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7—1161
【介紹】:
宋歙州歙縣人,字正夫。汪叔詹從子。高宗紹興五年進士。為永興縣主簿,遷知洪州。召對,進數(shù)千言皆切中時弊,除將作監(jiān)丞。金兵犯淮甸,感慨時危國憂,抱憤以卒。有集。
全宋詩汪若容(一一○七~一一六一),字正夫,歙縣(今屬安徽)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歷淳安縣丞、知洪州,官終將作監(jiān)丞。三十一年卒,年五十五。事見《新安文獻志》卷九四《將作監(jiān)丞汪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四四二七汪若容(一一○七——一一六一),字正夫,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紹興五年第進士,主興國軍永興簿,歷大冶令、鄱陽學(xué)官、淳安丞,知洪州。紹興三十一年除將作監(jiān)丞,旋卒,年五十五。有集三十卷。見《左朝奉郎將作監(jiān)丞汪公墓志銘》(《新安文獻志》卷九四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寧州人,字少虛。高宗紹興八年賜同進士出身。歷官禮部尚書兼侍讀。為奉迎使至金,迎高宗母韋賢妃返宋有功。十六年,以敷文閣學(xué)士知廣州。
全宋詩莫將,字少虛,豫章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五燈會元》卷二○)。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通判利州。八年,賜同進士出身,除起居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六、一二四、一二五)。十二年,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之一四)。十六年,出知廣州,(《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一四)。
全宋文·卷四四三一莫將(?——一一四六),字少虛,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紹興七年以右朝散郎通判利州,七年代還,行太府寺丞,轉(zhuǎn)司農(nóng)寺。八年十二月以上書力附和議,賜同進士出身,除起居郎。次年擢司農(nóng)卿,充金國使臣伴送使。以奉使宣力,特除集英殿修撰、京畿都轉(zhuǎn)運使。又遷工部侍郎,除迎護梓宮奉迎兩宮使。尋遷尚書兼侍讀。十二年,以敷文閣學(xué)士知明州,十四年知福州,次年移廣州。十六年卒,特賜端明殿學(xué)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六、一二四、一二五、一三三、一三四、一四三、一四七、一五二、一五三、一五五,《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一之一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鄭將,字天任,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中國子監(jiān)元。事見《閔詩錄》丙集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7
【介紹】:
宋洺州人,字仁仲。哲宗孟皇后兄。徽宗宣和中累官將作少監(jiān)。欽宗靖康初權(quán)衛(wèi)尉卿。高宗立,授徽猷閣待制、干辦奉迎大廟神主事。孟后死,封信安郡王。歷判婺州、紹興府,以樞密使為佑陵總護使。奉后訓(xùn),遠(yuǎn)避權(quán)勢,不以私干朝廷。為秦檜所忌,被論罷奉祠。秦檜死,召還,提舉秘書省。
全宋文·卷四一四○孟忠厚(?——一一五七),字仁仲,洺州(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隆祐太后兄。宣和中官至將作少監(jiān),靖康間知海州,召權(quán)衛(wèi)尉卿。高宗立,除顯謨閣直學(xué)士,易武秩。奉太后至杭州,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使。太后崩,以祔廟恩為鎮(zhèn)潼軍節(jié)度使,封信安郡王。歷判鎮(zhèn)江府、婺州、紹興府。除樞密使,判福州,改建康、紹興府。秦檜忌之,罷為醴泉觀使。檜死,召授保寧軍節(jié)度使、提舉秘書省。紹興二十七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董將,嘉禾(今浙江嘉興)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進士(元《嘉禾志》卷一五)。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以都官員外郎充參議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四)。后知真州(明隆慶《儀真縣志》卷五)。十一年由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二三)。三十年,由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提點刑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四)。
人物簡介
簡介紹興十五年(1145)任和州知州,8月時在任。紹興十七年(1147)任安豐軍知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9—1180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公叔。吳表臣子。以蔭補官。歷明州通判、知南劍州。善折獄,暇則至學(xué)宮與諸生講經(jīng)義。孝宗以其治郡有聲,再令知潭州,未之任而卒。有《江湖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沈長卿(?~一一六○),字文伯,號審齋居士,歸安(今浙江湖州)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進士(《吳興志》卷八○)。歷臨安府觀察推官,婺州教授。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通判常州,改嚴(yán)州。二十五年因訕謗勒停除名,化州編管。三十年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一、一六八、一八四)。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一九七沈長卿(?——一一六○),字文伯,號審齋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靖康初為太學(xué)生,上書言陳東事,劾李邦彥誤國。建炎二年第進士,累官臨安府觀察推官、婺州州學(xué)教授。紹興五年,除秘書省正字。十八年,通判常州,移嚴(yán)州。二十五年,以賦詩譏和議,編管化州。后復(fù)用,官至左朝奉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三十年,葉義問使金,辟為書狀官,至燕而病,比還,卒于保州。著有《西漢總類》二十六卷、《春秋比事》二十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職官七○之九、職官七八之四五,《宋史》卷四七三《秦檜傳》,《宋史翼》卷一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端民,字平叔,揚州(今屬江蘇)人,正民兄。