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師忠,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官京畿提刑(《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冊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仙居人。宣和二年率眾響應(yīng)方臘起事,攻占臺州城,連下天臺、黃巖及溫州、樂清等縣。方臘失敗后,仍率眾活動于溫、臺二州諸縣,堅持斗爭。四年,為折可存部將楊震所襲,被俘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從圣,一字從信。徐確子。幼敏悟?;兆诖笥^三年進士。歷官校書郎、史館檢討、著作佐郎。嘗預(yù)修國史,以能稱。
全宋詩
徐師仁(一○九一~?),字從圣(《莆陽比事》卷二作從信),莆田(今屬福建)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時年十八。歷泉州司法參軍,秘書省校書郎,國史院檢討,著作佐郎。事見《莆陽文獻列傳》第一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二三
徐師仁(一○九一——?),字從圣,號壺山,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時年十八。授泉州司法。改袁州戶曹。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除國史院檢討官兼次《崇文總目》,再歲遷著作佐郎。累官朝請郎。著有《壺山集》。見雍正《福建通志》卷六八,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徐確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1131 【介紹】: 宋鎮(zhèn)戎軍人,字正甫。以蔭入仕。長于兵略。歷涇原路將,與西夏戰(zhàn)有功,擢知鎮(zhèn)戎軍。高宗建炎初,率軍拒犯涇原之金兵。累官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張浚宣撫川陜,拜端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都統(tǒng)制。金兵又犯涇原,坐不出兵策應(yīng),貶官。恃才自用,樹敵甚多,終為張浚所殺。后追謚壯憫。
全宋詩
曲端(?~一一三一),字正甫,一字師尹,鎮(zhèn)戎軍(今寧夏固原)人。高宗建炎初,渭州經(jīng)略使席貢用為統(tǒng)制,屯涇州。多次擊敗金兵。二年(一一二八),知延安府。三年,遷康州防御使、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并由川陜京西諸略安撫使張浚拜為威武大將軍,宣撫處置使司都統(tǒng)制、知渭州。后為張浚所忌,誣以謀反,紹興元年死于恭州獄中。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四七引《林泉野記》,《宋史》卷三六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
曲端(一○九一——一一三一),字正甫,鎮(zhèn)戎軍(今甘肅固原)人。以父任為武官,歷邊任。建炎二年,知延安府。王庶節(jié)制陜西六路軍馬,召端充節(jié)制司都統(tǒng)制,統(tǒng)涇原兵。與庶不協(xié),金人攻延安,坐視不救。三年九月遷康州防御使、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朝廷疑其有叛意,張浚保明之,拜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司都統(tǒng)制、知渭州。又與張浚、吳玠等有隙,罷兵柄,再責(zé)海州團練副使、萬州安置。王庶稱端嘗作詩指斥乘輿,送恭州獄,為讎人提點夔州路刑獄康隨害死,年四十一,時紹興元年四月。見《宋史》卷三六九本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號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縣)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發(fā),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師,得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律師,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禪師。初住泗州普照寺。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遷江州廬山圓通崇勝禪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長蘆崇福禪院。三年末住慶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受詔住臨安府靈隱寺,未閱月,歸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有宗法等編《天童正覺禪師廣錄》九卷傳世。事見《廣錄》及所附周葵撰《塔銘》、王伯庠撰《行業(yè)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X詩,以輯自《續(xù)藏經(jīng)》所收《天童正覺禪師廣錄》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覺(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十一歲出家,十八歲游歷諸方。得法于鄧州丹霞山德淳禪師。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禪寺。建炎間歷游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禪寺。繼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紹興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詔謚宏智禪師。有《天童宏智覺禪師語錄》、《天童覺和尚頌古》等著作傳世。見《天童宏智禪師行實》(《天童正覺禪師廣錄》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四),《寶慶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母趙氏。誕師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和尚薙發(fā)。受具戒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便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爾。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師亦從焉。宣和二年霞遷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粟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師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州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師獨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陀大士。天童虛席。郡守馳檄請師住持。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斂兵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師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事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擲筆而逝。