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一作新淦人,字民師。第進士?;兆谡烷g知南康,有政績。博學工詩文,見賞于蘇軾。有《藍溪集》。
全宋詩謝舉廉,字民師,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龍云集》卷二四《諸公紀贈四謝詩序》)。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與從父懋、岐、世充同第進士,時稱四謝。初官吉州司法參軍。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為廣州推官(《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四四)。徽宗政和間知南康軍(《江西詩徵》卷一三)。有《上金集》(《獨醒雜志》卷一)、《藍溪集》(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已佚。清同治《新淦縣志》卷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師圣,濮陽(今屬河南)人,曾官知州(《清涼山志》卷八)。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李師圣,大觀時濮陽(今河南濮陽)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陜府雞足山人,一名式,又名道原,字太源。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留開福寺。后為道士。徽宗崇寧五年寓郿,遇石杏林傳授口訣真要,乃注解《悟真篇》,作《復命篇》及《丹髓歌》。高宗紹興中壽至一百十四歲卒。
全宋詩薛道光(一○七八~一一九一),一名式,一名道源,雞足山(今河南陜縣西南)人。一云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字太原。嘗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留長安開福寺,參長老修嚴及僧如環(huán),因桔槔頓悟?;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于郿縣遇道人石泰,遂棄佛入道。據(jù)說壽一百十四歲,光宗紹熙二年卒。事見《道藏》冊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Φ拦庠?,據(jù)《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所收,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薛道光(一○七七——一一九一),名式,又名道源,字太原,陜府雞足山(今屬河南陜縣)人,一云閬州(治今四川閬中)人。嘗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云游長安,因觀桔槔有感,念談禪不能長生,遂志向金丹大道,得《悟真篇》,知性命雙修術(shù)。后遇石泰,乃棄僧伽,致力修道。著《復命篇》及《丹髓歌》行世。道光為南宗第三祖,道稱紫賢真人。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道藏》第五冊,文物出版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79—1146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叔通?;兆诖笥^三年進士。累遷中書舍人。宣和間,以上疏諫阻引金攻遼,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學士、知制誥兼太常卿,號為國師。金人每欲南下,輒飾辭諫阻。后被誣謀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間,贈謚肅憫。有《宇文肅憫公文集》。
全宋詩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黃中,字叔通,別號龍溪老人,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兆诖笥^三年(一一○九)進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國史院編修官,六年遷中書舍人,出為河北河東陜西宣撫使司參謀事。宣和間帥慶陽,尋罷知亳州。宣和末為翰林學士,多次奉使至金軍營談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請使金,被留,后仕金為翰林學士承旨。紹興十五年,因以蠟書與宋通消息,并謀奪兵仗南奔被察覺,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傳。 宇文虛中詩集已散佚,今從《北窗炙輠錄》《中州集》等書中所錄,輯為一卷。
中州集虛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黃門侍郎,以奉使見留,仕為翰林學士承旨?;式y(tǒng)初,上京諸虜俘謀奉叔通為帥,奪兵仗南奔,事覺,系詔獄。諸貴先被叔通嘲笑,積不平,必欲殺之,乃鍛鍊所藏圖書為反具。叔通嘆曰:死自吾分。至于圖籍,南來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亦反邪?有司承風旨,并寘士談極刑,人至今冤之。
全宋文·卷三三五三宇文虛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黃中,字叔通,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官州縣,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宣和中,童貫等議結(jié)金人以攻契丹,虛中力言不可,遂忤權(quán)臣,降集英殿修撰。會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虛中言,虛中即請下罪己之詔,革除弊端,帝嘉納之。以資政殿大學士為軍前宣諭使,數(shù)往金營議和。金兵退,言者以議和為罪,罷知青州,竄韶州。建炎二年,應詔使金,遂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藝,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祿大夫,號國師。恃才傲物,為金貴人達官所不平,誣以謀反,全家被焚,時紹興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間,宋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肅憫。著有《宇文肅憫公文集》,又與其兄粹中合纂《綸言集》三十一卷。見《宋史》卷三七一本傳,《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釋維琳(?