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知黃巖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官終將作監(jiān)。事見《攻愧集》卷五二《檗庵居士文集序》。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二八三李端民,字平叔,揚州(治今江蘇揚州)人。紹興初知嚴(yán)州分水縣,又曾任黃巖令。十六年,官右從政郎、充浙東提舉茶鹽司干辦公事。屢遷尚右郎官。紹興末以右朝散郎試將作監(jiān)。隆興二年丐祠,詔從其請,以直敷文閣主管建寧府武夷山?jīng)_佑觀。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四,《容齋五筆》卷二,《閬風(fēng)集》卷一一,《景定嚴(yán)州續(xù)志》卷九,《文獻通考》卷五二,《天祿琳瑯書目》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xué),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fù)之計。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
全宋詩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diào)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yīng)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權(quán)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qū)毼拈w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楊萬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nèi)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jīng)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
詞學(xué)圖錄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diào)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zhuǎn)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fù)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xué)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9—1197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安行,號菊坡先生。陳膏子。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為管庫兼檢討官。隨魏杞使金,從容成禮。遷將作監(jiān)丞,進秘書丞,論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筑長堤捍江。進煥章閣待制,移建寧府,歲饑,出儲粟平其價。守鎮(zhèn)江,大旱,區(qū)畫有方,所存活數(shù)萬計。再進華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卒謚文懿。有詩文雜著及奏議制稿等。
全宋文·卷五三八三陳居仁(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安行,興化軍莆田(福建莆田)人。中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乾道中,累官遷將作監(jiān)丞,轉(zhuǎn)國子丞。九年,進秘書丞。淳熙中,權(quán)禮部郎官。出知徽州。轉(zhuǎn)朝議大夫兼權(quán)度支,又兼權(quán)禮部。即授樞密院檢詳文字,尋為右司,遷左司,又遷檢正中書門下省諸房事,歷兼左藏諸庫。十三年,遷起居郎,尋兼詳定一司敕令兼權(quán)中書舍人。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進煥章閣待制,移建寧府。加寶文閣待制、知福州。再進華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慶元三年卒,年六十九。見樓鑰《華文閣直學(xué)士奉政大夫致仕贈金紫光祿大夫陳公行狀》(《攻愧集》卷八九),《宋史》卷四○六《陳居仁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人,祖籍登州黃縣,字協(xié)恭。徐立之子。高宗紹興中以父任補將仕郎。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遷福建路提刑司檢法,審覆囚牘,駁正冤抑。累任大理官。孝宗乾道四年知無為軍,擢大理正。歷知揚州、臺州,所至有治績。官終廣東提刑。
全宋文·卷五三九五徐子寅(一一三○——一一九五),字協(xié)恭,先世登州黃縣(今山東黃縣)人,南渡后徙居慶元(今浙江寧波),立之子。紹興十年以恩補官,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改福建路檢法。隆興初除大理評事。乾道中擢大理丞,知無為軍,遷大理正,改知泰州,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淳熙初除工部郎中,遷大理少卿,歷知揚、隨、臺三州,終廣東提刑。慶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一《直秘閣廣東提刑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全宋詩苗昌言,字禹俞,句容(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景定建康志》卷三二)。官撫州教授。事見清乾隆《句容縣志》卷八。
全宋文·卷四六四三苗昌言,建康府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紹興十二年進士。歷官撫州州學(xué)教授、將作監(jiān)丞、右司員外郎。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七、職官七一之一七,《宋史》卷一五六,弘治《句容縣志》卷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四二二張宗元(一一三一——?),字會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俊孫。紹興四年以俊任子恩換文資。年十八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二十三年以右承議郎知大宗正丞,二十七年遷尚書駕部員外郎,二十九年為司農(nóng)少卿,三十一年擢江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乾道初復(fù)為司農(nóng)少卿,九年任兩浙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淳熙二年知紹興府,四年除在京宮觀。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一、一四四、一六四、一七六、一八三、一八六,《嘉泰會稽志》卷二,《咸淳臨安志》卷五○,《玉海》卷一八六。