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正覺。姓李氏。李氏為隰州善族。覺公生則肉環(huán)特起于臂。蓋其母孕時。夢感之徵也。七歲日誦數(shù)千言。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以法室祥麟記之。又四載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決誓而行。親友俱賢之。遂依枯木成禪師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獨器公。公受嚴(yán)折不發(fā)。聞?wù)b法華經(jīng)有省。即陳所悟于成。成指臺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對曰。是何心行。曰你悟處又作么生。公畫圓相呈之。又拋向后。成曰。弄泥團漢有甚么限。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公諾諾而去。造丹霞。時丹霞淳禪師居焉。淳為芙蓉楷之子??猛蹲忧?。青嗣太陽玄。玄公神觀奇?zhèn)?。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嘆無可繼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遠(yuǎn)錄公。使為求法器。兼讖以偈。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yuǎn)既任荷兩宗。居圣巖。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遠(yuǎn)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令青續(xù)其宗系。故青為淳之祖。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訖。即問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對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公擬議。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禮。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對曰。某今日失錢遭罪。淳輾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發(fā)響。淳移大洪。命公居七眾之首。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于圓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能仁真州長蘆。俱為禪衲區(qū)藪。而洞上之風(fēng)大廓。有問五位宗旨。公以頌示曰。 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約神仙頂。婦人鬢發(fā)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來。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鳥道髏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fēng)化無傷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露葉寒。舊巢飛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廬湫隘。衲子結(jié)草樹居。常數(shù)千指。未幾所廢俱成。而宏勝冠南國焉。有羽客。私進乾汞之術(shù)。公曰。我輩非不能也。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為汝驗之。以汞納口坐。踰時吐白金于地。客駭謝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適金人陷明州。諸剎皆燬。及窺小白嶺。見谷積陰云。疑有伏甲。懼而退。時江聲絕渡。千二百眾俱安床藉。知事憂之。頃之嘉禾錢氏致谷千斛。歲雖艱。遠(yuǎn)施無厭。贍眾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數(shù)萬人。有詔移靈隱。未越月解歸。公于天童計三十載。而名號所彰。萬方革面。上堂曰。黃閣簾垂。誰傳家信。紫羅帳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時。視聽有所不到。言詮有所不及。如何通得個消息去。夢回夜色依稀曉。笑指家風(fēng)爛熳春。又曰。諸禪德。吞盡三世佛底人。為甚么開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為甚么合眼不得。許多病痛。與你一時拈卻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暢去。還會么。擘開華岳連天色。放出黃河到海聲。僧問。清虛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轉(zhuǎn)。通身放下劫壺空。曰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歷歷才回分化事。十方機應(yīng)又何妨。僧曰。恁么則塵塵皆現(xiàn)本來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聲。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僧曰。入市能長嘯。歸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又僧問。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盡。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來底人。公曰。滿頭白發(fā)離巖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喚回三界夢。木人坐斷六門機。公提唱語句。湖海爭馨炙之。均以為因公得見青楷二尊宿也。公雖年老。日常過午不食??|絲不衣。有巨賈獻奇制新錦。公堅卻之曰。為老僧一人。勞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眾。是以廉約成風(fēng)。天下效之。紹興丁丑九月。出隊言別于越帥趙公令詪。及諸檀信。次月七日還山。遂作書請妙喜主我法門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眾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俄報妙喜至。公泊然蛻去。妙喜為公剃發(fā)。舍利隨指而下。龕留七日。顏不少異。塔于東谷。謚曰宏智。塔曰妙光。 贊曰。觀覺公唱教。當(dāng)乾坤鼎沸之秋。辟啟東南??b言密行。為湖海傾歸。妙喜尚左遜之。其馀欲并駕爭驅(qū)。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風(fēng)。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陽之心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正覺,隰州李氏子也。父諱宗道,世學(xué)般若。母趙氏,嘗夢五臺山僧解右臂環(huán)與之,誕覺之夕,光出于屋,人皆異之。年七歲,日誦書數(shù)千言。十三,通五經(jīng)、七史。一日,乞從釋氏學(xué)無生法,依郡之凈明寺本宗薙發(fā),受具于晉州慈云寺智瓊。年十八游方,因自訣曰:“若不發(fā)明大事,誓不歸矣。”于是,渡河首謁枯木成于汝州,久之無所入。時丹霞淳禪師道價方盛,乃頂笠造焉。