后已。具此之心。必能至道。務(wù)實(shí)去華。其言大率如此。年八十而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或,號文寶大師。事見《吟窗雜錄》卷三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聞,能詩,《說郛》中存有《詩論》一卷。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普聞。唐僖宗太子。生而吉祥。眉目風(fēng)骨。清真如??。不茹葷。僖宗鐘愛之。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百計(jì)陶寫之終不回。聞霜華之風(fēng)。夢寐想見。中和元年。天下大亂。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不相保守。聞斷發(fā)逸游。人無知者。造石霜。諸與語嘆異曰。汝乘愿力而來乃生帝王家。脫身從我?;鹬熊饺匾?。聞夜入室。懇曰。祖師別傳事??弦韵喔逗酢VT曰。勿謗祖師。曰天下宗旨盛大。豈妄為之耶。諸曰是實(shí)事。曰師意如何。諸曰待案山點(diǎn)頭。即向汝說破。聞俯而惟曰。大奇。汗下再拜。即日辭去。至邵武城外。見山郁然深秀。問父老。彼有居者否。曰有一苦行。隱其中。聞?chuàng)懿?。望煙起處?dú)進(jìn)??嘈幸娭痢P廊蛔屍鋸]曰。上人當(dāng)興此。長揖而去。不知所之。聞飯木實(shí)飲谷而住十馀年。一日有老人來拜謁。聞曰。丈夫家何許。至此何求。老人曰。我家此山。有求于師。然我非人龍也。以疲墮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dāng)死。賴道力可脫。聞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汝當(dāng)易形來。俄失老人所在。視座榻旁。有小蛇尺許。延緣入袖中屈蟠。暮夜風(fēng)雷挾坐榻。電砰雨射。山岳為搖振。而聞危坐不傾。達(dá)旦晴霽。垂袖蛇墮地而去。頃有老人至。泣淚曰。自非大士之力。為血腥穢此山矣。念何以報(bào)厚德。即穴巖下為泉曰。他日眾多無水。何以成叢林。此泉所以延師也。泉今為湖。在半山。號龍湖。邦人聞其事。富者施財(cái)。貧者施力。翕然而成樓觀。游僧至如歸。湖之側(cè)有神。極靈禍福。此邦民俗畏敬之。四時(shí)以牲饗祭。聞?wù)炔咧翉R。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不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何山不可居乎。是夕邦之父老。夢神告語曰。聞禪師為我受戒。我不復(fù)血食。祭我當(dāng)如比丘飯足矣。自是神顯異跡。護(hù)持此山。聞將化。令擊鐘集眾。跏趺而坐。說偈。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gè)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似君。我斂目時(shí)齊聽取。于是斂目安坐。寂然良久。撼之已化矣。塔于本山。謚圓覺禪師。史不書名。但書僖宗二子。建王宸。益王升。然亦失其母氏位。及薨年月。傳不書。聞受業(yè)受具所。讀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疑石霜亦其落發(fā)師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