~一一一九),號無畏禪師,俗姓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住湖州銅山院(《東堂集》卷九《湖州銅山無畏庵記》)。神宗熙寧中,蘇軾通判杭州時請住徑山?;兆诮ㄖ芯竾踝÷〗淘海ā?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卷二二八二引《馀英志》)。宣和元年,崇右道教,詔僧為德士,維琳不受命,聚徒說偈而逝。事見《吳興詩存》二集卷一四。今錄詩三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僧。武康人,俗姓沈,號無畏禪師,人稱徑山長老。好學能詩。神宗熙寧間,蘇軾悴杭,請住徑山。徽宗宣和初崇右道教,詔僧為德士,皆頂冠,遂聚徒說偈而逝。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維琳。武康沈氏子。約之后也。好學能詩。熙寧中。東坡倅杭。請住徑山。繼登慧淵公法席。叢林蔚然。眾心歸附。久之憚煩。退靜于邑之銅山。結(jié)庵名無畏。自號無畏大士。建中靖國初。東坡自儋耳還至毗陵。以疾告老。師往問慰。坡答之以詩。始師之居銅山也。院有松合抱。縣大夫?qū)⑷∫灾吴?。師知之。命削皮題詩其上曰。大夫去作棟梁材。無復清陰護綠苔。只恐夜深明月下。誤他千里鶴飛來。尉至。讀其詩乃止。宣和元年。師既老。朝廷崇右道教。詔僧為德士皆頂冠。師獨不受命。縣遣使諭之。師即集其徒。說偈趺坐而逝。眾以二缶覆其軀。瘞山后。
人物簡介
全宋詩吳師能,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清嘉慶《廣東通志》卷一五)。
人物簡介
簡介大觀四年(1110)任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政和元年(1111)3月放罷。政和元年(1111)任河北東路提舉常平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1—1156
【介紹】:
宋僧。密州莒縣人,俗姓李,居沂州馬??山,號馬??。初依天寧妙空明和尚得度,盡得玄門宗旨。住沂之凈居寺,大弘雪竇之道。哲宗元符間居華亭佘山昭慶禪院,為開山始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釋法寧因住沂州馬??山故號馬??山。東密州莒縣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寧妙空明和尚得度。參侍既久盡得云門宗旨。出世住沂之凈居寺。大弘雪竇之道。紹興間抵華亭青龍。鎮(zhèn)察判章滾母高氏夢。天人告曰。古佛來也。翌日師至。迎之止錢氏園乃建精舍。掘地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于是華亭令柳約奏所建剎賜額曰凈居。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竇。時郡守莫將請主吉祥。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靈峰。部符改曰昭慶禪院。右丞朱諤請師為開山第一代。無何遷明州廣慧復返昭慶。紹興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說法辭眾而寂。世壽七十六。僧臘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東隅。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法寧者。先住沂州馬??山凈居寺。人稱曰馬??禪師。一日航海抵青龍。有章袞母夫人高氏。夢天神告曰古佛至。翼日如夢候之。師適至。奉迎止錢氏園。其夜地有光。掘之得碑。云大唐禪寺福德橋下。又得金剛佛像。于是建寺崇事焉。后右丞朱諤迎。師主佘山昭慶。而卒。塔于方丈東偏。師嗣雪竇明。明嗣長蘆和。和嗣法云本。云門裔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釋法寧,因住沂州馬??山,故號馬??,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寧妙空明得度,參侍既久,盡得云門宗旨。出世住沂之凈居寺,大宏雪竇之道。初寧于紹興間,抵華亭青龍鎮(zhèn),察判章滾,其母高氏夢天人告曰:“古佛來也?!币钊諏幹?,迎之止錢氏園。乃建精舍,掘地得鐵磬、斷碑、佛像之應,于是華亭令柳約,奏所建剎,賜額曰凈居。因省明公于雪竇,時郡守莫將請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靈峰”,部符改曰“昭慶禪院”,右丞朱諤請寧開山。無何,遷明州廣慧,復返昭慶。紹興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說法辭眾而寂。世壽七十六,僧臘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東隅。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清覺。號本然。洛京登封孔氏子。宣尼五十三世孫也。父?。舉進士。有隱德。母崔氏。師幼而穎悟。習儒業(yè)。熙寧二年。閱法華經(jīng)有省。求出家。父母許之。依汝州龍門?;鄞髱熖耆?。海。會器之。囑其南詢。初參峨眉千歲和尚。蒙指訣。抵舒州浮山。結(jié)庵于太守巖。宴坐二十年。似有省發(fā)。元祐八年。至杭入靈隱寺。隨眾居止。有汪羅二行人。求師心要。一言而中。千里響應。參叩之士。風雨而至。寺主。以寺后白云山庵。俾居之闡化。覺自立宗旨。著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皆依仿佛經(jīng)而設。人稱為白云宗。大觀元年。卓庵湖州千金市。復至烏程菁山。卓錫得泉。結(jié)庵而居。名曰出塵。徒眾復邀歸正濟寺。正濟。覺舊講華嚴經(jīng)處也。覺立說。專斥禪宗。覺海愚禪師。力論其非。坐流恩州。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陳狀被旨放還。次年八月。作偈投太守游公請。以九月二十六日為別。至期而化。靈骨舍利。歸葬馀杭之南山。
白云之道不淳。譏議歸之宜矣。至詆與白蓮相混。特以無妻子為異。則亦太甚。然其持守精謹。于患難生死之際。脫然無礙。去常人亦遠。予故取其行。已而恨其為言也。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釋清覺,字本然。姓孔氏,曲阜人。少穎異別群,常有逸志。偶讀《法華經(jīng)》,因之有省,竟爾出家。元祐八年,至靈隱,后建白云庵以居。開闡玄化,自立一宗,曰“白云宗”。大觀時,毀教風熾,清覺著《證宗論》,多所辨正指斥。當時為忌者發(fā)之,編管廣南思州。后放歸,作偈投太守游公,指日為別,至期而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元妙宗,徽宗時道士,號洞幽法師。嘗游歷四方名山,尋訪師法三十馀年。寓居南陽,以符水治民疾病。后奉旨赴闕,勘定道藏經(jīng)籍。著有《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十卷(存)。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