入門,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覺曰:“井底蝦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庇X擬議,霞一擊拂子。曰:“又道不借?!庇X忽大悟,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覺曰:“今日失錢遭罪?!毕荚唬骸拔聪咀?,爾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覺亦從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記室,三年遷首座。時金栗智、雪竇宗輩皆參隨之。真歇了公住長蘆,招之首眾。未幾,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間,住舒之太平,遷江之圓通、能仁,次補長蘆。時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眾懼奔散,覺獨危坐堂中,但以善語諭之,李在稽首,饋金贍眾僧,于是一方賴安寇靜。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錢塘,至明州禮補陀,會天童虛席,郡守馳檄召之。無何,胡虜犯境,虜至登嶺,遙望嶺上若有神衛(wèi),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靈隱,將行,四眾號阻,百鳥哀鳴。未兩月,獲旨再主天童。初禮祖塔,時夢至一山寺,長松夾道,有句紀(jì)之曰:“松徑森森窈窕門,到時微月正黃昏?!奔爸撂焱?,苑如夢境,有終焉之志。故覺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無不新者。紹興二十七年九月朔,別郡帥檀越,七日還山,飯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為書囑后世訖,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連天?!睌S筆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覺舉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歡,嘗于白椎傾倒,劇談闊論,執(zhí)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茍一旦溘然先去,則存者為之主?!奔胺鹑盏眠z書,夜至天童,凡送終之典悉主之。塔于東谷,詔謚曰“宏智禪師”。塔曰“妙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五○五
慈永,宣和間僧人,賜紫,號凈慧大師。見乾隆《鞏縣志》卷一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四一七
繼重,號文慧大師,宣和時真定府行唐縣封崇寺長老。見所撰《大宋真定府行唐縣封崇寺創(chuàng)鑄鐘記》。
師驤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七年(1125)任主客郎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四○一
張師雄,靖康時東京質(zhì)庫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名妓。原姓王,為染局匠女,四歲喪父,入娼籍李家。色藝雙全,慷慨有俠名,號“飛將軍”。與周邦彥等往來,以歌舞名動京師。相傳徽宗微行,屢至其家,賜予甚多。又云入宮封瀛國夫人。欽宗嗣位,嘗獻資助餉抗金,并乞為女冠。靖康中,家遭籍沒。后流落浙、湘。一說開封淪陷,被張邦昌送往金營,怒斥邦昌,吞金簪自盡。
陳師尹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靖康元年(1126)任戶部郎中。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任太仆少卿。
汪師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靖康元年(1126)任淮南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116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道。徽宗政和八年進士。初為海州沐陽縣尉,累官江西、湖北、浙東安撫使。秦檜死,入為侍讀,奏諫帝王之于史在觀得失、究治亂。以左宣奉大夫致仕。卒謚莊敏。
全宋文·卷四一二○
王師心(一○九七——一一六九),字與道,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八年登進士第,授沭陽縣尉。紹興初知長溪縣,改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歷知袁、衢、洪諸州,入為戶部侍郎、敕令所詳定官。出守荊南府,召權(quán)吏部尚書,再出知紹興府、福州,兼浙東、福建路安撫使。乾道元年致仕。五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三,謚莊敏。見汪應(yīng)辰《顯謨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文定集》卷二三),《金華先民傳》卷三,《金華賢達傳》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1165 【介紹】: 宋信州弋陽人,字長卿?;兆谛腿赀M士。高宗紹興中累除參知政事,拜右相,遷左相。三十一年,金兵至廬州,朝臣遣家預(yù)避,獨康伯迎眷屬入浙,并奏請高宗親征。虞允文尋大敗金兵于采石。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以病請去位。次年金兵復(fù)南犯,再任左相兼樞密使。卒謚文恭,后改謚文正。
全宋詩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弋陽(今屬江西)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授長洲主簿。高宗建炎末召為敕令所刪定官,通判衢州。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除太常博士。八年,為樞密院計議官。十三年,遷軍器監(jiān)。出知泉、漢州。二十七年,權(quán)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事。二十九年,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即位,兼樞密使。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贈太師,謚文恭,后改謚文正。有《陳文正公文集》三十卷。事見本集卷七劉珙《陳魯國文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一四二
陳康伯(一○九七——一一六五),字長卿,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宣和三年登上舍第。累遷太學(xué)正。建炎中通判衢州。紹興中,為戶部、司勛郎中,知泉州,三奉祠,垂十年。秦檜死,除吏部侍郎,兼禮、戶、刑部,遷吏部尚書。二十八年九月,除參知政事。二十九年九月,為右仆射。三十一年三月,進左仆射。金人敗盟南侵,康伯主戰(zhàn)。孝宗即位,命兼樞密使。隆興改元,乞退,出判信州,進封福國公,又判紹興府。二年十一月,再拜左仆射兼樞密使,進封魯國公。乾道元年卒,年六十九,謚文恭,慶元中改謚文正。著有《葛溪集》三十卷。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史·藝文志》。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俞處俊,字師郝,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授筠州軍事推官,因居母喪未及仕而卒。有《老圃集》,今佚。事見清同治《新淦縣志》卷八。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